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江西庐山会成为避暑胜地?

潮青年:炎炎夏日,辽阔的土地上总少不了清凉的山,但并不是所有的清凉的山都能成为避暑胜地。历史文化元素丰富、能享誉世界、能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避暑胜地屈指可数。江西九江的庐山就是其中之一,但当李白说“飞下千尺”,苏东坡说“不知庐山真面目”的时候,庐山还不是。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但很多人只知道庐山不知道九江,九江是江西省的北大门。对于四面环山的江西来说,九江是江西对外交流的绝佳通道。九江是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多次为县政府所在地。秦统一天下后,原六国实行郡县制,有一个郡叫九江,但当时的九江郡不等于今天的九江,治所在安徽寿春。九江郡主体在今安徽江淮,隋代九江郡大概适合长江南岸的九江。

自汉代以来,九江的称谓一直在变化。浔阳、浔水、柴桑、浔阳、江州都用过。直到南北朝隋朝统一中国,江州县改为九江县。此时的九江郡已与今天的九江接轨;唐代废郡,白居易《琵琶行》中有江州。明朝灭元后,江州道改为九江府。至此,九江作为一个现代名称正式确定下来,直到现在。

与九江的名字相比,九江南部的庐山名字变化很大,在文人墨客的巧言令色和优秀诗篇中,它的名声从未改变。这就使得沟壑峡谷、溶洞、瀑布、溪流随处可见的庐山,虽然有许多壮观奇妙的地貌,但它的历史和人文却占了上风,庐山从来不缺少故事。

庐山从何而来?

九江是一座山环水绕的城市。境内有许多河流湖泊和多山丘陵。素有“三河四山两田一路一庄园”之称。九江的地理条件在江西省可以说是黄金到了极点,但九江的声望早已远不如城南的庐山。你可能不知道九江,但你一定知道庐山。这是很直观的表现。今天,庐山大约有25公里长。

司马迁第一个把这座山以“庐山”之名写进史书。他在《史记》中写道“南羽登庐山,观虞书九江”;另一方面,孙芳是第一个描述庐山及其周围地理环境的人。他在《庐山赋》中写道“浔阳县南有庐山,九江镇也在栗鹏河附近,原是太平之地”;当然,庐山还有其他的别称,这些别称在其他古籍中也有出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有记载之前,庐山已经在这里屹立了数万年。

中生代白垩纪,约654.38+0.45亿-6600万年前,历时7900万年,是地球温暖干燥期。地壳运动和海陆变化非常剧烈。从早期融合的冈瓦纳大陆,到相继从非洲分离出来的南美、南极洲、澳洲,出现了南、北大西洋。特提斯海将欧亚大陆和非洲分开,频繁的板块运动形成了许多海底山脉。

大约6500-260万年前的新生代古近纪和新近纪期间,地球的海侵范围逐渐缩小,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壳运动)奠定了许多山系的雏形。此时,地垒式断块山由原型变为真正的地垒式断块山,即庐山正式形成,新近纪发生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初步塑造了地垒式断块山的形态。

到了第四纪,板块运动可以忽略不计。此时,地球开始了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模式。地质研究结果表明,庐山经历了从新近纪到第四纪大冰期的四次冰期,冰川对地垒式断块山山体的刨削作用塑造了一系列冰川地貌,如刃脊、冰桶、冰室、U形谷、火绒等,庐山的初始地貌得以形成。

我们今天看到的庐山历经数千万年才形成。从地垒式断块山的雏形到真正的地垒式断块山的形成,再到山地地貌的塑造,不仅仅是地球内力作用下的板块运动,还有冰川运动时冰川的刨蚀,以及未来10到20年的流水侵蚀。

从一万年前开始,庐山就有丰富的降水。今天,一年中有近170天是阴雨天,年平均降水量超过1900毫米。流水的强烈侵蚀不仅改造了地垒式断块山的原始构造地貌,也改造了冰川刨削后的冰川地貌。很明显,刃脊变成了奇怪的峰岩,U形谷变成了新的峰或谷。

