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下的游客的电影评论

大爱新疆牵手真情铸就——评电影《冰山下的来客》

作者:黄艺明

上世纪60年代,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著名电影艺术家主演的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以其独特的眼光,感动了新疆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维护民族团结,誓死捍卫祖国统一,以及故事中排长杨、阿米尔、古兰达姆等人的感人事迹。它很好地把握了那个时代的脉搏,用电影载体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体现了艺术为社会、为生活服务的方向,发挥了先进文化产生的正能量。

为了将主观感染力和表现力完美结合,影片将朴实的英雄形象与充满新疆乡土气息的音乐元素有机结合、融合。凝重的主题赋予音乐以创新和生命,音乐的创新和生命作用于主题的张力和升华,使其音乐和主题更加生动精彩,充满活力。

几十年过去了,但只要提起《冰山上的来客》,人们依然对电影充满怀念,依然记得电影中的故事和主要人物,怀念电影的燃烧岁月。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么红》既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又纵情于美。充满西域风情和新疆元素的音乐曲调委婉,醉人,沁人心脾。所以电影放哪儿都会唱《花儿为什么这么红》,甚至还会唱红。也正是这部电影的影响力,让亿万观众,尤其是内地的观众,认识并爱上了新疆。

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冰山上的来客》中所描述的时代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经过几十年的团结奋斗,新疆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新疆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充满了青春、繁荣和活力。为进一步加快新疆发展,党中央召开了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对口援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的重大战略决策,确定了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开发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重大部署,对新疆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根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负责对口援疆的省区迅速到位,及时展开工作。南北天山展现着援疆的身影,援疆带来的变化从东到西随处可见。中共阿克陶县委、县政府因对口援疆而被自身利益所感动;出于对援助人员忠于职守、忠于职守、艰苦奋斗、荣辱与共的见证;出于对中央政策的感激;出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敏感,我们与乌市何谦文化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制作了电影《冰山下的来客》。内容就不说了,就题目来说,就是亮点,有看点。“冰山上的游客”和“冰山下的游客”都是关于游客的,但不同的是,他们分别来自“山”和“山”。“上”和“下”这两个字的区别,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会引起人们看这部电影的欲望。《冰山下的来客》的片名可谓点睛之笔。

《冰山上的来客》和《冰山下的来客》相隔几十年拍摄,但他们的使命都是推动新疆历史文明的进程。两者都是从宏观大局出发,从微观典型笔墨。《冰山下的来客》是《冰山上的来客》故事的延续和接力,是精神的传承和提升。《冰山上的来客》中杨排长未竟的事业,是由孙子以援疆为背景完成的。不仅宾洋,而且故事的主人公都与《冰山上的来客》中的原型人物有关。在承上启下的同时,他们大大增加了对《冰山下的来客》主题定位的认同感。这种人物关系的安排,是意志和意志的对接和延伸,是历史驱动力的传承和提升,是对美好事物的希望和祝福。

当我们看到,在雪山冰峰之下,在绿草如茵和沙漠之间,神圣的五星红旗每天从埃米尔老人和冉冉成千上万的民众中冉冉升起;看到阿米尔老人经常去埋葬战友的地方,给他们弹Qomzi,陪他们聊天;看到为了配合国家在高原修建水库覆盖国旗的最高敬意,睡在库区的战友们被安置在更神圣的地方;在新修的墓碑前见到阿米尔老人,看着记忆更加清晰的战友们难忘的照片,充满泪水和庄严敬礼的感人场景等。,展现了边疆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大爱情怀和大局意识,令观众肃然起敬。

我们还看到宾洋在他祖父的坟墓前百感交集,他无法下跪。观众仿佛听到了他的心声,要继承先辈的遗志,完成未竟的事业,让边疆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的妻子丁是一位优秀的眼科医生。为了挽回与宾洋的婚姻,也为了获得生孩子的机会,她瞒着宾洋,加入了新疆的医疗队,来到新疆宾洋工作,这对失散已久的夫妇在这里相遇。两人一见面,突如其来的喜悦让他们不知所措。宾洋是在一个“阿米尔,奔奔;宾洋,走!”在欢呼声中,我把妻子紧紧地抱在怀里。妻子不停地拍着丈夫,用这种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方式,倾诉着对爱人宾洋的思念和爱意。

