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区的历史沿革

夏商周时期,根据《尚书·龚宇》的“九州”说,扬州属于扬州。

春秋时属通、皖诸侯国,后通、皖为楚所灭,为吴所俘。

在战国时期,它回归楚国。

秦统一六国后,局势属九江郡。

西汉初,九江郡改为淮南国。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王国分为淮南、衡山、庐江三国,隶属衡山。衡山国之后,是庐江郡。元武帝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属扬州,置扬州庐江县蜀郡、宛郡。

三国时期,先属魏,后属吴。

西晋永嘉之乱后,公元313年废安徽郡。

东晋年间(公元405-418),在宛县旧址设怀宁县、新野县,并入金溪县。

南北朝至宋初,玉树县华侨建银安县,迁至金溪县。宋、齐分属金溪县的银安县、怀宁县。梁置禹州,复置锦州。北齐以锦州为江州。陈也是锦州人。

隋初废郡,改郡为西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为郡,西州改为同安县。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同安县改为东安府,并轮驻周树。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同安县。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名唐生县,第二年改名周树。

五代十国时期,形势先后属于吴、南唐、后周,但地名不变,即通城县、怀宁县。

北宋元年(公元960年),升周为防御史。政和五年(公元1115),周树德清军成立。

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改为周树安庆军(安庆之名由此开始)。庆元元年(公元1195),升为安庆府,统领怀宁等五郡。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四月,金军南下破光州(今河南潢川),安庆府从怀宁县(今潜山县)所在地迁至安庆新城,怀宁县也迁至万口(今怀宁山口镇)。后来由于城内金兵威胁减少,城断断续续修建。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因蒙古军队南移,政府迁至洛茶州(今池州市),后迁至阳茶州。几经迁徙,府城已逐渐成为一片荒地。丁敬元年(公元1260年)三月,沿江制使马光祖重修安庆城,府迁回,怀宁县由湾口迁附郭。

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安庆府改为安庆路,设立绥靖部。次年改为总经理室,隶属黄宣威。二十三年,宣慰司罢兵,安庆路直属河南江北省。元末爆发红巾军起义,元军以府城为军事中心。郑铮十三年(公元1353),设淮西宣威副使,金军元帅府驻安庆城。

明初,安庆路改为宁江府,直隶史静(今南京)。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宁江府更名为安庆府。明末,张农民起义军逼近安庆。为了加强这一带的军事实力,朝廷在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从应天10指定安庆、庐江、池州、太平为诸侯,设军务为知府,驻扎安庆城。除上述四国政府外,其管辖范围还包括河南广广。

清初,安庆府隶属于华南司(旧称江南省)。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安陆总督由安庆迁至池州。七年,与姜草巡抚合并,由江宁(今南京)迁至安庆。十八年,江南外交部一分为二,均治江宁,安庆划归江南左外交部。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江草军务并入巡抚(驻江宁),于是在安庆设安徽巡抚,与江草分开。六年,由江南改安徽,仍派江宁。

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安徽布政使部迁安庆府。嘉庆八年(公元1803)任安徽巡抚兼军务知府。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太平军攻陷安庆,省府迁至庐江府(今合肥)。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又迁至安庆。

民国元年(公元1912),撤销安庆府,怀宁县直辖于安徽省。1914年6月,安徽省内有安庆、芜湖、槐泗三条路。安庆路下有怀宁等16郡,安徽省,安庆路,怀宁郡皆安,庆之。

1922成立安庆市筹备办,随即撤销。1928,安庆路注销。

1927安徽省政务委员会决定将安庆建成双城。同年6月165438+10月,安庆市政府正式成立,直属安徽省政府。1929年2月,安庆市政府撤销,成立安庆市筹备办,隶属安徽省建设厅。1930 165438+10月,由安徽省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四部门组成临时接待委员会,将安庆市筹备办改为省工程专员办公室。同年,怀宁县改乡为区办事处。1931年改为防区,建立保甲制度。在市区和陆水镇分别改为一区和二区。1932 10,怀宁县直属省第一行政监察区,驻安庆。1935,一、二区和三区(山口镇)合并为一区,区内设办事处,包括乡、镇、宝安、嘉安。

1938 65438+十月,安徽将从安庆迁到六安,再到李荒(今金寨县)。同年6月12日,安庆城沦陷,省第一行政督察署先后迁至太湖、桐城,怀宁县政府迁至石牌,市内成立伪安徽省安庆办事处、伪怀宁县政府。

抗日战争胜利后,省会迁至合肥,第一行政督察署和怀宁县政府迁回安庆。

解放前夕,安庆有4个镇,37个保险公司,其中大观镇下辖9个保险公司。

1948 65438+2月,安徽省政府从合肥迁回安庆。3月27日,1949,省政府迁至芜湖,后迁至屯溪。

1949年4月23日,安庆军控委员会下令接管国民党怀宁县政府下属的大观镇办事处,并以大观镇行政区划为基础,成立安徽省安庆市大观区,设立大观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