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是什么书?读它有什么用请开导我...

“大黑系列”简介

顾照明

任何当代文化只有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才能发展壮大。对传统文化的评价就是对中国历史的评价。对待传统文化要有科学的态度,既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也反对国粹主义。自五四以来,丁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利弊的论争一直持续不断。辩论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从宏观上更准确地把握传统文化的整体特征和精神面貌,从而推动民族历史更快地向前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以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而闻名,也有着众多的弊端和无穷的危害。从某种意义上说,揭示传统文化的缺点比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点更发人深省。要了解传统文化的疯狂,《大黑集》是一本难得的好书,里面有李宗吾的一系列作品。

这本书的作者李宗吾,从年轻时孔子说“后人以为凯”而改名为石凯,字为儒家,说明他是儒家大师。后来在成都读书时,他认为儒家思想有很多缺点,认为以孔子和甘孜为大师的儒家思想就像是自己的大师,于是改名为宗白,从此进入了他认为的状态:每次读古书,都会心存疑虑,以独立思考的精神看待历史和社会。1912年写了轰动一时的《拉拉》1928发表《社会问题讨论》。1936年,他把自己多年来写的一些文字和自己的新想法、新想法融合在一起,重新整理成散文,在成都华西日报开辟了“后黑从化”专栏,连载发表,后来又单独编了一本同名的书。1936还出版了《中国的学术走向》,堪称代表作。1938年,之前发表的随笔((JL,理论与力学))被改编成同名书籍出版。因为作者认为这篇文章说的是厚黑学的理论基础,所以人们把这本书叫做厚黑学原理。

作者的基本思想线索是,在对人性的研究中,提出了“厚颜黑心”理论,由此而来的是“心理变化,美丽按机械规律变化”理论作者认为后者使“盗窃有了哲学依据”。他对人性、经济、政治、国际关系、学术的看法都是沿着这条线索。他自己认为世人更多关注他的《厚黑学》,较少关注其他作品。其实后者才是作者更关注的作品。

20世纪80年代,这些作品成为台湾省、香港和日本的畅销书。作者以强烈的使命感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封建社会的政治黑暗和官员腐败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文笔犀利,讽刺辛辣,很多观点很惊艳。作者视角独特,思路新颖,风格独特,让人不得不佩服他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能力。

李宗吾的重要论文和专著都收藏在这本大黑皮书中,通过对该书的全面考察可以了解作者的思想。就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而言,《厚黑》、《厚黑原理(心理学和力学)》、《厚黑》、《中国的学术走向》和《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是李宗吾的代表作。

《拉拉比》是作者的最后一部作品。笔者认为,如果不是完全厚颜无耻,黑心十足,也不会是大反派。他把盗窃罪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以尧舜为代表人物,学说是孔孟之道。它的特点就是人民浑浑噩噩,满腹疑问,粗不粗,黑不黑。他们是纯粹的天真浪漫,每个人都处于童真状态。这个时候提倡道德,想回归太古里的民风。第二期,代表人物是刘备和曹操,刘备是厚颜无耻的代表,曹操是典型的“黑心”,理论是作者的“拉拉”。它的特点是人们的知识越来越多,机会多变,老练狡猾。第三期,代表人物还没有出现,理论是作者的心理学和力学。以孔孟之道为特征。第三期,即使孔孟复活,也是失败者,说他们没有曹流的本事;曹也是一个失败者,说他没有孔孟之心。作者认为他的时代是第二时期的结束,第三时期的开始。

作者妙语连珠。他通过描绘封建社会一些政治家的真实肖像,彻底剥离了他们的画作。作者以三国时期的曹操和刘备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让读者一窥管中窥豹。曹操和刘备是三国时期的熊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流传后,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在作者看来,曹欢的特长在于内心阴暗。他杀了吕伯奢、孔融、杨修、皇后、太子,宣扬“宁怨天下,不怨天下”的人生哲学。