板块运动产生了庐山,冰川运动塑造了庐山的地貌,水流运动改造了冰川地貌。庐山是在三大运动之后才有了现在的样子,也只是在诗人的作品中才有了“飞流直下千尺三日,疑是银河落九天”“侧目山为峰,远近不同”的说法。

为什么文人偏爱庐山

文人写庐山之前,庐山的传说是它是一座修仙求仙之山,匡促先生(称匡初)在此成仙,故庐山得名匡山,又名匡庐。到了宋代,因为避开了宋太祖和赵匡胤的禁忌,就改成了“庐山”。自然,求仙的故事是一个无法考证的传说。但是庐山进入文人的视线,确切的时期应该是晋代以后,不为别的。西晋以后,中原和北方处于十六国和北朝的战争中,第一次“南渡”发生了。江州(今九江)作为“吴头楚尾”的战略要地,自然是南迁人最早的定居地之一。

此后,北方人数次南迁,九江依然成为人们最初的落脚点之一,或者说是中转站。晋朝时,不仅有迁江州的士人,还有佛教高僧和大德。庐山脚下的宁静环境无疑是他们最喜欢的地方。从赵霁,西林寺,到慧远,托林寺,净土宗创立的地方,再到南朝梁,庐山脚下已经是一片禅林,人们逐渐重视起来。

在古代,水路是一种非常方便的运输方式。在大运河建成之前,中原到岭南的最佳路线是南阳盆地-汉江-长江-湘江-灵渠-漓江-西江。大运河建成后,还有一条去岭南的好行程,即大运河-长江-鄱阳湖-赣江-梅关-北江。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长江沿岸城市的重要性变得明显。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九江处于十字路口,地理位置优越,成为人们的中转站。自然,移民可以在这里聚集,然后他们去不同的方向。五代以后,九江不再是白居易诗中的“不弦不竹,整整一年”。

基于以上原因,庐山不受文人青睐是不合理的,也许不是真心的,但九江之后,我想我也要留下自己的作品,从浔阳本人的陶渊明,到南朝的梁昭明太子,到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到宋代的苏轼、王安石、周敦颐、黄庭坚、陆游、朱,再到近代的康有为、胡适。

庐山的特色让道教踪迹密布,让禅林遍布山麓,让文学大师爱不释手。相信看过宋代虎溪三笑地图的人,对陶渊明、慧远、陆在庐山相会的画面并不陌生,这象征着儒释道三教在庐山和谐相处,背后还有几个庐山的“升级”。从宗教名山到旅游景点,庐山经历了六次。

庐山的“升级”

奇景是庐山固有的姿态,被誉为“壮美之景,天下第一”。庐山从它的自然景观延伸到了一座宗教名山、文化名山、教育名山、避暑名山、政治名山,再延伸到一个普通人都能去的旅游景点。庐山经历了六次“升级”。

庐山首次升级为宗教名山。传说中的匡俗因其外形美观,环境幽静,在庐山求仙,是庐山第一宗教元素。此后,张道陵和陆也曾在庐山修行。东晋时期的庐山脚下,出现了第一座佛教寺庙——赛灵寺。后来慧远创立托林寺,一开始就说托林寺成了净土宗的发源地。南梁时,庐山成为汉传佛教的中心之一。

文人的伶牙俐齿和优秀诗篇,促成了庐山的第二次“升级”。东晋末年,陶渊明以庐山为背景创作了许多诗歌。从唐代到宋代,描写庐山的诗词名扬天下,庐山升级为文化名山。

10世纪中叶,南唐在都城外的庐山脚下建立了“庐山郭雪”(白鹿郭雪),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在都城外建立的国学,也意味着庐山开始了第三次“升级”,为庐山成为古代教育名山奠定了基础。南宋时期,朱在原“庐山”重建了一所书院,命名为白鹿洞书院,是世界四大书院之一,其办学模式为后人所模仿。

