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往事:柴火的故事(四)——柴火的其他用途

自元代以来,民间就有一句谚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到了陕北后,我才知道古人把柴火列为七事之首的原因。显然,没有柴火,后面的六个都不能单独吃。

古典文学中经常可以看到“樵夫”这个词。想必在古代,烧柴是获得熟食的唯一途径,自然就产生了砍柴卖柴的樵夫。家喻户晓的钟子期不就是其中之一吗?

在陕北农民,柴火和水是生活中最大的两个问题。一个家庭里的男女老少都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所有的家庭成员都会努力打柴打水。

在我插队的第一个村子里,有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脚很小,颤抖着。每天,我都提着一个笼子筐,在村坪上的玉米田里捡玉米根。上午2笼,下午2笼。老年人以积少成多的方式为家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我插队的第二个村子里,有一个叫三涵的男孩,最多10岁,深色头发,皮肤白皙,很可爱。特点很奇怪:冬天经常敞开怀抱,不穿棉袄扣子。他过去常和我们一起去捡柴火。他虽然年轻,但在拾柴方面很有经验,可见他经常做这份工作。同时,他砍的柴只比我们女孩子多很多,柴捆也还过得去。扛着一捆柴火回村,走在他身边,真让我汗颜。

在陕北,柴火的用途远不止做饭,还有很多其他用途。比如绑栅栏和大门,用藤条编篮子,编粮库,编铁耙平整土地,编脱粒用的帘子。

柴火里有一种叫艾蒿的植物。夏季织成长绳(瑶4音),经风雨后晒干可驱蚊。我们也用过,效果挺好的,不亚于蚊香。

过年的时候,村民放不起鞭炮,还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计划,把柴火当烟花放。

那是在第一个插队的村子里。年三十晚上,我们姑娘被一个叫吴的老头邀请。他家孩子多,很活泼。只见院子中间有一堆柴火,上面缠绕着酸枣刺和蒿草。

午夜时分,吴家的人围着柴火站着,老点着了火,扔进了柴火堆里。艾草最易燃,噗的一声火焰腾起。然后,扭曲的酸枣刺和它一起燃烧,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尖锐的刺在火中爆发出细小而耀眼的光,看起来像烟花。真的很漂亮!面对熊熊燃烧的火焰,吴一家老少真诚地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场面相当神圣感人。

在木柴的所有用途中,最意想不到的是用来伤人。

在我插队的第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将近500岁的瘸腿老人。他婆婆冷漠,和别人暧昧。被老人发现后,她割了一大捆带刺的枣子,悄悄铺在院子里。婆婆睡着后,掀开被子,把一丝不挂的婆婆抱出来扔在柴火上。婆婆疼得尖叫起来,身体不由自主地翻滚,导致身上的刺越来越多。事后,大妈让人挑了好几天的刺,才挑干净。从此,老老实实,再也不敢搞外遇了。这个故事很残酷,但却是真的。……

2009年回到陕北,亲眼看到老乡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退耕还林政策已经实施多年。今天的陕北,天是蓝的,山是绿的。家家有果林,种下的树枝一年烧不完。很多老乡也用上了天然气,告别了拾柴的历史。

然而,刻在我记忆中的与柴火有关的往事却令人难忘。这些故事既记录了一个插队知青的脚步,也展现了当时陕北老乡的艰苦生活。

陕北往事:柴的故事(1)-春天

陕北往事:柴的故事(2)——夏天

陕北往事:柴的故事(3)-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