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简介?
应县木塔景观(9张照片)
县木塔。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竣工。它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老的木塔建筑,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木亭塔。
木塔位于寺庙南北中轴线山门与正殿之间,属于“前塔后堂”布局。塔建在四米高的平台上,高度为67.31米,底楼直径为30.27米,呈平面八边形。第一层立面有双檐,上面各层都是单檐,有* * *五层六檐,层间有暗层,其实是九层。因为底层有重檐和回廊,所以塔的外观是六檐。
每层由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楼外面有24根柱子,里面有8根柱子。木柱之间使用许多斜撑、横梁、横梁和短柱,形成不同方向的多梁木框架。根据一些计算,整个木塔由3000立方米的红松木材制成,重约2600吨。整体比例恰当,建筑宏伟,艺术精湛,造型稳重庄重。
塔底楼南北各有一扇门,二楼四周设平栏杆。每层楼都配有木制楼梯,游客可以一步一步爬到顶端。二楼到五楼有四个门。
山西朔州应县木塔(全景)
都配有木隔断风扇,光线充足。出门可以看看栅栏,衡越如屏,桑葚如带,尽收眼底,沁人心脾。塔内所有楼层都是塑料佛像。第一层是释迦牟尼,高11米,外形端庄,神态宜人。顶部有精致华丽的藻井,内槽壁上绘有六尊如来佛像,门口两侧还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彩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楼的祭坛是方形的,上面有一尊佛、两尊菩萨和两个威武的侍从。三层祭坛呈八角形,上面塑有方形佛像。四层塑料佛像和阿诺、叶佳、文殊和普贤的雕像。五层塑料毗卢天如来和人大菩萨。每尊佛像雕刻精美,形态各异,艺术价值很高。
塔顶八角形,有铁闸,制作精美,与塔身协调,使木塔雄伟壮观。塔的每层屋檐下都安装有风铃,微风吹过,叮叮当当,十分悦耳。
编辑此设计成果。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具有民族特色的厚重建筑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艺,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有54种斗拱,每种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一些梁、方、柱形成一个整体,每层形成一个八角形的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谨,结构完美,匠心独运。是具有民族风格、民族特色和宗教要求的建筑。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即使是现在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山西朔州应县木塔(当地)
塔身设计为平面八角形,外观五层,从底层延伸出一圈游廊,称为“二阶环转”,与底层房屋塔身的檐形成重檐,所以* * *有六个塔檐。每层下面都有暗层,所以结构其实是九层。暗楼的外观是平座,沿着每层的平座都设置了栏杆,这样你可以远远的看着,身心会融入自然。全塔高67.3米,约为底层直径的2.2倍。比例挺粗的,虽然很高很端庄。每座塔的屋檐基本都是直的,边角都很平缓。平座在其水平方向上与各层塔檐相协调,与塔身相比较;通过与塔檐在材质、色彩、处理上的对比,与塔身的协调,是塔檐与塔身之间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分工明确,解说清晰,强调了节奏感,丰富了轮廓线,增加了水平线。使巍峨的塔不时回望大地,稳坐大地。底层重檐的处理进一步加强了整个塔楼的稳定感。