从名山到避暑胜地

庐山最近作为避暑胜地出现,这是庐山的又一次“升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与清政府签订《中英天津条约》,不久又与江西省部署公使缔结《九江租地协定》。九江正式开埠,也意味着西方传教士即将涌入九江南部的庐山。1886年,英国传教士李德利第一次去庐山就爱上了庐山。19年底,他慷慨地以200两白银租下了庐山上长冲河谷的800亩土地,慷慨得如同白拿土地,把英国的圈地传统带到了庐山。

庐山上的长冲河谷海拔1000米。李德利认为庐山的地理条件和大不列颠差不多。这里的地形、地质、地貌和潮湿多云的气候都符合他的要求。他会按照旅游地理的规则开发这个地方,命名为“清凉”,作为避暑胜地。这是今天庐山上的牯岭,这是庐山的第四次“升级”。在李德利的运作下,英、美、俄、法等国的教士和商人来到牯岭,这里已经得到了初步的开发。他们有的买了已经建好的别墅,有的买了新的土地建房,目的就是“避暑”。

西式别墅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在庐山牯岭。到20世纪20年代,牯岭山有800多座风格各异的别墅。据不完全统计,牯岭共有259栋中式别墅,185栋美式别墅,125栋英式别墅。

要成为避暑胜地,气候适宜,风景优美,基础深厚。如果基础设施不完备,不能满足人们日常出行、休息、度假的需求,只能成为观光目的地。凉山会变成避暑胜地,也隔着一个完整的基础设施。庐山成为避暑胜地,关键在于基础设施。

自从李德利开始经营庐山,就注定了牯岭将成为庐山的服务中心。这里有道路、教堂、银行、商店、学校、医院、市政,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很多山因为没有这么完备的基础设施,所以登上后不能久留。把庐山打造成避暑胜地,关键是基础设施完备,还有莫干山、鸡公山等避暑胜地,也能说明这个道理。

庐山上的城镇

在开发庐山牯岭山之前,出现了牯岭宪章,然后成立的牯岭公司根据牯岭宪章管理牯岭山。他们卖地,收税,派警察,进行市政建设。庐山凭借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环境成为避暑胜地。要把这个基础条件变成高附加值的避暑胜地,这个目标可以通过适度的旅游开发来实现,而旅游开发的前提是要符合现有的地理条件。

牯岭公司根据《牯岭条约法》和牯岭现有的地理条件,根据牯岭的地形和水系,为待开发的避暑山庄规划建设纵横交错的道路,沿路植树,设置路灯,沿溪植树,还规定在3.7亩的标准地块上只能建一栋别墅,这样才能建成牯岭的别墅。

许多年后,牯岭成为了闻名中外的“云中山城”。不仅传教士和商人来到这里生活,还有学者和政治家。20世纪中叶以前,牯岭实际上已经成为国民政府的“夏都”。每年夏天,中华民国的政府官员和外国使节聚集在牯岭。1936年元旦,中国政府正式接收牯岭避暑山庄,双方于1937年在此谈判,推动了全国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场。在解放后的历史岁月里,庐山牯岭召开了多次会议。此时,庐山完成了第五次“升级”,成为政治名山。

庐山下的河湖给庐山带来源源不断的水汽。它们要么变成云引起雨,要么变成雾,使庐山云雾缭绕。从长冲河谷到避暑山庄,再到牯岭,牯岭经常被云雾环绕。今天,牯岭是庐山上的一个镇,它的规模比李德利经商时要大得多。牯岭镇三面环山,其中一面面向峡谷。主要街道上有很多商店,足以满足游客的需求。毫无疑问,牯岭镇的功能不同于庐山下的城镇。更重要的是,牯岭镇是一个美丽、独特和公园般的小镇,这比庐山下的小镇还要糟糕。这是庐山的第六次“升级”,普通人可以来这里看它的风景和景色。

庐山的自然风光有“壮美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但庐山更吸引人的地方无疑是它的故事。从板块运动到拦山、冰川和水流运动塑造山体地貌,到儒释道齐聚庐山、文人雅士赞美庐山,再到苦苓成为避暑胜地,庐山的每一次“升级”都伴随着一系列故事,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