为了帮助和丁解决生育问题,阿米尔带着白令克孜去雪山为他们采集草药。没想到,险情中,老人的腿受了重伤。当宾洋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带着人们去了雪山。老人的腿不能再骑了,所以宾洋很快抱起阿米尔的爷爷,走下山去。当村民们到达救援现场时,他们把阿米尔爷爷从宾洋背上抱了下来。由于山反射,过度劳累的宾洋晕倒在地上。

老人得救了。

宾洋在医院里直到三天后才醒来。看到妻子在床前紧握着自己的手,宾洋非常感动。

作为乡党委书记和援疆干部的宾洋,宿舍里有一张简易的木床,一张挂历,一个布衣柜,一张老式的普通木桌。作为乡党委书记,卧室显得过于简陋,寒酸,不可思议。但这是援疆干部工作生活的一个缩影。

妻子在丈夫宿舍没看到人,但看到了丈夫写的纸条。她没有责备,而是拿起了宾洋没来得及洗的衣服。宾洋回来看到一件干净的衣服,抚摸和亲吻,思考了很久。

阿米尔爷爷在旧居前回首往事。

以上场景,如果处理不好,会显得苍白或者落入俗套。然而,这部电影不是。导演把画面交给观众,留给观众思考和互动的空间。想必观众朋友们会想的更多更远。

新疆援助人员集体宣誓;村民们挥舞着镐和铲挖土筛沙;蓝天白云下,碧水绿草旁,片片新村、新房;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搬进了新居;狂喜和热情的场面;每到一处,春天的山、河、湖、海都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使得“冰山下的游客”处处多姿多彩,异彩纷呈。

说起角色,演员们贴近角色,融入生活,精湛的个性化表演令人折服。宾洋的演员杨宇、阿米尔的爷爷阿克巴·亚合夫、丁的演员、县委副书记的演员李树地、村长的演员桑、古兰达姆的演员古力嘎孜·穆罕默德·尼亚孜、白令克孜的演员沙提古力·卡德尔都是国家级表演艺术家。他们对角色把握准确,情感演绎真实感人,与原型人物高度契合。就像放下鞭子从蒙古包里走出来,把生活的原型从田野里收起来,在镜头前扮演自己,朴实无华,真实感人。

电影《冰山下的来客》从项目构思、创意、场景变换、人物塑造、镜头运用等方面展现了导演周文洋的独到之处。

《冰山下的来客》是阿克陶县委、县政府、乌鲁木齐何谦文化有限公司面向广大观众推出的首部以弘扬援疆精神为主题的电影。是一部故事新颖、场景优美、演技精湛、凝聚力量、催人奋进、催人奋进的好电影,值得一看。

通过“上”与“下”的联系挑战电影艺术的极限——评电影《冰山下的来客》

作者:张显庭

可以说,通过《冰山上的来客》和《冰山下的来客》中“上”和“下”的蒙太奇艺术,实现了“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忠诚边疆、富民强疆”等诸多高尚精神遗产的表达意志,这在电影《冰山下的来客》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作为国内第一部弘扬现代援疆精神的主题电影,片名最初让观众在一种“上”与“下”有落差的错觉指引下产生联想——这部电影不会是对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冰山上的来客》的高仿吧?

片名引发的悬念从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观众对影片内容的好奇心,通过挑战人的惯性思维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制片方为实现“上”与“下”的联系而特意设置的第一个心理陷阱。

然后,电影创作者通过与《冰山上的来客》中人物的亲密关系,再次实现了“上”与“下”的巧妙联系。而且,这种对接不仅是时间,还有空间。既延续了《冰山上的来客》中的守边强疆的精神线索,又通过杨排长(饰演)的后代援疆干部与阿米尔之间自然真挚的情感交流,表达了帕米尔高原各族人民对援疆大业的感激之情。 一个经验丰富的边疆老兵(新疆影视艺术团阿克巴·亚合夫饰演),展现了新世纪帕米尔冰山脚下各族人民的理想生活。

这两代代表的对接,由于人物关系的巧妙,无疑对整部电影起到了神奇的效果。

其次,从表面上看,影片的男主角宾洋只是一名普通的援疆干部。但在这看似普通的关系中,还有一条隐藏在“上”与“下”之间的线,那就是的位置是从富庶的江南到边缘的贫困县自上而下,排长杨和阿米尔与在身体和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自上而下的延续。

