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色盲基因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没有被消灭?
色盲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遗传病,并非人类独有。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色盲,所以色盲是普遍现象。人类之所以保留了色盲基因,还是要从我们的祖先说起,哺乳动物的出现可以追溯到654.38+0.5亿年前。此时恐龙统治着整个生态圈,所以早期的哺乳动物都是在夜间进行活动。为了适应夜间环境,哺乳动物也相应进化。
从细胞的角度来看,哺乳动物视网膜的感光细胞有两种,一种是视杆细胞,一种是视锥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区别在于前者对光的强度很敏感,而后者对颜色的分辨率很高。但是对于早期的哺乳动物来说,视锥细胞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夜间的弱光环境决定了视杆细胞发挥更大的作用。
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白天有更多的时间活动,视锥细胞的作用被无限放大。因为颜色识别能力可以使一些哺乳动物更好地获取食物,这些哺乳动物主要是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长期生活在森林中,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水果。水果的颜色有很多种,但成熟的水果往往是红色的。红色的水果含有更多的糖,糖是生存的主要能量。如果能及时发现成熟的果实,就意味着在野外环境下更容易存活,所以分辨红色的能力很重要。但是这种能力哺乳动物早就丧失了,而灵长类动物的出现却重新发展了这种能力。
被开发出来后,颜色识别能力不断加强,然后代代相传。人类出现的时候,这种颜色识别能力就已经成熟了。但是有时候分辨红色的能力会出现一些错误,因为分辨红色的基因不是天生的,它是分辨绿色的基因的特殊变异。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视锥细胞中的红色视蛋白和绿色视蛋白非常接近,并且都位于人类的X染色体上。这样容易出现识别错误,导致很多人识别红色或绿色的能力很弱,所以色盲基因并不存在。根据目前的一些数据,患红绿色盲的人占人类总数的8%,不仅远高于其他遗传病,也高于男性。这是因为男性性染色体是XY,女性性染色体是XX。只要男性X染色体有缺陷,他就一定是色盲。女性的X染色体也可能有缺陷,但只要另一条X染色体正常,女性就不会表现出色盲或色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