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周期经济发展的意义何在,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基点,但这些年扩大内需的效果并不十分显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文件提出,中国内需要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目前中国国内总需求约为100万亿元,仅次于美国。虽然人均水平有待提高,但总规模不小。但是,我们的内需存在几个问题:
第一,消费者最终需求的比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远低于发达国家。后者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一般占60%-70%,甚至80%,而中国的比重大致在60%,可见投资在最终需求中的比重较高。
第二,在最终需求中,政府支出比例高,国企比例高,百姓比例相对低。第三,内需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过高,因为消费的边际效应不同。即使经济增长,内需也不会扩大多少,因为低收入者消费不起,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降低。中等收入者作为消费主力,占比相对较低。
扩大内需和改革分配将决定中国未来能否形成双循环的基本格局,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内需是中国未来参与世界竞争的工具、手段和资源。只有继续扩大内需,特别是来自居民的消费需求,才能真正把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和世界需求中心,用中国的市场为中国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复苏做出自己的贡献。目前我们的内需大部分是投资,形成产能的供给,大部分是政府和国企的投资。不是最终消费需求,是结构性问题,急需调整。
进行分配改革,无非是初次分配改革和再分配改革。初次分配改革除了解决资本和劳动收入的比例问题,还有外国人收入和中国人收入的比例问题。比如江苏GDP占比高,GDP总量大,外资占比高。
另外,再分配改革就是改革政府分配、政府通过国有企业分配和居民分配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说政府少一点就是合理的,而是政府支出的方向要改变。政府的支出方向反映了政府的职能。关键问题是使政府的增长和发展职能更多地转向公共服务和福利职能,提高社会成员的公共福利水平,解决我国人均GDP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悬殊和不匹配问题,解决6亿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万元的问题。如果政府支出大量用于提高居民的公共福利,相当于给居民消费增加了一个安全垫和护城河,让居民放心消费和消费。
第二个方面是,在“十五”期间,统一市场的建设将是国家优先考虑的基础性改革。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构建发展新格局。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在于,新的发展战略应该利用国内市场的力量来推动国内经济循环,使中国市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循环的重要力量。所以,如果没有统一的市场,市场处于碎片化状态,支离破碎,功能不全,那么这个市场就很难成为内循环的支撑力量,相应地也就很难把内循环和外循环连接起来。
具体来说,第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商品市场发展得非常充分,市场功能非常完善,但我们的要素市场发展缓慢,尤其是土地、高级劳动力和资本市场的功能还不完善。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产业链的构建,阻滞了国内经济循环。
二是国内统一市场建设缓慢,内部流通将难以正常进行。以外贸实务为例,国内企业家宁愿做外贸而不做内贸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内贸市场不完善,比如信用水平低,交易成本高,而发达国家的市场相对成熟完善。虽然和发达国家的企业做交易获得的利润率可能比较低,但是和他们做生意的资金可能一年翻4倍,国内的资本可能1年才翻1倍。所以即使国内利润率可能达到50%,外资只有20%,翻四倍就是80%。这个问题是国际经济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推论和命题:国内市场发育不良会导致国内企业更多选择出口。
第三,如果不能形成统一的市场,国家就很难以这股力量支撑新的全球化战略。比如汽车行业,它的规模经济曲线决定了它一年至少能生产200万辆汽车,国内几乎没有企业能做到。原因也很简单:每个地方都是用行政力量保护自己本地的汽车厂,所以我们的市场规模虽然大,但是利用程度低。如果市场不统一,肯定不会支持内循环,更不会用内循环来链接和拉动外循环。
上述基本背景是国家近年来将很多区域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原因,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协同发展、成渝协同发展,甚至中部地区、黄河流域等。过去的区域战略现在国家化了,这个目的就是通过国家战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市场一体化,市场一体化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如果未来中国的这些地区都实现了经济的融合、协调、协同发展,那么只要在此基础上推进地区之间的相互开放,全国统一的市场就会逐渐形成。因此,下一步推进一体化,就是要通过区域统一市场的建设,在中国逐步形成一个强大统一的大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