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单介绍一下海西
一.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简称海西州)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北起党金山口,经祁连山区党河山、雅玛图山、木里达坂山,与甘肃省酒泉地区相连。东起木里达坂东段经木里河、吉尔孟河至布哈河,与本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相邻;从青海省南山中部的巴音山,经茶卡盆地东端至鄂拉山,与本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相连;南起鄂拉山南段,与本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以布青山、巴颜喀拉山、布卡达半山为界。西部从布哈芒乃峰经尕山、尕斯口与阿尔金山相连,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接壤。
泉州东西长837公里,南北宽486公里,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5.6438+07%。地理坐标位于东经96° 06ˊ-99° 42ˊ,北纬35° 01ˊ-39° 20ˊ之间。海西州因位于青海湖的西部而闻名。州府驻地德令哈,距离省会西宁514公里。
海西州境内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环绕的柴达木盆地为主。盆地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350公里,面积25.66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78.76%。柴达木盆地是中国最高的封闭内陆盆地,盆底海拔2675-3200米。周围的山海拔3500-45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从边缘到中心,盆地分为山地、丘陵、戈壁、平原和湖沼五种地貌类型,呈带状分布,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边缘山地环绕,有广阔的高山牧场,适宜发展畜牧业经济;山前冲积平原海拔在2800-3000米之间,部分地区水土资源和气候条件较好,适合发展绿洲农业。中部河谷平原盐湖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盐化工业。
②气候
海西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mm,年平均蒸发量1,353.9-3526.1mm,是年降水量的5-195倍。全州年平均气温为-5.6-5.2℃,气温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年平均日照时数3000小时以上,日照辐射量达到628.9-741.3大卡/平方厘米。我国大风日多,西部地区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114-117天,东部地区79-86天,中部地区30-53天较少。地区无霜期在78-131天之间,海拔3600米以上地区没有绝对无霜期。
二、历史沿革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于1954 65438+10月25日,当时叫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区,1955改为自治州。1984年5月,根据青海省与新西兰省(区)座谈会议纪要,该州哈萨克人全部迁回新疆,国务院于4月24日正式批复,1985,将海西州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海西州历史悠久。柴达木盆地的居民在2700年前创造了著名的诺木洪文化。南北朝时,吐谷浑王印石在罗敷川(今都兰县)建城,一度成为吐谷浑王国的政治中心。公元663年,吐蕃征服吐谷浑王国,柴达木盆地由吐蕃控制。明代,安定、阿端、渠县、韩栋四魏辖区涉及海西。蒙古人从元朝就开始踏足柴达木,明末固始可汗率特部进入海西。雍正二年罗布藏丹津战败后,清政府指定青海蒙古人为29旗,其中9旗驻海西。明朝万历年间迁入黄河以南的藏族部落,到清朝咸丰年间又迁回黄河以北放牧,其中王氏岱海部落逐渐进入海西。还有一些藏民是从东海迁移过来的。
三。行政区划
1999海西州下辖2市(格尔木、德令哈)、3县(都兰、乌兰、天峻)和3个管委会(茫崖、冷湖、大柴旦管委会),下辖43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
海西历史悠久,古为西羌之地。民国元年,海西地区隶属青海省行政长官。19 (1930)都兰总监改为都兰县,现辖海西州全境,直属青海省政府。青海9月解放1949。同年11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驻地察汗乌苏),管辖海西州全境和直隶省政府。1952年9月26日,都兰县撤销,建立县级“都兰蒙古族藏族哈萨克自治区”(驻地察汗乌苏)。1955 65438+2月65438+2月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自治州”。1966年4月,州府由大柴旦迁至德令哈。1984年5月,泉州哈萨克族经中央、国务院同意,自愿迁回新疆。1985 5月21更名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州首府德令哈是一座新城市。位于海西州东北部,海拔2928米。巴音河贯穿市区,将市区分为河东和河西。青新公路国道315、青藏铁路哈尔滨(哈尔吉尔)格尔(格尔木)段从市区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市区面积7平方公里。无忧是全州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街道整洁,商业服务设施完善,商业市场繁荣。
四。人口、国籍和文化
1999年,海西州总人口为31230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0.96人。该州有30个民族,包括蒙古、西藏、汉族、回族、土族和撒拉族。其中蒙古族21,585人,占总人口的6.91%;藏族30899人,占总人口的9.89%;汉族236970人,占总人口的75.87%;回族15683人,占总人口的5.02%。城镇居民205527人,占总人口的65.8%;农村人口10.68万人,占总人口的34.2%。
海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和体育活动具有地方特色。目前,全州有美术馆和民族歌舞团,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书店、电影院、广播电视台,乡镇有电影放映队。泉州已建立25个电视差转台,覆盖率达87%。有蒙藏广播电台、蒙报社、蒙电影翻译站、蒙藏文学学会,有《汉晁海》、《柴达木开发与研究》、《柴达木之花》等文艺理论刊物。该州体育非常活跃,体育设施相对健全。全州有8个体育场,93个篮球场,21个足球场,36个乒乓球训练室,6个溜冰场,10个体操训练室。1978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
动词 (verb的缩写)文化遗产
在历史的长河中,生活在海西的各族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海西各族人民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主要文物有:
1.唐代吐蕃墓葬
位于都兰热水乡,有200多座坟墓。经过发掘,出土了大量古代织物、陶器、金银饰品和古代藏片,为研究吐蕃历史和唐朝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资料。
2.诺木洪地区的木乃伊、元代古钱币和塔里塔哈遗址。
1958年,诺木洪地区发掘出一具古代武将的木乃伊和一包古元钱币。此外,该地区还发现了塔尔塔哈遗址,出土了大量古代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物品和房屋遗址。这次发掘进一步证明了人类在这片土地上长期生活繁衍,否定了一些学者认为柴达木地区自古以来就无人居住的观点。
3.丝绸南路青海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亚非欧最长的陆路交通干线。据史料记载,当时与河西路平行的青海路,曾是中西走廊的交通要道之一,由四条干道组成。其主干道河湟古道沿柴达木盆地南北道路进入新疆,沿途许多古城遗址仍依稀可见,反映了当时的交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