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经济概况

2015年,漳州地区生产总值2766.6亿元,增长11.5%,连续三年位居福建第一,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前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54.38+034.8亿元,增长654.38+06%;公共财政总收入274.75亿元,增长4.14%;2013年,漳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45元,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0元,增长11%;全市旅游总收入6543.8+06.5亿元,增长654.38+06%,新增4A景区654.38+0个。

2012年,财政总收入205.48亿元,全年财政支出220.93亿元,增长21.1.0%,其中教育支出41.1.2亿元,科技支出301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54.38+0525.7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54.38+0.21.263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86.9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投资,下同)654.38+0444.09亿元,农户投资42.82亿元。全年在建工程投资118960万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54.49亿元。全年竣工房屋建筑面积20301万平方米,其中竣工房屋建筑面积1.6437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565438+2000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96.87亿元。投资100亿元以上的项目5个,投资6543.8+0亿元以上的生产性项目38个。在建高速公路里程348公里。状态

漳州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农业和花卉生产基地。2012年,漳州被国际蘑菇学会授予“世界蘑菇罐头之都”称号。它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

2012年漳州农林牧渔总产值558.85亿元。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75.75万亩,粮食产量70.26万吨。水果产量272.66万吨。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1081万亩。林业产值6543.8+0.686亿元。造林总面积46.95万亩,其中造林总面积654.38+0.77万亩。全年荒山荒地造林面积654.38+0.3万亩(含计划外林地8230万亩),其中用材林7820万亩,防护林51.0万亩;幼林抚育实际面积654.38+0.439万亩;森林抚育面积35.8万亩。人工迹地更新面积4.7万亩。畜牧业产值60.765438亿元,肉类总产量27.92万吨。年末生猪存栏2110800头;出栏生猪3158800头。禽蛋产量2.29万吨。渔业产值185.438+0亿元。全年水产品总量654.38+0.544万吨,其中海水产品654.38+0.296万吨,淡水产品24.8万吨。

2012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绿标产品10个,有机产品4个,无公害农产品28个,新增产值超过10亿元。年末全市拖拉机12692辆,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34辆,小型方向盘853辆。年末农机总动力20731,000千瓦。其中,种植机械功率64.92万千瓦;渔业机械功率601.9万千瓦;运输机械功率36.09万千瓦;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功率为158000千瓦。

发展历史

唐朝开国之初,州刺史陈元光提出“劝农重资”的政策,吸引流民,大力在中原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唐军在张江上游修建了军事基地,可以灌溉1000多亩良田,普及了牛耕水边,逐渐改变了原住民刀耕火种的旧习惯。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部分地区实行早晚水稻连作,出现了“金谷双新”的景象。天宝年间(742-756),有5846户,17940人。唐贞元二年(786),国政迁陇西县后,漳州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代漳州地处东南角,战乱灾害较少,社会相对稳定,人口增至24000余人。熙宁六年(1073),增至65438+万余;春季增加到654.38+0.6万多。300年来人口增长了近6倍,恰恰是“民生越来越复杂,鸟兽避踪。”随着人口的快速发展,耕地的扩张是不可避免的。宋哲宗时期,沿海平原地区兴起了垦荒之风。当时的陇西县令谢伯益在八都、九都填海造地,再由陈太保(瞑祥饰)引99坑水灌溉,使避卤地区成为良田。此后,沟渠相继修建,在大陆山区大力修建梯田。水稻种植开始注重精耕细作,引进耐瘠薄、早熟的占城稻。

明代是漳州快速发展的时期。耕地进一步扩大,山区继续修建梯田,所谓“无开土,人无气力”。当时,沿海填海和水利建设受到官方的重视。漳州历任总督政绩斐然,其中姜亮任内修建水利工程186处。由于农田灌溉条件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善,水稻一年两作制得到广泛推广,国外田水稻年产量可达700公斤。同时传入安南稻种,吕宋的红薯、烟草也在此时传入漳州。

