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两三件事

中国和越南是山水相连的邻邦,两国人民曾经友好相处。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两国之间爆发了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

1978,越南和苏联签订《苏越友好合作条约》后,公开叫嚣要做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从此开始反华排华。在中越边境,大量陈兵炮击我方边民和设施,不断制造流血事件,挑衅行为不断升级。

这是可以忍受的。2月1979,17日凌晨,为了打击越南的霸权主义行为,我们的边防部队在中越边境的山上开了很多枪,地动山摇,撕天裂地,一起向越南阵地射击。突如其来的枪声震动了整个世界,中国军队的自卫反击战开始了。

对越自卫反击战虽然只有28天,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这短短的28天,注定会成为一个用青春和热血书写英雄的时代,成为所有参战老兵难忘的时代。而我在那个时代的那场特殊的战争中经历了一些人和事,我永远不会忘记...

一、“78.12”办公室

1978 165438+10月18日凌晨,我所在的陆军第41集团军司令部前方指挥所出发前往中越边境。我受管理处领导指示,带领指挥所管理排和补给车辆,一同前往边境线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下午5点,我们顺利到达靖西县城,军事机关留在县城。

10月24日,165438+原军机关搬迁到县城西南约5公里处闲置多年的县麻风病院,同时到达的管理排和第二招待所也搬到了这里。

为了保证战时物资供应渠道的畅通,军事机关决定在部队和地方之间设立临时联合办公室。由于65438+2月接近年底,故命名为“78.12”办公室。

65438年2月2日,“78.12”办公室在靖西县政府会议室正式成立。孟县长任办公室主任,军管办副主任,我(时任总部会计)任副主任,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该办公室自成立以来就开始运作。

“78.12”办公室的任务有三:一是战时,无条件服从战时需要,组织战时物资供应准备;二是协助原军区留守处妥善安置前线失散人员;三是协助前方部队做好越南俘虏的管理和遣返工作。办公室自成立以来,集中人力物力,在三天内完成所有应急物资储备,包括猪肉、牛肉、羊肉、大米、面粉、干菜、蒸汽灯、手电筒、绳索、笔和纸、大头钉、旋转针等。,一切准备就绪。

在为期28天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78.12”办公室* * *向前方运送了4批物资,其中一批由军车排司机傅军辉护送。

1979 3月13下午1点多,接到前方指挥所电话,要求送一车物资到茶陵县军事机关前方指挥所。我放下电话,马上坐车去定西县城。在联系了相关办公室工作人员后,不到一个小时我就把所需的猪肉、牛肉、火腿、面粉、大米、粉条、蔬菜都装完了。车辆(一辆乳白色旅行车的军车)被伪装起来。下午三点半,我们押运货物的车辆从靖西县城出发,一个小时后过了边检站,沿着山推公路往茶陵县城方向一路前行,来到了军事机关的前方指挥阵地——茶陵县城以东三十里的一个小镇附近的大山。

当时中越战争还在进行,出国到越南茶陵,地形复杂,随时有危险。所以我提醒司机付晓,一定要提高警惕,开好车,确保物资的安全运送。我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了车的挡风玻璃,手枪和冲锋枪的子弹全部上膛,双手紧握冲锋枪不停地环顾前方,观察左右,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车辆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右边是一望无际的山脉,左边是悬崖和河流。在山高路险的那一刻,我突然发现右边山顶上有三个越南特工,穿过森林,穿过岩石,以飞快的速度向我们扑来。他们拿着冲锋枪,其中一名特工肩上扛着一个40管火箭筒。看到这种紧急情况,我要求司机付晓开车更加小心和安全,同时携带冲锋枪向敌人开了三枪。特工还向我们发射了几发穿梭机子弹。我又开了几枪后,终于止住了三名特工的速度,快速行驶的车辆把敌人远远甩在后面。

行驶了大约两华里,发现我军三辆军车正沿着公路向南行驶。此时,枪声突然再次响起,估计3名越南特工将再次与其交火。一阵枪声后,山里恢复了平静。后来才知道,这三辆军车是运送炮弹到我茶陵炮兵阵地的军事运输公司,也是在与敌人激战后安全到达炮兵阵地的。

