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怎么学,一直很困惑。

第一部分:学会学习。

首先,学生必须树立自己是学习主体的学习观念。首先,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什么?简单来说,就一句话,就是养成好习惯。”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好的态度可以随时随地表达,好的方法可以随时随地应用。好像是本能的,会用一辈子。”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的成功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聪明,而是取决于他是否有良好的习惯。所以,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校学习中,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预习是第一步。预习的目的是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以便上课有目的的听课,集中精力解决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新课前一定要预习。预习时,要认真阅读新课,对照笔记或例题,参考课后练习。预习时要阅读单词和短语,联系相关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和重点难点,画出生词或新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笔记,把疑难问题记在书本或笔记本上,为上课做准备。如果在课前预习中发现与新知识相关但没有牢固掌握的旧知识,要先回来复习旧课,了解旧知识。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每天坚持预习。预习时,要把看、做、想结合起来,做到眼对眼、手拉手、心连心。预习不应仅仅被视为一项任务,而应被视为学习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无笔墨不读书。一边看书,一边用笔对书进行“圈、点、勾、画、批”。打分的过程是提炼重点的过程,是品鉴和加深理解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上课时,课前准备好课本、笔记本、练习本、参考书和学习工具。上课认真专注地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发言,积极思考,上课积极回答和讨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做课堂笔记,学习要点,正确完整的记忆。将自己的自学经历与老师对新教材的讲解进行对比,加深或修正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有问题可以及时提出,也可以课后讨论。

课后及时复习。复习有三种:平时复习,阶段复习,一般复习。不同的复习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

平时复习,其主要目的是巩固课上所学的新知识,所以平时复习一定要及时,整理、修改、补充课堂笔记,加深和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重要知识经常复习,掌握牢固。

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让知识有条理,有结构。复习巩固单元和章节的知识,要对知识进行分类,抓住重点,承上启下,融会贯通,在阶段复习中注意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复习的目的是全面复习巩固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所学的知识。因此,在复习时,要根据大纲要求和复习时间,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系统梳理所学知识,查漏补缺,解决问题,做到全面掌握。另外提醒大家,复习不仅是对知识的复习,更是对学习方法的回顾和总结。通过学习方法的不断总结和改进,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最后,学会学习的关键是学会如何阅读。

在阅读之前,大家要对“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以高中历史课本为例。从形式上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主要事件的内容和年表。目录是每章知识的总纲,大事记是简明的大事记,是整本教材的整体知识框架,要从宏观上把握。(2)每章开头的“引言”。“绪论”主要说明本章的历史背景、现阶段的时代特征和本章的特点。(3)课文内容(大词)和阅读内容(小词)。正文部分是正文的主体,是考试命题的基础,属于必须掌握的内容。一般来说,阅读部分有以下几种情况:或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或者是课文上下段落内容的过渡,或者是课文的展开叙述等。,这应该有不同的要求。(4)原始数据。应该联系课文内容来分析,可以培养思维能力。⑤表格和图片。要了解它与正文的关系,安排好这个图表的意图和作用等。⑥思考问题和练习。思考题是高级习题,习题是基础作业。⑦学术争鸣。旨在提高思考能力,要求大家大胆质疑,养成求知的好习惯。

就历史知识而言,历史知识可分为历史背景、历史过程和历史影响。

历史背景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分为历史和现实原因、内部和外部原因、必然和偶然原因、直接和间接原因、根本和一般原因、主观和客观原因、主次原因等。

历史过程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政党、团体、阶层、阶级、事件、现象、作品、制度等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成就、经验、教训、意义等等。

历史知识还可以分为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特征和历史线索。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历史观。

在历史理论的指导下,历史的概念是对历史现象的抽象概括。它是对基本历史事实的拓展和深化,反映了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因为历史知识是由许多相关的历史概念组成的,形成和掌握历史概念就成了掌握历史知识的关键。

此外,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自学历史课本。

一般来说,自学历史教科书应包括以下程序:

首先,逐段写一个字幕。知道每个自然段主要说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就能大致了解教材了。

第二,写出教材要点的综合提纲。逐段找出知识点和层次结构,适当加工,形成提纲。

第三,找出教材的内在联系。就是找出历史的发展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找出它的发展线索,形成一个系统的结构。

第四,总结基本观点。通过以上步骤,总结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

5.找出必须记住的内容,并努力记住。重要的历史内容是历史和重要事件、制度、政策三要素。

第六,评价教材。这是读书的最高要求,也是善于读书的标志。与其没有书,不如相信书。教材并不完美,但也有待商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应该大胆质疑。

第二部分:掌握方法,增强信心。

很多同学对历史很头疼,主要原因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的确,学好历史的基础是记忆。人类的智能系统包括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等。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说:“人如果没有记忆,就无法联想和发明。”日本记忆学家高木崇郎认为:“记忆是效率的别称...而且是发展创造力的基础。”记的东西越多,观察越敏捷,思考推理越细致,判断越准确,越有创造力。因此,记忆力的发展与其他智力因素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的记忆,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顺序依次记忆。

(2)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近的知识,经过仔细观察和综合比较,找出要记忆的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有规律的东西来记忆。