面对广大普遍使用维吾尔语与外界交流的南疆农牧民,影片不失时机地设计了阿米尔(周珂歌舞团夏提古丽·卡德尔饰演)的孙女在内地一个高中班级就读并返校。这种完全符合新疆实际情况的剧情设计,既是电影艺术与平淡生活的衔接,也是剧中人物之间的衔接。否则,在上面的干部和下面的地方群众之间无形中形成了领导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巨大鸿沟,使得“上”和“下”的联系有了瑕疵,造成的遗憾很少。

正是这种从头到尾精心设计的“上”“下”“明路”“暗渡”,实现了国产电影创作者在主旋律电影表达上的一次大胆尝试。

作为一部旨在励志的主题电影,影片在镜头语言、音乐、声音应用等方面,不仅保留了传统电影的合理展现,有助于表达人们复杂的思想和内心世界(比如白令克子的旁白出现在影片的开头,这是传统电影的特点之一)。它还结合了现代电影对人性的探索和意识流领域在结构、意识和表现手段的多样性方面的积极因素。是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电影艺术形式的创新(比如为了烘托人物心理,为影片增添亮色,影片往往不失时机地融入一些优美的新疆自然风光画面和感人的柯尔克孜族地方音乐,这是现代电影的特点之一。

目前国产大片普遍喜欢用超大的场景、奢华的服装、夸张异常的服饰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以此来赢取票房收入。这种看似高高在上,实则没有灵魂的奢侈攀比,根本经不起观众的理性审视。是电影从业者在艺术人生穷途末路时的垂死挣扎,终究逃不过自己的过客命运。

冰山下的游客是不同的。虽然描述的是21世纪中国新疆最偏远地区各族人民美好的新生活,但它继承了冰山上来客朴实自然的风格,首次以高端艺术的形式向观众呈现了朴实无华的援疆情怀和淳朴醇厚的高原民俗。通过日常的语言、朴实自然的表演、婉转动人的新疆本土音乐《花儿为什么这么红》博文、叶林华作曲、敬一丹演唱,让观众重温久违的电影艺术原生态,大大避免了国产大片普遍存在的吃鸡肋的弊端。它产生的最终效果会像一坛精心酿造的醇香美酒,久久不散。

另一方面,影片堪称高屋建瓴,因为无论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宾洋带领群众帮助修建水库),还是从官民和谐平等的角度,援疆干部宾洋在县委副书记(原新疆军区话剧团李树弟饰演)的大力支持下 与群众同甘共苦,为当地农牧民排忧解难,体现了“上”“下”对接后的和谐平等视角。

《冰山下的来客》作为一部新疆本土电影,依然融入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视听语言,同时一对新人的婚姻也在新疆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奇迹般的洗礼。

然而,60年后,人们已经不可能再有《冰山上的来客》中真假古兰丹和阿米尔之间的反特质爱情悬疑。于是,电影创作者们通过头脑风暴,运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借助阿米尔老家人的智慧和善良,使因生育而陷入危机的与丁(新疆艺术剧院话剧团饰演)的婚姻得以化解,既实现了剧情的跌宕起伏,打动人心,又跳出了世俗爱情的千篇一律。

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朴素情感,就像60年前《冰山上的来客》中阿米尔和古兰丹之间传奇的爱情一样感人。即便如此,电影主创们还是不愿意用简单常规的方式在银屏上结束这段恋情。为了不在观众心中留下任何遗憾,他们别出心裁,在影片的最后,创造性地制作了两个更加精彩的花絮,那就是的诞生,和他的妻子丁向县委副书记提出了继续援疆三年的郑重请求。

这个结局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也大大超出了观众的预期。充分展现了影片中第一个人物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展现了作为一名普通援藏干部的家国情怀。

这种在同一个片子里实现了n次“上”和“下”的无缝衔接的设计,让人叹为观止。

毕竟这是一种无形的提高影片政治和艺术魅力的质量的方式,而这种挑战电影艺术极限的方式,在类似题材的电影拍摄乃至整个国内电影制作行业中,都不能说是一种惊艳的尝试。

《冰山下的来客》的上映一定会吸引很多观众来电影院。能给观众带来愉悦的感受,相信这是所有参与这部电影的创作者最期待的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