我们的车继续沿着崎岖不平的山坡路前行,在一座大山脚下左转,来到一座大石桥前。这座桥大约5米高,30米长,4米宽。车辆即将驶离桥面时,突然一声巨响,近在咫尺,震耳欲聋。司机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了一跳,车辆突然停住,停在了桥边。我看到副驾驶上的付晓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双手紧握方向盘。于是我跳下车,发现车头已经过了桥面,但是车左后轮外的一个轮胎还挂在桥外。我没有多想,迅速捡起桥右侧一块重约100多斤的大石头,迅速堵住汽车后轮,防止汽车滑入深约五米的湍急河水中。大约五分钟后,付晓也恢复了。这时,我在驾驶台上指挥他把方向盘打满马力,迅速离开。付晓“嗯”了一声,发动汽车冲出了大桥,从而避免了一场危险。

车辆驶出石桥后,我们一路向东,大概是下午六点多。在天气即将变暗之前,我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吃饭时,我问军训中心的一个参谋,那声巨响是怎么回事。他告诉我,是军队地面炮兵团用152毫米机关炮向越南重镇重庆县开火。

虽然护送物资到军事机关前方指挥所只有不到100公里的车程,但一路惊心动魄,风云变幻,多年后想起来依然惊心动魄。

军用水壶上有两到八个弹孔

这个有八个弹孔的军用水壶是41部队122师364团副团长欧阳明的。

2月22日中午,1979,我和部队第二招待所的战友在靖西县的部队留守处(原麻风医院)接待了一位从前线回来的普通战士。他个子不高,但很机灵,脸略黑,但看上去很苍白。面无表情却泪眼婆娑,坐在方凳上发呆,怀里抱着一个军用水壶,双手紧握始终不肯放手,自称是首长的卫士。

为了搞清楚发生了什么,我劝了他,问了他,他终于说了实话。原来,这个士兵是122师364团副团长欧阳明的警卫。那个有八个弹孔的军用水壶是副局长欧阳明的遗物。

2月20日上午,原陆军41军122师364团副团长欧阳明率1个师2营,在坦克支援下,沿简易公路向越南朔河发起进攻。在进入朔江以东的郭守南山前线时,突然遭到越军三面夹击。因为地形是一片开阔的田野。部队无法隐蔽反击,完全陷入被动局面。大多数士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欧阳明在指挥部队反击和撤退时,不幸被多颗子弹击中身体和颈部,当场死亡。他携带的军用水壶也被越军的4颗子弹打穿,留下8个弹孔。在介绍了欧阳明的牺牲后,小战士从口袋里拿出了欧阳明的军帽和两枚印有欧阳明名字的鲜红领章。军用水壶和领章成了欧阳明唯一的遗物。看到这悲惨的一幕,所有在场的同志都很悲伤,脱帽向欧阳明同志的遗物致敬。欧阳明43岁时去世。

说到欧阳明,我对它相当熟悉。1977我在军队招待所做文员的时候,他是军训办的参谋。因为爱人不在部队,他一个人住在部队招待所东边第四排中间的两间房里。后来我在部队机关做会计,我们在一个院子里干活,在食堂吃饭,都是低头不抬头。

1978年,欧阳明任军区训练处副团级参谋,当年被确定为转业对象。由于当时中越边境局势紧张,军事移交工作也被取消。5438+10月中旬,根据战局需要,军区任命欧阳明为41军122师364团副团长。接到任命后的第三天,他收拾好简单的行李,前往广东湛江122师364团上任。在他离开之前,我去招待所为他送行。他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看起来有些激动。他深情地对我说了一句话:“再见,黄会计”!但我从未想过,告别会成为永远的告别。

第三,越南俘虏被照顾的那一天。

中越战争一开始就进入了相持阶段。虽然我军采用各种战术对越军进行打击和消灭,但越军依靠熟悉的山地屏障与我军进行生死搏斗。他们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以少量军力不断骚扰我军。

60年代与美军士兵作战后,越军积累了全民皆兵的经验。所以在中越战争中,越军用这种战术攻击我军。越南士兵,不分年龄性别,从少年到老人,甚至少年都能使用各种武器,许多妇女背着孩子也加入了战斗。

越军虽然顽强抵抗,但也抵挡不住我们的强大攻势,很多越军士兵在战斗中成了我们的俘虏。

0979年3月3日凌晨约11时,我前线部队一个排押解76名越南俘虏到靖西县原麻风医院留指处。午饭前,我们把囚犯们安排在一个旧操场上,让他们休息。招待所还为他们准备了米饭、猪肉、白菜、粉条大锅菜,给他们碗和筷子,让他们自己上菜,但他们都呆若木鸡,焦急万分。这时候翻译才明白具体原因,说他们怀疑食物有毒。听了这话,我们全体官兵义愤填膺。但是,为了落实我军的俘虏政策,我们还是把自己吃了。这时,俘虏们看到我军士兵在吃饭,纷纷抢食,有的甚至用手抢食,乱七八糟,满是丑陋。