由于塔身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台上,内外两柱,形成双层套筒结构。柱与柱之间有立柱和poppers,柱脚之间有地与地等水平构件,内外罐之间有横梁,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楼大量使用斜撑,在结构上起到圈梁的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当这座塔在300多年前建造时,它经历了一场持续7天的大地震,仍然屹立不倒。塔的明楼有雕像,一楼的佛像高大庄严,顶上的穹顶藻井给人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一楼内墙上有六幅如来画像,比例适中,色彩鲜艳。六如来顶部两侧的飞翔更加活泼饱满,是壁画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在第二层,由于来自四面八方的光线,一个主佛,两个菩萨和两个同事排列得非常生动。三层塑料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料佛像坐在中间,八个菩萨坐在八个方向。在塔中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内装饰雕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感,是建筑结构和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
世界三大塔
它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和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塔。
编辑这段的文化积淀
木塔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写对联,寓意深刻,笔法苍劲,为木塔增色不少。
应县木塔景观(2) (16张)
相当多。其中有:明太祖朱迪,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留守周素英。当他参观这座城市时,他写下了书名《季军·沈工》。朱厚尊郑德三年(公元1508年),武宗在洋河(山西省阳高县)、颍州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上木塔宴请有功将领时,写下“天下奇观”。塔内有54块明、清、民国匾额、对联。也有优秀的对联,如“拔地而起,云山拱柱,乘风踏月捉云”;“查穿云烟,西望雁门,丹洞小,碧汉南玲珑侵,望龙头青峰低。”此外,与木塔一样,塔内还发现了一批极其珍贵的辽代文物,特别是辽代雕版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在文物中,有许多卷轴,包括辽代的手稿和木刻版画,其中一些长达30多米,在中国很少见,为研究中国辽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佛牙舍利
在山西应县佛宫寺的释迦牟尼塔里,有两件佛牙舍利,为世界佛教界所崇敬。它们被装在两个供奉七宝的银质侧面像中,经考证确认是佛牙遗骸。
佛牙舍利
公元前486年(关于佛的绝灭年有四种说法:公元前489年、公元前487年、公元前486年、公元前484年、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82年、公元前478年、公元前477年),释迦牟尼涅槃,享年80岁。佛像灭绝后,* * *留下了七颗佛牙舍利。
当今佛教界对释迦牟尼茶后留下多少佛牙,看法不一。一个说佛陀灭后留下了四颗牙齿,一个说佛陀灭后留下了七颗牙齿。
佛陀死后留下了几颗牙齿?而各方争论的依据是什么?
学过佛经的人都知道,佛牙的记载出自《大涅槃经》。* * *大乘经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东晋法显翻译的《大乘经》(三卷本)。第二版* * *有三个译本:第一个译本是北凉天竺三藏谭石译的《大乘经》(40卷),第二个译本是宋代沙门颜回等人增编的《大乘经》(36卷),第三个译本是东晋沙门平阳译的《佛陀大泥板经》(6卷)。第三版是大唐南海博陵国沙门若纳巴德拉翻译的《大乘经》(后分卷)。
以上三个版本都叫大乘经,都是记载释迦牟尼如何涅槃的经典。前两个版本都没有提到佛牙是佛祖灭后留下的。只是在第三个版本,即《大乘经》卷下圣体润品第四册(后卷上下)中,记载了释迦牟尼在茶后留下佛牙:
大涅槃经
