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竹是谁发明的?

空竹,也叫舞钟,就是用一根长绳跳舞,玩哑铃形的滚轴;毽球不同于毽球,毽球主要是后踢、侧踢等技巧的表现。这两项运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老而精彩的民族运动。

相传三国时曹植写过一首诗《空竹赋》。如果这是关于空竹的最早记录,那么它的历史至少是1700年。《水浒传》第110章,宋江在攻克方腊的路上看到有人在打《胡叩》,因苏太尉的恩情而作诗:“一声低一声高,一声大一声清。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豪迈的力量,没有人在白撑。”当然,小说是后人写的,但也说明空竹在写书人的时代已经很普遍了。

据考证,空竹最早是由陀螺演变而来的民间儿童玩具。空竹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明清以前,人们称之为“空钟”,南方有人称之为“嗡子”,天津人称之为“风葫芦”或“闷葫芦”,四川人称之为“响簧”,上海人称之为“哑铃”,山西人称之为“胡敲”,长沙人称之为“天雷宫”,台湾省人称之为“拉钟”。

根据刘冬、俞懿正的《明末京师风光略》?《春田》中有描述:“空钟木中空,侧口,汤料沥青,与钟一样突出,但柄平于其上。不要把绳子绕在它的柄上,竹尺上没有洞,量它的绳子,够到空钟,但是绳子向右拉,竹子向左拉。阿乐,空铃嘣嘣转,大铃,小苍蝇,当铃破了。直径从英寸到八九英寸。放手吧,一到三个人。”这里指的是空钟“中空(其实是将竹子切成小段),侧口(竹段打孔)”,口内填充半圆形的竹子形成“哨子”,竹段上下用薄木板密封形成风箱;板的中心穿过一根竹签,竹签上长下短。用一根粗绳缠绕长柄。"竹尺上不要有洞."把绳子穿过竹尺的孔,用力拉紧,然后匆匆放好。空钟会不停地在地上打转,还会发出哨声(空气进入洞中,由于强大的压力而排出)。空钟是空竹的早期名称。不像现在,玩它的时候,动作不是晃动,它的旋转也不是在空中,而是在地上。

据秦孝仪的《海外遗产?漆器中有一种“红色婴戏纹圆盒”,盒盖上刻有婴戏图。画面中,一个小孩在摇空竹,还有一个小孩捂着耳朵在看。空竹呈圆盘状,内有木轴,用竹签绳缠绕木轴,拉动摇晃。这幅画中抖空竹的方法和现在一模一样。据了解,这个红漆盒是明朝永乐年间制作的。如果场景属实,可以说早在明初,空竹的造型特点和玩法就已经相当成熟。

到了清朝,空竹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杂技节目。在原有图案的基础上,人们创造了许多新的图案和高难度的技巧。表演时融入优美的舞蹈和优美的伴奏音乐,进一步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空竹,竹木制成,中空,故名;清代与空钟混用,俗称响葫芦;江南也叫拉钟。它是产于北京和天津的最著名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