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历史
大约在公元前20世纪,苏美尔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地区和平原。
公元前13世纪,非利士人在沿海建立了一个国家。
公元前13年末,希伯来部落迁入并定居。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了希伯来王国,后来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占领了巴勒斯坦。
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入侵,大部分犹太人被流放到世界各地。
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迁入并与当地原住民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根据上述材料,巴勒斯坦地区曾是犹太人的故乡,关于他们的传说在文中广为人知。以圣经为例。这部基督教经典记载了犹太人祖先的故事。虽然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我们无法从《圣经》中得出多少信息——这并不是因为其中的记载不真实,而是因为难以证明其真实性;再者,圣经只是信仰的产物——然而,由于它的大部分内容都被今天的犹太人所接受,我们有必要仔细理解故事的梗概,因为今天的冲突和耶路撒冷问题都与宗教原因密切相关:
故事开始于上帝告诉亚伯拉罕离开他的家乡美索不达米亚,去迦南,也就是现在的巴勒斯坦地区,开始新的生活。这样,亚伯拉罕被视为犹太人的祖先,就像中国人把黄帝视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一样。于是亚伯拉罕带着妻子和儿子来到迦南,这大概就是犹太人认为自己是巴勒斯坦地区主人的证据。他的儿子以撒和孙子雅各都被认为是犹太人的祖先。雅各有十二个儿子,因为约瑟梦见在收割的时候,他哥哥们的麦捆围绕着他的麦捆,他哥哥们的麦捆都倒在中间。所以约瑟预言他的兄弟甚至他的父亲都会臣服于他。这让11兄弟俩非常讨厌自己的弟弟约瑟夫,认为他自命不凡,把他卖到埃及当奴隶。然而,约瑟夫有一种解梦的能力,这赢得了埃及国王的青睐,所以他被任命为首相。后来雅各和他的儿子们来到埃及,投靠约瑟,繁衍了他们的后裔,第一次被称为以色列(意思是上帝为之而战,或与上帝争战)。埃及国王看到繁荣的犹太人,视他们为威胁。为了摆脱这个隐患,他找借口把这些以色列人贬为奴隶。痛苦的服役生活让可怜的犹太人奋起反抗,于是有了摩西和摩西十诫的故事,带领以色列人回到家乡。复杂的事情就不细说了。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以色列人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王国——以色列王国。他们统治时期有两位杰出的国王,大卫和他的儿子所罗门,他们发展贸易,用武力维持统治,使以色列发展到了顶峰。更重要的是,此时,王国首都耶路撒冷被确立为犹太民族的圣地,从而为巴以冲突这个棘手的症结埋下了伏笔。
从这个角度来看,犹太人的历史,至少他们认为是事实的历史,显示了他们的民族特征。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却是一个战胜了灾难的民族。他们有勇气和力量对抗上帝的各种考验。但他们在现代的悲惨遭遇,似乎比《圣经》中记载的大灾难还要悲惨。这是对他们的又一次考验吗?可以肯定的是,那段可怕的经历将永远铭刻在犹太人漂泊、破碎、流血的心中。
就在以色列王国灭亡后,希腊罗马王国也占领了这片土地,犹太人在此期间被流放到世界各地。他们失去了家乡,被迫逃往德国、奥地利、波兰等东欧、西欧一些国家,但个人利益受到极大限制。也许是因为他们是一个聪明的民族,在政治、医学、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受到其他民族的羡慕。俄罗斯大屠杀和二战成为犹太人最痛苦的记忆,也许正因为如此,犹太人的愤怒一发不可收拾。
1920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在东部,它被称为外约旦(现在的约旦王国),在西部,它仍然被称为巴勒斯坦(现在的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作为英国的托管领土。19年底,在“犹太复国运动”的煽动下,大量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的流血冲突不断。二战后,在英美的支持下,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通过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英国委任统治结束后,建立一个犹太国家(约1.52万平方公里)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约1.1.55万平方米)。1948年5月以色列建国后,被阿拉伯国家排挤,阿拉伯国家在1948、1956、1967、1973年对其发动了四次大规模战争。后来阿拉伯国家战败,1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世世代代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1964 5月在耶路撒冷举行的第一次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1969阿拉法特曾任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美国签署戴维营协议,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获得有限自治权,巴解组织拒绝接受自治权。