熊浩的脸暴露了。刘备的特长是脸皮厚。他按照曹操、吕布、刘表、孙权、袁绍从东逃到西,全无廉耻之心。他最擅长哭着讨士兵欢心。曹操和刘备都是优秀的封建政治家,中国的政治哲学在他们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用得炉火纯青。孙权的心和曹操一样黑,但不能黑到底,黑的程度略逊于曹操。脸皮厚,像刘备,但是厚到底,厚到,比刘备纪勋还风骚。虽黑不如操,虽厚不如备,仍是英雄。曹、刘、孙各有千秋,谁也征服不了谁,只好将天下三分。作者指出,项羽之所以失败,正如韩信所说,是因为“女人之仁,男人之勇。”女人的仁,是心有不忍,病在心口。男人的勇气在于他不忍心生气。他生病的根源是脸皮不厚,而刘邦的胜利全是黑心厚脸皮。韩信脸皮最厚,但心不黑,最后被斩首。范增新最黑,脸皮不厚,最后坏疽而死。通过对以上典型人物的分析,作者终于发现了一千个账号的秘密:一部二十四史,一句话,又厚又黑。

在笔者看来,厚黑演员表三步功夫的第一步是“厚如城墙,黑如煤”。墙虽厚,火可破;煤虽然是黑色的,但是颜色很恶心,人们都不想靠近它。第二步“厚而硬,黑而亮”。与第一步相比,虽有天壤之别,但丁是有形有色的,别人仔细观察也能看出端倪。第三步“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进入“无声无味,无形无色”的境界。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所向披靡,所向披靡,所向披靡,所向披靡。暴怒被封建政客视为荣誉之表,是他们争权夺利的高明伎俩。对冲政客可能不懂政治学,但也不能不学厚黑学。

作者创立了盗窃罪理论。从学术渊源上看,儒家的消极面是“盗窃罪”的理论基础,法家的消极面是“盗窃罪”的指导思想。作者对浓黑的内涵和作用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天命谓之厚黑,厚黑之率谓之道,厚黑之修谓之教;厚黑的人不应该离开,应该离开而不是厚黑。所以君子慎之不厚,畏之不黑,不危而薄,不危而白,所以君子必厚而黑。喜怒哀乐不浓,无所顾忌的黑!厚为天下之本,黑为天下之道。到浓浓的黑,世界都害怕,鬼神都害怕。昏君良臣皆厚黑,即使有名,未必薄自。”

在求官六字真言,为官六字真言,处事二妙法等。,作者通过分析求官、做官、办事的技巧,揭穿了封建官员仕途兴盛的秘密,有些话堪称最明智的话,读起来非常直白。所谓求官六字真言,就是空、贡、冲、持、畏、送。空,就是别无所求,不达目的绝不罢休;龚善于投机获利,逢场作戏;言辞惊人,哗众取宠;如果你拥有它,你必须拍它的马屁。我怕表面上奉承上司,实际上攻击对方;不惜公私利益送,请客送礼。所谓为官六字真言,空、敬、紧、猛、聋、滑稽。空,就是不必事事认真,很难迷茫;恭恭敬敬就是对老板打躬作揖,在肩膀处微笑;舒展,就是装得很经典,对下属和人有敬畏之心;凶,是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使用手段,表面上温和、恭敬、节俭,以仁义之名而诚实;聋,就是对批评充耳不闻;千方百计充实自己。只有求官,高官才能做到,才能骑马;能当官,才能仕途长久,任凭风浪起,稳坐渔舟。封建官员虽然有义、诚、修身的信仰和理想,但普遍缺乏政治道德。腐败官员的泛滥是大范围盗窃市场的必然产物。所谓两种绝妙的处事方法,指的是锯箭法和补锅法。战国时的管仲和东晋时的王导,就是这两种妙法运用得天衣无缝的例子。第二个神奇的处事方法,是封建政客在政治舞台上永远输赢的政治秘诀。

作者将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应用于心理学,创立了理论按力学规律变化的假说,写了专著((JC理论与力学))。作者认为24年的历史是人类心理留下的形象。拿历史事迹,根据力学定律画一张图,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都是互相打扰的,都有一定的轨迹,感情的深浅与距离成正比。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一个小圈子,他的亲人,兄弟,邻居,土人,土人,外地人形成一个逐渐放大,逐渐疏远的大圈子。孟子提倡性善论。站在最里面的圈子里,他向外看,看到了人性。都是小时候爱父母,爱兄弟久一点,然后爱百家之说。周秦时期的学者,从老子到韩非子,都在研究厚黑学,只是没有发明厚黑学这个术语。道家和道教这两个学说基本相同,都是老子的清静主义和韩非的残酷折磨。谦让弱者,当其聚之,谓之厚;可畏者,亦在其发之时,谓之黑。

