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中国历史上水运发展的特点。
此时的运粮只是一时之事,并不作为一项长期制度而存在。
秦汉时期
自秦朝统一中国以来,为了维护钟钟的集权,中央集权,统一钟支,长期的统一漕运制度开始萌芽,从此走上国家经济舞台的中心,发挥其特殊的作用。比如秦汉时期,漕运主要用于战役期间运送军粮。漕运后,存放在敖仓,以备军用。
三国
三国时期诸侯征讨不断,全国统一的运粮体系基本被破坏。每个诸侯都以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中心发展运粮体系。
两晋南北朝
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割据势力的运粮系统多为战时所需,规模较小,具有临时性。但此时的漕运有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都督府,区域性的漕运体系建立起来了。这为隋唐时期漕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
隋朝开凿大运河,整合了支离破碎的区域水运体系,真正开创了水运蓬勃发展的时代,促进了地方的交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
宋朝
到了宋代,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漕运越来越发达,开始制定严密的漕运制度和有效的漕运设施。例如,为船舶编制大纲便于管理;规定“河不入汊,汊不入河”,类似于现在的限制,是为了提高运粮效率,减少拥堵;上至中央政府,下至地方政府,在粮食运输的各个环节建立管理机构。比如大家熟知的漕运三司(仓司、转运司、运司)。
圆明
主要承接了宋朝,期间只是在管理制度上做了一些小修小补。
干净的
清河水道实施时,资金紧张,弊端众多,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河道的自然变化,水路运输已日趋衰落。晚清发生了一系列与漕运有关的事件,最终导致漕运的衰落。
1842年,鸦片战争末期,英军攻占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阻断了漕运,使道光速战速决,媾和在即,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成为整场战争的决战。
1853后,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安徽沿江地区十余年,运河运输被迫中断。战争异常激烈。这一时期,包括扬州、清江浦、临清、苏杭等在内的运河沿岸主要城市损失惨重,有的甚至被完全烧毁。
1855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塞。此后,谷物运输主要改为海运。
1872年,招商局集团在上海成立,粮食正式用船运输。
1901,运河运输停止。
1904年,免去漕运总督。
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