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的历史故事

濮阳古称帝陵,相传五帝之一的颛顼曾以此为都城,故有帝都之誉。濮中华“伊”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地处濮水(黄河、吉水的支流,后被黄河淹没淤积)之阳而得名。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86年,我国出土了石磨、石碾棍、三足陶等裴李岗文化的典型器物,证明七八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1987年,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类建造的龙虎墓。据测定,其年代约在6400年前,蚌壳龙是考古界公认的“中国义龙”。专家由此遗址推断,濮阳地区在6000年前率先进入宗法社会,成为中华龙文化的发祥地。濮阳被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命名为“中国龙乡”。

在古代,濮阳地区横跨兖州和河北,是以黄帝为首的华夏集团和以少昊为首的东夷集团的过渡地带。黄帝和蚩尤的战斗就发生在这里。据说蚩尤的头葬在台前县。黄帝长子小轩青阳居敦丘(今清丰县南),次子昌邑在南乐县建昌邑城。黄帝的历史学家仓颉发起了书法合同,并代表他系上了绳子,被誉为“造字圣人”。如今,南乐县良村乡吴村有制书遗址和仓颉寺。黄帝以后,中原地区由颛顼管辖,是迪丘(今濮阳西南,史称“颛顼市”)的首府。在颛顼,其氏族集团势力强大,打败了以共工为首的集团,大大扩展了活动范围,把各民族都带到了朝鲜。颛顼后,帝喾继位,都城初为迪丘,后迁至伊洛平原。以颛顼的曾孙吕仲的长子范为氏,封他为昆吾(今濮阳东南)。继之后,姚继位为祁氏集团首领,以冀州为活动中心,死后葬于城阳古林(范县东)。周浦(今范县)有尧姆杜青庙,范县新庄乡北有尧子丹朱墓。舜生于姚墟(范县西南),居南河。他在黄河岸边烧陶,在(古称,在今范县东南)渔猎,到历山务农,在敦丘(今清丰)贩卖。舜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他的子孙站了起来,成了尧联盟的领袖。尧舜时期,太行山地区雨水充沛,水患频繁。东夷首领伯夷以秦(今范县)为活动中心,协助舜的水官大禹治水,两大集团在联合防洪斗争中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