中国的学术走向包括老子与咨的关系、宋儒与川蜀文化、宋儒与道家、中西文化融合四个部分。笔者主要分析了道家和儒家的特点,并对儒家和道家的关系及其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地位进行了新的阐释。笔者认为中国学术有两个黄金时期,第一个是周秦之士,第二个是赵宋之士,两者都是有创造性的。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是周秦的学术传承。元明是赵宋的学术发展,清代是汉宋的学术整合。中国在学术上独立发展,赵宋是中印学术的融合。笔者认为,周、秦理学的代表人物是老愚而非孔子,赵、宋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程而非魏子。从渊源上看,此说成立,从影响上看,孔子和朱是这两个时期的代表。

老子,从保持安静,回归生命说到底,属于生法,庄烈官阴走的就是这条路;就以诚治国,以奇用兵而言,属于世界规律,孔子墨家应用于韩国哲学家,走的就是这条路。老子把生之法和生之法融于一炉,一以贯之,所以能概括周秦的全部学术著作。作者认为老子哲学是先秦诸子百家的总纲,这一命题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在笔者看来,后人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误解,老以为根本上是有为而非无为。老子说:“我淡泊百姓,我恬静百姓自以为是,我无所不美百姓富足,我无所欲百姓淳朴。”我是无为,清静,无所事事,无欲无求是无为,但为民务实富民,大有可为。老子也说:“失德则失德,则仁则义,则礼也。”如果失去理智,口若悬河,那么德、仁、礼五个方面就是连贯的。老子明白万物的变化轨迹,从心有所获。所以老子讲道德。作为老子的弟子,孔子重仁,孟子重义,葡萄重礼,韩非重刑,从而完成了第一。

琴学的演变过程。

在阐述了老子无为思想的现实意义后,探究了老子“弃智、弃仁、弃义、弃利”的本意。老子并不否定人类的文学,而是强调只有去除自身的意义,达到无明无欲的境界,才能窥见宇宙的本质。世界上有很多人不明白老子的本意。只有庄子心领神会,给出了恰当的解释。作者还分析了儒、释、道的异同。一言以蔽之,佛学专研出世之法,儒学专研世事之法,道家将出世之法与世事之法融为一体,宋学则是儒释道三教的集大成者。在汉代,儒教和道教是相互排斥的。到了晋代,纣王对《易经》和《老子》进行了注释,试图整合儒道思想。儒释道在唐代是三足鼎立,到了唐末,三教融合的趋势已经开始出现。到了宋代,经过宋代儒学的不懈努力,将儒释道统一为一尊,成为宋学。宋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鼎盛时期,在文学、艺术(绘画、书法)和学术上都达到了顶峰。哲学家众多,流派纷呈,其中周敦颐、邵雍、二程、苏尔、贾珠、陆象山等是杰出的代表。到了宋代,孔老渔沟完成了从分合到合流的历史性转变,这是宋代儒学的一个开创性贡献。

作者对宋儒学有褒有贬。他认为宋儒学最令人钦佩的是儒释道的理论融合,最不令人钦佩的是门户之见太深,即孔子和朱成的是非是是非非,道家的观点也由此产生。上一代文人排斥异端,互相攻击,朱、陆的赋是文人相轻的先声。宋儒最大的缺陷就是心胸狭隘,容不得不同的学术观点与自己抗衡,学问太丰富。门户之见是学术自由的天敌,但宋儒学只是一种误解。作者对中西文化的差异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在作者看来,西方人以个人为出发点,注重健康利益;中国人从思想开始,重在问心无愧。自由竞争是西方学术思想的最大特点,人我冲突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最精髓,这是西方所不及的。印度讲出生法,西方讲世俗法。老子把生法和世俗法结合起来。笔者主张对宋代理学进行整理,去除其教条,采取灵活的方法与西方学术思想相融合,在新世界中创造新的学术思想,为人类谋求最大的幸福。笔者发现老子的无为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是相通的,并通过对老子的严厉(反复)批判加以证明。在我们看来,中国古代并没有完整系统的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思想,老子的无为思想与西方的民主思想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绝对不同的。

