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茯砖茶的历史演变

在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看到了这一点,用茶来治理边境。从宋代开始,就有了以茶治边的政策。朝廷设立“茶马司”,以茶换马,与边民进行“茶马交易”,统治边民,从中渔利。泾阳茯砖茶是历史上各代“茶马贸易”中使用的主要茶叶。

泾阳地处岭北,不种茶,但泾阳地处关中腹地,泾河下游。自古以来就是三福名区,京畿重地,也是南茶北上的必经之地。因此,泾阳自汉代起成为“官茶传入”中原的集散地。官茶到了景平,另作考察。制成茯砖茶后,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丝绸之路沿线的中西亚各国,形成了加工运输中心枢纽。在漫长的经销、加工、生产过程中,茶商无意中发现,加工出来的茶叶中生长着“金花”(茯砖茶中的“金星斑”被茶商称为“金花”)。由于“金花菌”在红茶二次发酵中的生长、繁殖和代谢,使原有的红茶品质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从而形成了茯茶的独特风格。在此基础上,茶商不断探索、总结、改进制作工艺并定型,形成了泾阳独特的茯砖茶产品。据史料记载,茯茶(散茶)于熙宁年间(1068-1077)出现在北部的景平。茯砖茶成型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前后,距今643年。

尝试异地未果——泾阳茯砖茶的独特魅力

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砖茶加工基地。茯砖茶能在泾阳建近千年是自然的。

“金花菌”孢子由原茶本身携带。为什么它们不能在别的地方生长,而在泾阳呢?第一,泾阳的水质、酸碱度、矿物质适合“金花菌”的生长发育。第二,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在俞晔和泾河下游之间。北部有两个嵯峨的山系,南部是地势低洼的钟南山山,形成了既有关中气候特征又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正好适合“金花菇”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第三,技术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包括制作工艺,炒茶的温度和含水量,开花的温度,砖体的紧密程度等。古代没有温度计和湿度计,全凭工匠的经验和感知。千百年来,有多少人试图在泾阳之外引进泾阳茯砖茶制作技术,却没有成功。也说明历史上的“三离”(无泾阳水、泾阳气候、泾阳人工艺)是合理的,泾阳是茯砖茶的最佳生产地,不可动摇,不可替代。就像有些人想把贵州茅台[181.93-2.19%]的茅台酒引进本地生产,也无法做到茅台酒的独特风味。

新中国成立后,相关决策层决定将茶叶的加工生产转移到产茶区。当时只考虑降低生产成本而不考虑水质和气候环境是不科学的。景阳科技是40年代在湖南安化引进的,50年代才有百花齐放。但采用了喷雾接种技术,茶叶产品开花分散且少,仍达不到泾阳原有的开花水平。口感、滋味、品质也与泾阳产的茯砖茶不同。

泾阳茯砖茶在茶制品中有“金花菌”生长繁殖,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茶制品中有效成分的含量,这也是茯砖茶品质较其他茶制品独具特色的原因。

历史铭记时代的呼唤——泾阳茯砖茶的辉煌复兴

泾阳茯茶生于宋代,泾阳茯砖茶成名于明代,兴盛于明清至民国。

历史上,茯茶向西运输主要依靠骆驼和马。出售后,夫差主要带回毛皮、草药、香料、珠宝等。兰开斯特,甘肃,宁夏和青海。茶叶在泾阳由南向北运输后,主要带着泾阳改制的兰州水烟、泾阳加工的皮革制品、中药材和泾阳生产的硝、棉布等返回。明清和民国时期,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穿越井陉的茶叶数量不断增加,茶叶西运问题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增加客流量,茶商们试图改进茶叶包装,减少茶叶体积,开始建造砖茶,于是“泾阳茯砖茶”诞生了。这一时期也是泾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期。《泾阳县志》载:“清朝雍正年间,泾阳为商贾汇聚之地”。泾阳有131事务所。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有86家,每家每年约300-500吨。当时泾阳茯砖茶除了销往西域,还销往俄罗斯、西番、波斯等40多个国家。据吕坤《秦蒋智略》记载:“泾阳县官茶入关,运至茶铺,分别查验,运西。检查茶叶的人也有一万多人。”当时泾阳县及其周边地区有许多茶店、茶馆、作坊、茶铺,非常热闹。白天人山人海,交通繁忙。夜晚,灯火辉煌,歌舞祥和。多么繁荣的景象。

1873之前茶商分东柜和西柜。东阁是汉族,西阁是回族。1873后,陕甘总督左改票支持湖南人,泾阳增南阁(均为湖南人)。是泾阳茶商的鼎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