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进入漳州,郑成功与之交战,漳州成为主战场。顺治十八年(1661),清政府实行“移海”政策,沿海30至50里内土地全部荒废,导致漳州经济衰落。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漳州重新统一后,经济才逐渐恢复。人们以开垦和水利工程建设为重点,利用埋藏在水稻根下的烟秆防治水稻病虫害,这是第一次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有粳米、糯米、籼米、香米、白柳等。传统经济作物的品种也有所增加,同时引进了香榧(芒果)、菠萝蜜、王力(菠萝)、木瓜和李子(番石榴)。

新中国成立后,全民兴农,大力兴修水利。50年代修建南溪、江东灌溉万亩以上引水工程;未来将逐步进行引水、蓄水、防洪、排水等配套工程建设;上世纪90年代,修建了大型蓄水工程凤头水库和一些大型跨县引水工程,确保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的87%。同时大力建设农田,改良品种。50年代,努力改造低产田,推广良种南特和蔡鹭。60年代进行土地平整、开垦和品种矮化;80年代建成万吨粮田,推广杂交水稻,粮食呈现高产稳产趋势。1956年陇西县、海城县率先实现水稻亩产1000公斤,龙海县率先实现粮食亩产1989吨。80年代全省建立13个商品粮基地县,漳州占5个县。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围海造地1.9万多亩,相当于海岸向大海推进1公里的前沿宽度,但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建设等用地过快,人均耕地由1.990减少到0.62亩。要摆脱人多地少的困境,必须大力发展优质农业,加快种植结构调整。20世纪90年代初,中共漳州市委市政府坚决实施“进军山海,发展‘两水’(水果、水产)”,农业由传统的单一型向综合型发展,由分散零星经营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科学化转变。特别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漳州为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后,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加大,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市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形成了漳州柑橘、天宝香蕉、九湖荔枝、琯溪蜜柚、漳州水仙等著名的水果花卉基地。“八五”期间,漳州占用福建13.7%的耕地和8%的山地、滩涂,产量占粮食15%,甘蔗47%,油料22%,水果41%,水产品17%。

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国际市场需求,东山、漳浦大规模种植芦笋,各县也种植反季节蔬菜,培育出登场季节错开的水果新品种。同时,大力种植香菇、金针菇、杏鲍菇等食用菌,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水产养殖也日益多元化,漳浦县在1980年底成为全省最大的对虾养殖基地。此外,还引进并驯化了华贵栉孔扇贝、鲍鱼、西施关(海蚌)等。1997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54.38+05.72亿元,粮食产量654.38+0.5万吨,水果产量654.38+0.35万吨,海水淡水养殖57万亩,水产品96.2万吨,蔬菜种植96万亩,造林654.38+0.27万亩。漳州水果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居全国前列。蘑菇和芦笋的出口量居中国首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五大防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农村三大历史任务基本完成。全市9个县(市、区)通过省级小康县验收,脱贫率达到85%以上,80%以上的受益项目完成。特别是国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区进展顺利,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经三部委批准已投入运行。状态

漳州有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台商投资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2012年,漳州实现工业增加值825.0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0.438+0亿元。大型工业产品销售率9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8.8亿元。建筑业增加值6543.8+042.64亿元。资质等级以上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产值247.88亿元,其中建筑工程204.22亿元,安装工程42.54亿元,竣工654.38+056.75亿元。

1,主要开发区

漳州市、龙海:漳州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区、漳州龙文工业开发区、漳州金凤经济开发区。

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漳州台商投资区(国家级)、漳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级)

漳浦县: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大南坂工业园、赤湖工业园、穗安工业园、九镇工业园、金浦工业园。