作者认为中西方思维方式完全不同,西方人借助“物理学”窥见了宇宙的自然原理,从而建立了各种自然科学;中国人用“说理”的方法来窥见宇宙的本质,并由此制定了各种法律法规。如果我们把中西思想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取长补短,互放异彩。西方人把个人、国家、社会看成是互不相容、相互冲突的三极,而中国统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比之下,笔者认为儒家思想博大完备,尽善尽美。实际上

这是谬论。只有个人、国家和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个人才能有充分的自由,才能享受国家和社会的保护,才能免受国家和社会的压迫。中国家庭与国家的同构,恰恰是宗法制度得以长期延续的文化基因,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社会基础。

《社会问题探讨》一文选取了原著的五个部分:公私财产的区分、人性善恶的研究、世界进化的轨迹、理想社会的构想以及各种学说的调和。作者认为,地球生产力(如各种自然资源)和机器生产力(女DfE固定资产)无论是私人占有还是用钱买卖,都是公共财产;人的精神和体力是私有财产,如果你想使用它,你必须付出相当大的代价。作者的划分显然不符合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也不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在历史发展的各种社会形态中,无论是地球生产力还是机器生产力都可以成为私有财产,而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的大脑和体力都不是纯粹的私有财产,因为个人对自己的大脑和体力没有或完全的控制权,作者的分类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悬案。高姿主张人性无善恶,孟子主张人性有善,葡萄主张人性有恶。亚当·斯密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自私有利于社会进步。圣西门等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人性本善,人类的苦难是由邪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作者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于都是一个强加的词。孔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主张以德治国,沈晗在性恶论的基础上主张以法治国。两人各持己见,各有缺点。《理想国术》采用物理学原理,制定国体时,保持了离心向心力的平衡,就像地球绕太阳转一样。作者以孙中山的研究政治理论为例,说明保持两种力量的平衡有利于社会稳定。孙中山曾说:“在政治上,有两种力量,一种是自由,一种是秩序。.....自由太多就会变成无政府状态,束缚太紧就会变成专制。千百年来,政治变化从来都不外乎这两股力量的交流。”

作者在总结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后,得出了世界进化的轨迹,即社会进化是螺旋进行的,而不是直线进行的。螺旋状态就是纵向越深,横向越宽,完全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笔者认为,世界的趋势永远是从几个小国合并成一个大国,从几个大国合并成一个更大的国家,国家越来越大,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国联是世界统一的前兆,世界语是世界同一种语言的萌芽。作者通过中国的军事制度、婚姻中的夫婿制度、欧洲的自由埋葬三个时期和财产分配方法三个时期来证明人类社会螺旋式发展的道理。对内和解,对外斗争是作者对内对外政策的主线,即以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地球生产力和机器生产力完全归公众所有,人的脑力和体力完全私有;使用机器的行业属于公有,不使用机器的行业属于私有;大企业走向大众,小企业Jk走向民间;贷款利息一半归公共,一半归私人;国际贸易属于公共部门,国内贸易属于私营部门。作者还认为,只有调和各种理论,才能建立一个完整的、完备的理论。在研究了善性与恶性、利人与利己、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知难而行易的认识等各种相互对立的学说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无论古今中外,每当有两种学说相互对立时,双方都有理有据,各有各的道理。经过长时间的争论,他们还是有了结论。”

《大黑书》之类的书,都是作者用奇怪的思维方式写出来的奇幻之作,但书中有些观点是错误的,有些值得商榷。作者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来分析人们的行为和政治现象。在他看来,政治是厚黑学,政治家是厚黑学的人,从一个方面概括到另一个方面是必然的。作者不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评价历史人物,仿佛一个政治家就应该全盘否定某些淫秽行为。作者站在纯学者的角度审视政治和社会问题,难免有书生气。他对政治不太了解,以至于他把政治扒手视为强盗。作者的一些历史观和治学观也是站不住脚的,经不起实践的检验。尽管这些书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毫无疑问,它们对读者是有益的,并为研究中国思想史的专业人士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北大1992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