关于历史书的思考。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感到荣幸。这是一个有着优秀传统的神秘国度,一个资源丰富的辽阔国度,一个人杰地灵的文明古国。先贤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作为后人的后代,我们在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古圣先贤的踪迹,感受往事的惊心动魄,思考往事的烦恼。作为中华儿女,读了《史记》,真切感受到了3500多年历史中弥漫的豪迈、悲壮、苦涩的情怀。但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敬孔子,畏霸王,赞,奉,笑尤王,恨,怜韩信,怜李广。读书,读史,读人,也是一种精神,比如苏武放羊的爱国执着,张骞去传教的坚忍无畏,陈胜调兵遣将的义气坚忍。品味书中,我心中只有一个人可以用英雄来形容——项羽。对,就是那个四面楚歌自杀的落魄男人。鲁迅先生曾写道:中国历来失败的英雄很少,顽强抵抗的很少,敢于单打独斗的军人很少。但我觉得项羽是个例外。他被汉军围困,一人杀敌数百,战斗至死。乌江阁的导演尊称他为英雄,要他过江东山再起。但是,“燕雀知鸿鹄之志”,“死不如赖”,君子焉能苟且偷生!结果他成就了一代恶霸的悲哀,他有着刻骨铭心的仇恨。但刘邦违反《Gap和约》的行为,最终成为他一生无法抹去的污点。毕竟他是一个不顾兄弟情谊的刽子手。对他来说,项羽只是一个漫长而虚幻的过渡之梦。一觉醒来,世界近在咫尺。对我来说,他只是一个为权力而生的枭雄。当一个国王被打败时,战争似乎是拯救他的方法。英雄豪杰无数次站在风口浪尖上,其中一方的失败意味着另一方的成功。但是,英雄不在乎贫不在乎富,也不要名利。他们要追求的,只是为了人民和国家的安全,为了“正义”二字。姬昌父子奋起反抗商,是为了避免烙印的惩罚造成无辜而悲惨的死亡,是为了防止比干的付出被浪费,是为了维护世界秩序。这个国家需要像周武王这样的领导人。相反,常陆,淮南王,沉迷于权力,对现有的封地不满,引发了战争。最后他只是一条“过江的龙”。
历史的情境,世界上的各种状态,一次次模糊了我的眼睛;一千遍人情冷暖,我的思想一点点冻结。但我从未怀疑过这个多彩的世界。重耳流亡了19年,但他最终登上了王位并被载入史册。日子不好过的勾践,终于报了灭国之仇;孙膑写了《孙膑兵法》。流放蜀,留下吕春秋...有生有死,有善有恶,有战有和,凡事总有两面性。我相信上天是公正的。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谈...
关于《紫同治简》的思考
嗯,花这么多时间开始读《紫同治剑》太奢侈了。今天尝了第一卷,看了柏杨的评论。这不像是在读一本历史书,而是两个政治家之间的争论,“岳”和“白”。
《通鉴》开始编年史魏、赵、韩分入晋。在司马光眼里,这是一个周道没落、纲纪败坏的时代,三家可以在气势上跻身诸侯之列。“不是三晋之礼不好,天子也不好。”司马光要阐述的是一种正统的儒家正名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天子之位大于礼,礼大于分,分大于名”。君臣之位,坚如天地。所以我虽有德,也代替不了周这样的暴君。姬重儿虽有大功德,死后也不能以地道安葬。齐、楚、晋、秦虽强于周,但不敢轻易取而代之。在柏杨先生眼里,这种极端的传统是一种反动,在历史潮流中一次又一次地被权力羞辱(宋卫金的驱赶就是最大的讽刺)。而我认为,今天的中国恰恰需要这样一种伦理道德和著名的仪器。价值取向的混乱,拜金主义的社会思潮,文化修养的低下,道德底线的崩塌,导致需要一种共同的正统思想来引领国人的人生观,让所有人受益。今天西方文化占据主流,成本低,回报高。不怪中国人崇洋媚外,而是“名不正者不知所措。”
按时间顺序,三家分晋前的大事是智伯之死。在司马光的描述中,他的美需要有长长的鬓角,他的强壮足以拍皇权,他的辩才辩术娴熟,他的刚毅刚毅。他缺少的只是一点善良和勇气。最后,智伯和魏攻打赵,被三家杀死。战场上最经典的一个场景就是智伯决淹晋阳,赵指着太阳。他得意忘形地说:“我知道水可以杀人。”听者有意,汾水可灌溉安邑,绛水可灌溉平阳。一旁的韩康子和魏恒子顿时明白了他的计划。唇亡齿寒。这不是把盟友往敌方阵营推吗?两个家族最后造反的时候,致仕死了。不过从智博的表现来看,虽然他是个无德之王,但我对他的智力有些怀疑。在本文的最后,司马光就人才与道德的矛盾关系展开了讨论。“凡学人者,不可为圣人也不可为君子,得小人也不为愚。”在我看来,司马光的思维简直就是最幼稚的二分法。恐怕人性本来就包含善与恶。好的社会和制度可以压抑人性中邪恶的部分,发掘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过分强调品德,用平庸之手摧毁了很多朝代的根基。
读史书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度的好奇。比如,为了刺杀赵襄子,于让“把自己画成乞丐,把木炭吞成哑巴”;在杀了朝鲜宰相夏之后,他尽量避免牵连到自己的妹妹。一个多少人在流血中死去的时代,无论是为义还是为利,都让我肃然起敬,因为我无法接触到它的内心世界。或许这也是中国史书的一个短板。
还有这段历史中的一个伟大人物,吴起,背负着“母死不丧,杀妻以求胜”这样的恶名。投靠魏后,“三军将使士卒乐死,而敌不敢图谋”,“蚩军不敢东乡,汉必随”,后又被吴侯所疑,去楚为相,南平百越(江浙闽),但北三晋,西伐秦,一时强盛。可怜的吴起英雄一世,最终还是死了,被楚国贵族杀死,死前躲在哀王的尸体后面躲避乱箭。后来因为叛军射死了国王的尸体,都没有好下场。死后,他们进行报复。我不禁惊叹吴起的智慧,然后又觉得苦涩。这种全才,是一个处处改变大局的人物。可怜的主人公让人嫉妒,被后来的读者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