被皇上放出来,我拿着七宝瓶和配套的工具去了茶皮处,火自然熄灭了一会儿。皇帝放佛宝棺,想请佛牙,地板逗他问:“你是什么?”回答“我想请佛牙回天。”楼调侃:“不为己有,可为公* * *也。”解释说“佛先给我舍利子,让我来火就灭了自己。”皇帝解释说,话说完马上打开宝棺,牙舍利从佛口右侧上颚取出,即塔从天而降,以作支撑。我有两个快病,罗刹,随着隐形的释放消失了,全部消失了。偷一对佛牙舍利。当时城里的男男女女都想争一会儿遗物。楼告诉我们:“公众应该知道如何对待和平。就像佛陀说的,他们应该根据法律互相供养。”一时间,城里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没有听到卢戏弄说了些什么。他们各持矛、弓、箭、剑和一切武器,每个人都庄严地想要选择利益。当时城内大众开佛棺,白发未焚。众人见他们又哭了,眼中满是泪水,各自献上哀思,深深祷告,哭了许久,说的都是一样的话。
当时佛陀悲从中来,把钻石体打碎成最后的舍利子。但是留四颗牙,别坏了。当时大众看到舍利不再悲伤,含泪支持。
通过对上述版本的引用,我们知道,佛祖死后,* * *留下了七颗佛牙舍利。也就是说,在佛陀火化之前,给世人留下了三颗佛牙,一颗给因陀罗,两颗给吉杰罗刹。佛像火化后,金刚身碎成最后一件舍利子后,还剩下四颗佛牙。也就是说,天地有七颗佛牙舍利。
翻阅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都说一对佛牙在南版《大菩萨经》中只有一处,可见这对佛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县佛宫寺释迦牟尼塔发现的两颗佛牙舍利,应该是《南本涅槃大经》中记载的吉杰罗刹隐形盗走的一对佛牙。
从历史典籍来看,这件事的内容记载在《佛统计》卷五十三和《宋代律师唐道宣传》中。“律师走在西明寺,北王太子是老师,带着查给的佛牙。”道宣律师一直保存着供奉这一稀世珍宝的佛牙舍利,并在35岁出访山西时,将一对佛牙送给了雁门关外的军事重镇晋城。在民间文献典籍中,哪吒之父托塔李天王所持佛塔,说是应县佛塔。根据古代传说,还应说明应县佛公寺一对佛牙舍利与释迦牟尼塔的关系。从此,“云中第一郡”,也就是“应奉为大诸侯的漠北名区”,变得深刻而复杂,有了多姿多彩的篇章,为这条孕育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生命轨迹,提示了梵天的道理。
应县古称颍州。
古今应县学者从多方面研究了应县地名的历史渊源。明天会曾解释,因雁门龙首与两山呼应而得名,明显是边会。佛经上说,佛的圣物“上应天,下应萌,实为应处。”“天道群萌”的意思是天上的神和地上的众生,佛骨佛牙展示的地方就是“应地”。应县古称“应州”的由来也是如此。一对佛牙重现“应处”应县,足见非凡胜利之理。应县一定是人间必经之地,萨迦塔当然是唯一一个佛能示世的道场。
如果你有机会去看看中国各个寺庙里供奉的佛牙,你会发现它们的大小和形状与目前人类的明显不同,人们难免会产生困惑。释迦牟尼佛不也是2500年前古印度的加布里埃洛王子吗?为什么佛陀的牙齿和我们的牙齿如此不同?
怀疑一
这真的是佛牙吗?为什么佛牙那么大,形状和人牙差别那么明显?当然,所有有疑惑的人自然会想,如果古人用其他动物的牙齿来代替,为什么不选择容易得到的人的牙齿来代替呢?
其实佛经中有明确记载:据经书记载,佛陀的宝藏是庄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善”。“三十二相八十种善”中,关于“佛牙”有三相两种善。
它的“三个阶段”是:
1.二十二相:四十齿相
2.二十三相:齿距紧密。
3.二十四相:牙白黄油。
“第二好”是:
1.34好:牙齿整齐光亮。
2.三十五好:牙齿长而光滑。
疑点二
佛牙能有这么长吗?佛经上还说释迦牟尼佛是刘璋的身体,这意味着佛陀的高度是现代人的4.5倍。释迦牟尼比正常人多了8颗“牙齿”,上下颌骨有20颗牙齿。其牙相的特征应该是方柱状端面扁平,比例为1: 0.014。由此可以推算出牙齿的长度应该在6-8厘米。
从《三十二相,八十种善》的记载来看,佛牙的“一相”、“一善”是指佛牙“黄白相间,方柱状,闪闪发光,晶莹剔透”。
因为佛有40颗牙,上面20颗,下面20颗,所以它的端面一定要光滑,否则佛口不会打扰,看起来怪怪的。
佛经上说,佛陀留下的灵牙,会在牙根牙槽和牙齿上长出细纹舍利子。
唐玄奘的《唐朝西域传·克什米尔共和国》记载,玄奘大师曾在西印度拜佛牙,牙长三寸,油光发亮。
根据佛教经典和历史记载,应县佛宫寺萨迦塔所收藏的两颗佛牙的颜色、大小、形状与佛教经典完全一致。正如台湾省大和尚、非洲佛教导师慧力大师所言,“塔建成之前,必须有一位菩萨到达大地,应存在于世间,以各种方便吸引众生,塔才能建成。”
《诗经》中“山起,风景止”。应县佛宫寺萨迦塔的一对佛牙,千百年来在人们心目中被视为山和风景大道。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践行他们。对地生善意,看佛牙生善心。这不就是每个朝圣者的人生意义吗?