午饭后,我们和翻译一起把犯人分成四个房间(男三个房间,女一个房间),分别给了他们茶壶和牙刷牙膏。在犯人的房间里,有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怀里抱着一个大约四五岁的男孩。我们给了小男孩一把椰子糖,小男孩把它撕开,塞进了嘴里。这时,老太太对男孩说了句什么,男孩立刻把糖吐了出来,扔了出去。翻译后才知道,老太太告诉小男孩,糖有毒,吃了会死。可见越南反华反华历史悠久。

这些犯人中,5名轻伤者全是男性,唯一重伤者是一名十八九岁的女孩。子弹从她右大腿外侧进入内部,伤口大如鸡蛋。我们的军医出于人道主义给了她药,但她坚决拒绝了。后来几个人强行给她治疗,绑了绷带,但是军医走的时候,她把绷带撕了...

第二天早饭后,押解越南俘虏的官兵把俘虏分乘三辆卡车,开往大陆俘虏集中区。

管越南俘虏的那一天,通过几件小事就能看出越军有多无耻,有多奸诈。多少年来,他们吃的是中国粮,拿的是中国枪,连茶缸上都印着“好人公社”。他们离开了中国长期的援助和支持,肆无忌惮地挑衅中国,犯下了许多罪行。怎么能不让我军自卫反击呢!

第四,仰望北斗的士兵

越南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杂草丛生。我军在进攻越军时经常遇到很多困难。如122师364团2营,因山高洞多,被越军三面夹击,伤亡惨重。组织反击后,他们不得不边打边退,寻找最佳进攻路线。

由于地形复杂,在部队撤退的过程中,最终撤退的士兵很少有跟不上队伍的。他们在千变万化的环境中组成战斗团队,依然与敌人战斗。最终弹药和食物都用光了,只好放弃正面迎敌,只能采取彻夜不眠的方法,希望北斗星千方百计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向着祖国的方向前进。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早日回到祖国。

1979年2月26日下午三点,我刚安排好一批补给车送到前方,回到前方后方办公室,就发现三个士兵踉踉跄跄地走向后方办公室。他们的制服被树枝撕破,枪里没有子弹,脖子肿胀粗糙,个个面黄肌瘦。在我们让他们稍事休息后,其中一名士兵用沙哑的声音告诉我们:“他们脱离部队后,自动组成战斗小组,与敌人战斗,并试图找到部队。我已经吃光了随身带的几块“761”压缩饼干。为了充饥,我不得不在山上挖草根吃。吃草根导致喉咙严重发炎,脖子慢慢肿起来,喝水都很困难。子弹打光后,因为不想被越军俘虏,就想尽一切办法躲避越军一次又一次的散兵追击。最后,他们只能白天躲在山洞里,晚上在森林里透过月光仰望向祖国走来的北斗。就这样,凭着坚定的信念,拖着孱弱的身体,克服重重困难,避免了一次次的打击,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些军人当时只有十八九岁,却带着坚定的信念和军人的意志安全回到了祖国。他们有多强,这就是军人作风。

战争是残酷的。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无数青年官兵在战场上洒下热血。他们在十八岁、十九岁和二十岁停止了辉煌的青春...虽然他们都是英雄,没来得及看他们的军功章,却用热情和无私的忠诚诠释了保卫边疆的铮铮誓言!

士兵,一个伟大而神圣的名字。只要有战争,只要有灾难,那么名字就意味着牺牲,体现了奉献!

自卫反击战越南是一座永恒的丰碑,是新时期复兴中华民族的光辉遗址。让历史永远记住他们,记住这个最可爱的人!

作者简介

黄,唐河县寺镇大黄庄村人。党员,本科学历。

从1972 11到1987 65438+2,在部队服役。历任高倩、陆军第41司令部第二招待所会计(副营长)、管理员、主任,任司令部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1979年2月,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一次。

转业后,先后担任唐河县民政局办公室副主任、群众组织办公室主任、殡葬管理所所长、党支部书记。现为河南南阳黄岩学会理事,唐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唐河革命纪念馆编辑。主编《唐河县民政局档案规范化管理资料汇编》、《社旗笔志谱》,在《风》、《唐河文史资料》发表文章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