云霄县:小芸云岭开发区和长山华侨经济开发区。

东山县: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

诏安县:闽粤边贸加工区、金都工业集中区、诏安工业园区。

平和县;平和工业园

南靖县:金山开发区、精诚工业区、三边开发区、丰田开发区、大方开发区。

华安县:华安经济开发区

长泰县:长泰经济开发区

2.发展历史

宋代时期,由于青荚甘蔗的大规模种植,制糖业发展迅速。当时漳州素有“八州糖王”之称。纺织工业也发展迅速。陈在分封、时,每年都要缴纳两万块革布。此外,漳州还能制造远洋船舶和单色釉瓷。从景泰到万里(1450-1619),境外航线已发展到47个国家和地区。这促进了漳州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以及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丝取浙西”,“竹取江右,棉取上海”。加工成绒、纱、丝、土路丝,以漳州名牌销往海外。制糖工业发明压榨车,提高甘蔗压榨效率,生产出白糖、冰糖、角糖等新产品。时令糖、瓷器、茶叶、水果、铁器、药材、纸张等。都是大众化的商品。除了出口东南亚,内销也很强劲,一派“日日不走分水岭、浦城小关,吴越如流水”的繁荣景象。生产方式也突破了家庭副业的格局,出现了作坊和作坊,显示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康熙二十年(1681),漳州统一后经济逐渐恢复。纺织工业恢复很快,许多染坊相继建立,染色丰富多彩。“神药”片仔癀、重视珍珠的八宝印泥也相继问世,与水仙花一起成为漳州名产,畅销海内外。

1949年漳州工业产值为25520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2%。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立了食品、纺织、机械、冶金、化工、建材、电子、橡胶等工业。但由于地处海防一线,国家未能重点投资,所以工业品位不高。改革开放后,竞争日益激烈,工业生产此起彼伏,呈现波浪式涌入现象。90年代,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工业,振兴漳州经济”的方针,实行优惠政策,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实现“两位数、三同步”增长。农用运输车、关节轴承、内燃机等产品21种。工业内部结构由全民所有制转变为三资企业、集体企业和国有企业共同发展。到1994,“三资”、国有、集体企业工业产值比重分别为44%、29%、27%。新产品除传统产品片仔癀、八宝英派特外,还包括万利达家用电器、柯华不间断电源、市轴承厂关节轴承和部分乡镇企业食用产品。从65438年到099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567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6.9%,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步伐也在加快。双菱集团股份上市,龙溪轴承有限公司成立,以漳州糖厂为核心的福建糖业集团投产,龙溪机器厂等一批企业的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正在实施。同时,抓紧再就业工程的组织实施,多渠道分流富余人员。经国家和省政府批准,漳州已设立重点开发区12个,开发35.72平方公里,引进项目900多个,合同外资27亿美元,实际到位65438.03亿美元。开发区已成为漳州利用外资的载体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乡镇企业在90年代发展最快,成效最大,实现了从“草根产业”到“半壁江山”的历史性跨越。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1991.536亿元,1994为21639亿元,1997达到630.96亿元。到1997,全市企业总数达到141372,从业人员总数为711771。其中,集体企业8515,私营企业19380,个体经营企业113477。外向型乡镇企业也有所突破。上世纪80年代,这个城市的乡镇几乎没有任何“外资”企业。1995年,全市已拥有乡镇外资企业713家,合同外资1257万美元,实际到位510万美元,其中已投产411,年产值55亿元。1997,全市乡镇外资企业产值达到10146万元。

2012年,漳州第三产业增加值729.64亿元,增长10.0%。漳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106万元。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211000万元,限额以下零售额41006万元;城镇零售额560.57亿元,农村零售额60.49亿元。据海关统计,进出口总值为9831亿美元,其中出口6991亿美元,进口28.40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5,438+029个,其中投资总额超过65,438+00万美元(含增资65,438+02个)的有60个。新批利用外资项目注册合同外资1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验资口径,下同)8.9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主要来自台湾省和香港,其中台资项目72个(含第三地),验资3.83亿美元,港资项目34个,验资3.38亿美元。新批外资项目中,第二产业项目86个,验资达到731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654.38+0869万美元,营业额767万美元,外派劳务999人。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1.59亿元。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161270吨,集装箱吞吐量49.58万标箱。邮电业务总量52.23亿元。其中邮政业务(含快递)合计4.22亿元,电信业务合计48.01亿元。全市邮政业务(含快递)总收入4.73亿元。年末城乡固定电话用户88.49万户,移动电话477.08万户,宽带网络用户72365.438万户。2012年,全市* * *接待游客13806500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4315万元,其中国内游客13475800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870万人次,入境游客3307人次。拍摄《市长带你游》,积极参加全省旅游推介活动,引进北京BTG集团开发建设南京土楼景区,童玲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桥上书店”入选世界八大环保建筑。

(图集数据来自政府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