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西晋末年后,出现割据局面。具体是什么情况?

中国古代西晋末年后,出现了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304-439)。

公元316年,西晋统治政权被匈奴所灭。而匈奴政权并没有能力控制当时进入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北方经历了一段大分裂时期。自304年霸天李雄和匈奴刘渊分别建立政权以来,先后出现了十六个政权,史称十六国。事实上,不止十六个国家。除了汉族建立的西凉、北燕、、和,其他政权还有匈奴建立的汉、、北凉、夏、、后燕、西秦、南凉、南燕,鲜卑族建立的后赵和氐族建立的前秦。匈奴、鲜卑、颉颃、边地、羌族历史上称为芜湖,故又称芜湖十六国。

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一些有才华的统治者试图统一中原,结束混乱。后赵的创始人石勒苏益格就是其中之一。他出身贫寒,不识字,但知识渊博。他经常让他的手下给他读书,并从中学习。他还以下士高祖李贤为榜样,特别重视汉族知识分子。当时少数民族对“胡”字特别忌讳,相关法规也相当苛刻,但石勒苏益格对无意触犯者从不处罚。在他的统治下,后赵基本上统一了黄河中下游。

石勒苏益格死后,他的侄子(史书记载石虎是石勒苏益格的养子)石虎毁了他开创的优秀基业。赵国衰落后,前秦重新强大起来。苻坚皇帝励精图治,重用汉族谋士王蒙,终于实现了统一北方的梦想。十六国时期,黄河流域首次归属一个政权。可惜王蒙去世了,享年51。临终前,他劝苻坚不要过早进攻东晋统一全国。但苻坚不听,在北方未巩固的情况下贸然出兵。结果383年淝水之战大败,北方再次分裂。黄河流域在战争中又过了50年,直到439年才被北魏政权统一。

五湖十六国(304-589)

西晋曹魏统一北方后,再到晋武帝灭孙吴统一中国,秦汉的格局本来是可以延续的,但司马氏王朝采取了门阀割据的形式。由此,社会各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金王室的根基。晋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乱和其他外患,导致中原沦陷,疆域失守,群雄混战,生灵涂炭。司马皇族南迁。后来,北方的黄河流域成为少数民族的必争之地。直到东晋灭亡,中原始终没有被东晋收复,国家也没有统一。这个时期是“五湖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是指在中国北方建立政权的北方五个民族及其在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时期建立的政权。芜湖指匈奴、鲜卑、羯、边、羌。十六国指的是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

此外,代国、魏冉、西延、吐谷浑都在十六国之外。* * *有二十个国家。

芜湖祖祖辈辈生活在中国的大西北,反抗金政府和官员的腐败。他们建立的王朝都是短命的,各自为战,让人苦不堪言。

五湖十六国的兴亡史相当复杂,这里只说大势。以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为戒,本世纪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人们常说的“胡之死与谋反”。永嘉(307-313)叛乱后,芜湖建立的多个政权一度被彝族前秦政权统一,但在淝水之战失败后瞬间瓦解。到了第二阶段,麻烦就更大了。前秦灭亡后,北方再次分裂,关中、关东、陇右政局混乱,民族斗争再次达到高潮,社会动荡比以前更加剧烈。直到北魏统一北方,“五乱中国”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