(4)隔年记忆法:将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记忆。

(5)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巩固记忆。

(6)记忆方法:尽量经常、及时地记忆所学内容,在记忆的过程中强化记忆。

(7)谐音记忆法:把要记忆的东西改成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容易记忆。

(8)形象记忆法:对于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用图表形象地描绘出来。

(9)讨论记忆法:如果在学习过程中理解不够,不妨先根据自己的观点和同学讨论一下,讨论中会更容易记住。

(10)公式记忆法:将记忆的内容写成公式或歌谣,是一种化枯燥为乐趣的记忆方法。

(11)前缀记忆法:把要记忆的材料的前缀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用手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练习、测试、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感官参与记忆法:多感官参与记忆活动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致的轮廓,然后逐步记住每一个细节,由粗到细。

(16)比较记忆法:在记忆相似的事物时,可以将两者进行比较,找出异同。

(17)分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成提纲,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然后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以此作为记忆的“链条”,将所有内容连接起来。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的知识才能牢牢记住。

(20)推理记忆法:用一件事引出接近的事或有因果关系的事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果能把我们学过的所有知识点连成一条线,形成一个面,编织成一个网络,那么知识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就会清晰可见。

最后,需要提醒学生,重复是记忆之母。顾,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能背诵十三经1.47万字。据《读书第一》一书记载,“(即顾)背诵了全部十三经。每年用3个月热身,剩下的一个月用来学习新东西。”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已年过八旬,能熟练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100位以内的数字。有人向他请教记忆技巧,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遍!”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记忆是这样的。

第三部分:学习升华,培养能力。

有同学认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一直在学历史,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本内容差不多。其实大家只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其实就是点、线、面。高中历史更注重历史线索、时代特征和一定的历史理论。所以,学好高中历史,绝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高中历史知识可以分为章节知识、专题知识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章节知识和主题知识交错形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网上的知识点,形成多层次立体交叉体系。比如中国近代史有三条线: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反抗的历史,中国人民探索的历史。像这样的线索和时代特征,需要你在学习的时候及时总结。注意知识的整体性、阶段性和理论性。因此,在学习各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内容时,一定要把各个历史时期或阶段的知识在时间上由点到线,构建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注重对各个历史阶段特点的分析和理解,把握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从战略的角度构建战略规划,拓展思维,使知识系统化、有条理。注意分析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阶段特征、历史趋势、经验教训,使纷繁复杂的知识变得清晰,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要学好高中历史,需要学习一些历史理论。高中历史的难度高于初中历史。它注重历史的前因后果,加强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蕴含着历史理论。与高中历史密切相关的日历

历史理论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观点。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与自然矛盾的实践能力,是改造和影响自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生产力包括三个主要因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力的社会存在形式,包括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分配制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基本规律。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社会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具体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与这些观点相对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经济基础需要相应的社会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很大的反作用。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促进社会发展,落后或先进的社会上层建筑阻碍社会发展。

第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个体在社会中相对较小,只有个体组合成群体,才能真正发挥作为社会主体的主要作用。即使是杰出的人物,不管他们的作用有多大,也只是反映了群众的诉求,只有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对社会历史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四,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任何历史人物、政党、团体、历史活动、制度、措施都要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者必将灭亡。

第五,掌握一定的评价方法。绝不能为了学历史而学历史,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学历史主要是从历史中学习,学以致用,用历史课上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当我们分析问题时,我们应该采用正确的评价方法:

(1)坚持正确的位置。人民立场、进步立场、爱国立场、全球利益立场等等都是正确的立场。比如希特勒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开历史倒车。他违背人性,试图从根本上抹杀人类文明。所以希特勒是全人类的公敌,无耻,被鄙视。

(2)坚持历史评价而非道德评价。这个原则主要涉及到对人物的评价。历史人物要根据其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客观作用来评价,不能用道德来衡量一个历史人物。

(3)评价历史应坚持阶级分析法。一般来说,历史人物生活在阶级社会中,客观上代表着某个阶级的利益。因此,只有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才能更深刻地揭示其活动的本质。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首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时,要给他们一个阶级定位,注意确定阶级属性的标准不是看他们的出身而是看他们的言行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比如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读四书五经,一生没有做过资本家,但他的思想和行动符合民族资产阶级上层阶级的利益,所以他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阶级的代表。其次,对于某些历史人物或社会群体,其言行要用其阶级属性来解释。比如太平天国之所以失败,主观上是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另外,在运用阶级分析法时,要注意不要简单化、一刀切。如果认为只要是地主阶级就反动腐朽,只要是农民阶级就一定肯定。

(4)对历史事物的评价应坚持效果第一,动机第二。历史是复杂而矛盾的。在历史文明的进程中,主观的美好愿望不一定总能达到好的结果,邪恶的动机往往会成全好的效果,以至于在过去,文明都交织着这种善恶二律背反。在评价历史时,要结合效果和动机来分析,不可偏废。同时要优先考虑效果的评价,因为在历史上起更大作用的是结果而不是动机,而动机与效果的实现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也要兼顾动机。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学习,然后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解决最基础的知识,最后掌握一定的历史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成功一定会属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