编辑本节应县木塔结构。
应县木塔是中国最高、最古老的重型纯木塔,总高67.3米,比著名的北京白塔高16.4米。塔分五层六檐,如果再加上里面的四个暗层。
山西朔州应县木塔(当地)
,也可以看作是九层。此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距今已有940多年。虽然经历了风雨、强震、火炮轰击(塔身弹痕无数,还能看到嵌入的弹头),但依然屹立不倒。它是由斗拱和柱梁插接配合而成,无钉无铆,由50多种斗拱连接而成。古人解决建筑问题的技巧即使对现代人来说也是不可思议的。比如塔底回廊的屋檐,由24根木柱支撑。静止时,下层各柱荷载为120吨,但柱下石基根本没有窝臼,木柱截面直接立在石基上。据说曾经有好奇的人双手拿着一根细绳子,在石头地基和木柱之间穿过。所以民间流传着24根木柱轮流间歇的传说。全塔配有木质楼梯,可以一步一步爬到每一层,每一层都有不同的景观。三楼一副银门槛对联写得好:‘看不过你睁三百里,拾衣试来六楼’;三楼外槽东西两侧木联上写着:‘俯视桑干,波如带,衡越绿如屏’,道出了周围山川树木的风光。最特别的是,这座塔里供奉的佛像非常大,雕刻技艺也很高。第一层的悉达多乔达摩高达11米。从塔上仰望,更是气势磅礴。周围是金刚、天王、弟子、食客的壁画,笔触细腻生动,是辽代特有的绘画风格。二楼顿时被四面八方的光线照得豁然开朗,一尊主佛,两尊菩萨,两个同乘,排列得惟妙惟肖。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还设置有菩萨像和佛像,不同层次的佛像不一样,构造也不一样。在中国众多的佛塔中,这座佛塔的建筑技术、内部装饰和雕刻技艺都是出类拔萃的。
应县木塔千年不朽之谜
作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佛塔,应县木塔高67.38+0米。据考证,在过去的千年里,应县木塔不仅遭受了昼夜、季节变化、风霜雨雪的侵蚀,还遭受了多次强震,其中裂缝超过五度的地震就有十几次。
据史料记载,元大德九年四月,大同路发生6.5级强震,雷声隆隆,波及木塔。在元顺帝,在颍州地震的第七天,塔旁边的所有建筑都倒塌了,但木塔仍然屹立不倒。近代邢台、唐山、大同、阳高发生过几次大地震,都影响到应县。木塔大摇大摆,所有风铃响了一分多钟。之后,木塔依然巍然屹立。无情的雷击和长城外长久的强风,都给木塔施加了嚣张的气焰,战火和混乱也伤害了木塔。1926年军阀混战期间,木塔中弹200余次,弹痕犹可见。然而木塔坚强不屈,依然傲然挺立,直刺苍穹。
建筑结构的神秘性,周围环境的特殊性,人为保护的因素,使得木塔千百年不倒也在情理之中。
几千年后,古代工匠实践了现代建筑理论。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木塔之谜的研究和探索。
编辑这一段的木塔减震设计比现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克明、江欢成认为,之所以能保证木塔千年不倒,是因为从结构力学的角度来看,木塔的结构非常科学合理,刚柔结合,能耗巨大,甚至超过了现代建筑的科技水平。
从结构上看,一般古建筑采用长方形、单层六边形或八边形平面。木塔为八角形,有内外两个套筒,木塔平面分为内外两个凹槽。内槽供奉佛像,外槽供人员活动。内外槽之间有地盖、栏杆、popper、横梁、方等,纵横连接,形成双层筒型结构,刚性强。这样,木塔的抗倒伏能力大大增强。
木塔外表是五层,实际是九层。每两层之间有一个暗层。从外面看,这种深色地板是一种装饰性的斗拱平座结构,但从里面看,却是一种坚固结实的结构地板,建筑处理极为巧妙。历代加固过程中,在暗层中科学地加入了许多弦向和经向的撑条,形成了类似于现代的框架结构层。该结构层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有了这四根圈梁,木塔的强度和抗震性能大大增强。
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特有的结构形式,将梁、梁、柱连成一个整体。由于斗拱不是刚性连接,当受到强风、地震等水平力作用时,木材之间会有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可以吸收和损失部分能量,起到调整变形的作用。此外,木塔内外凹槽中的平座斗拱和梁枋组成的结构层,使内外圆结合成一个刚性整体。这样,弹性和刚性将增强木塔的抗震能力。应县木塔有近60种斗拱,造型各异,功能各异。是中国古建筑中应用最广、设计最精美的建筑,堪称斗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