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1988 165438+10月19特别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宣言明确表示,巴勒斯坦接受联大10月29日通过的1947 11号决议(分治决议)。巴勒斯坦的边界问题将在今后通过谈判解决。1988 12阿拉法特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谴责恐怖主义。1993 9月13日,经过挪威主持的秘密谈判,以色列和巴解组织签署了和平协议,提出了巴勒斯坦自治方案。1994年5月4日,巴解组织和以色列签署了关于加沙和杰里科有限自治的历史性协议。12年5月2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同年7月12日,阿拉法特在流亡27年后重返加沙。
(二)巴以冲突的源头——圣殿山
巴以冲突的源头——圣殿山
古犹太经典记载:“世界可以比作一个人的眼睛,眼白就是环绕世界的海洋;黑眼睛是人生活的大地;小学生是耶路撒冷;瞳孔里的脸是太阳穴。“耶路撒冷的圣殿山,因此得名,历经沧桑,成为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巴以半个多世纪流血冲突的最大症结在于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位;争夺邺城的源头和焦点都集中在圣殿山的归属上。2000年,正是因为当时的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沙龙闯入这里,点燃了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
虽然它被称为圣殿山,但当我们踏入其中时,却找不到任何山丘的影子。放眼望去,我们只能看到一个长方形的石头建筑群和郁郁葱葱的树木。其实圣殿山还是古犹太人传下来的名字。古代犹太经典记载,上帝为了考验犹太始祖亚伯拉罕,让他在圣殿山的一块巨石上献祭自己的独子以撒。在基督教传说中,这块石头也被认为是上帝用泥土碾碎人类的祖先亚当的地方。
公元前10世纪,辉煌的犹太国王所罗门在这里修建了第一座神庙,用来存放约柜、诺亚方舟和其他圣物。圣殿被毁后重建,但在公元2世纪被彻底摧毁,犹太人也被驱逐出故土。
圣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称这个地方为“圣地”。因为在犹太神庙的遗址上有千年历史的阿克萨清真寺和金顶清真寺。耶路撒冷也成为伊斯兰教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第三大目的地。原来的犹太寺庙的遗迹几乎消失了。
踏上圣殿山,几乎每一块砖都有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或神秘,或悲凉。对于犹太人和穆斯林来说,圣殿山已经深入他们的内心。然而,这种圣地的重叠,立刻转化为宗教纷争和历史恩怨,让方圆这个不到0.135平方公里的地方,背负了太多的仇杀和血泪;在某种程度上,它主导了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之间的对立,直到2000年激化为流血冲突。
在圣殿山,巴以双方不时爆发激烈枪战。对于每一方,他们都会鄙视和不满对方的到来,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圣地。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不愿意放弃占据民族心理中枢的圣殿山。阿克萨清真寺的西面是西墙。从外观上看,这堵墙与其他巴勒斯坦墙没有什么不同。但由于历史原因,它成为了犹太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是古国不朽、民族长寿的象征。犹太人经常聚集在这里哭泣,所以这里被称为“哭墙”。许多犹太人对巴勒斯坦人阻止他们在哭墙祈祷感到不满。这种情况直到1967年的“六日战争”才结束。结果,犹太人用武力占领了整个东耶路撒冷。第二天,拉比和将军们赶到西墙,抚墙大哭。
因此,许多犹太人坚持认为,以色列绝不能放弃圣殿山。2000年9月,“鹰派”代表人物沙龙通过西墙右上方的小门进入阿克萨清真寺,宣示犹太人与圣殿山的宗教关系。此举激怒了巴勒斯坦人,成为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圣殿山从此更加喧闹。犹太人经常在西墙祈祷,而巴勒斯坦人则在地理的帮助下投掷石块。然后,在军队和警察的干预下,他们向巴勒斯坦人开枪,甚至闯入清真寺抓人。
(3)总结
可见,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在于犹太复国运动。建国后,巴勒斯坦人一次次被赶出故土,就像当年别人对他们做的一样,而且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民族矛盾。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两个民族都曾经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两个民族都把一个城市当作宗教胜地,所以冲突有了更坚实的情感和宗教力量,解决起来也变得更加困难。建国和驱逐犹太人,可以看作是几千年来怨恨的释放。虽然可以理解,但他们过度的强硬和傲慢,给原本可以更好解决的问题留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