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是什么?最好500字。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发展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来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从国际国内形势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积极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努力。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需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我们要坚持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全球经济分工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国内方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制度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强,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 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 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是解决我们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即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新特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推动经济增长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和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推动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新管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国际社会一道应对全球性挑战,共享发展机遇。(四)“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部署紧密相连,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紧密相连。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继续增加,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快速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明显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持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教育水平稳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完善,人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体制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深化改革开放。财税、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将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除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7)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
第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八)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九)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10)拓宽农民增收渠道。(11)完善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科技进步的新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2)制造业转型升级。(1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4)加快发展服务业。(15)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16)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17)发展海洋经济。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土地空间利用高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18)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19)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二十)完善城镇化布局和形态。(21)加强城镇化管理。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面对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约束,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注重节能减排,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2)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4)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25)加强环境保护。(26)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必须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和人才规划,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27)增强科技创新能力。(28)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29)加快教育改革发展。30)建设人才强国。
八、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1)促进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2)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33)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34)加快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三十五)做好人口工作。(36)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九、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7)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38)推进文化创新。(39)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加快改革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的重点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的积极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41)推进行政体制改革。(42)加快财税体制改革。(4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44)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45)加快社会机构改革。十一、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从以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向进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转变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扩大和深化同各方的利益汇合点,完善更加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46)优化对外贸易结构。(47)提高利用外资水平。(48)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49)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十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为实现“十二五”规划而奋斗。
(50)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51)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