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名称的历史渊源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二月,毕节卫成立,这是毕节得名的开始。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在毕节县设立毕节卫,沿用至今。毕节是彝语地名,彝语读作“毕吉”,是彝族一个族长的名字。

《毕节县志》载:毕节是“顺元道亦是我不愿学之地,平池定长安,属湖南,位于毕节驿。修建之初,正值除夕,故称毕节。这段话似乎有直译的嫌疑。

《逸书》中说得比较恰当:“毕节叫毕节,是白螺螺之名,因其地为毕节,久称毕节...汉族人是除夕夜的凭证,彝族人是人名。他们的箭也是一样的,他们的地就是现在的毕节。”从这个角度来看,毕节的名字来源于一个彝族家族,是作为地名使用的。最后是用中文发音写的。

扩展数据

毕节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是中国西南地区连接珠三角、东盟与长三角的重要通道。

毕节矿产资源储量巨大,已探明的矿产有60多种,磷矿储量居全国前列,煤炭远景储量居江南第一,铁矿、铜矿、铅矿、稀土矿储量居贵州第一。

生物资源多样,动植物资源2800多种,全国、全省有很多“地理标志”,比如土豆之乡、白蒜之乡。水电资源丰富,河湖纵横交错,有河流80条,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

毕节是古夜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是中国南方古人类文化的发祥地。

毕节风景秀丽,被誉为“洞庭湖之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毕节气候凉爽宜人,是夏季旅游城市的观测点。

毕节是三省红色之都,也是江南最后的革命根据地。它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在全国独一无二。

百度百科-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