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发展
1949以后,受苏联戏剧思想的影响,这一进程加快。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在艺术上的成就和探索令人瞩目,戏剧和戏剧家的地位前所未有。
但与此同时,戏剧发展的萧条和生存的艰难也日益显露。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文化多元,艺术繁杂,科技月不同,节奏加快,口味多样等等。戏剧的“老大”地位不复存在,这些都是戏剧危机的重要原因。戏剧本身的转型发展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除了主客观原因还有其他因素吗?以上因素很容易让我们去思考和考虑。虽然每个人的理解和解读立场不同,但重点并不差。
我们认为,除了上述主客观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容忽视,那就是剧场和戏剧的生态环境。
戏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它的原生态是一种广场艺术、庙会艺术、祭祀艺术,它的表演是一种艺术呈现,或者说是一种大众文化、社会文化。
这样,不仅是表现行为意义上的,也是精神思想层面的。
生态问题不仅仅是一次创作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二次创作的问题,更不仅仅是演员和观众之间形式上的交流。正是戏剧的参与和融合,对人具有了本体论的生命意义。所谓“鱼是生活在水里看的”,就像水对于鱼的意义一样。没有水,就没有鱼,也没有鱼的生命。戏剧的现实是它的“场”和它的生态环境被改变和破坏了。
戏剧的发展不完全在一个层次上,它的生态状况也不完全一样。总的来说,戏剧精致化的过程,从根本上抛弃了民间的戏剧生态,异化了民间。
戏剧本质上是一种民间艺术,它的孕育、发生、发展和演变都是在民间实现的。对于人民来说,戏剧不仅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与他们的精神息息相关的生活。
对他们来说,看戏不仅仅是欣赏,更是一种感受生活的方式;对他们来说,戏剧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舞台上,在广场上,在庙会上,在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中。
表演融入了他们的信仰、祭祀和习俗。他们不仅是看客,也是参与者和实践者。
戏剧与人们的生活、信仰、精神追求息息相关,这是中国戏剧生生不息、长命百岁的秘密。
它比我们一般所知的“泛戏剧”更为广泛,因为它是一个戏剧“场”,是一个戏剧生态环境,“泛戏剧”依托于这样的生态环境。
从“泛戏剧”到王国维所认为的“真正的戏剧”的出现,中国的戏剧(戏剧)有了统一、明确、科学的定义,改变了过去对“泛戏剧”和“杂剧”的胡乱使用。它的规范意义和科学意义在今天仍在彰显,但在一定程度上却狭隘了人们的观念,忽视和异化了戏剧的生态环境。
显然,戏剧的发展和命运与戏剧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在戏剧融合、强调民族艺术的新世纪,戏剧生态和整个国家的生态一样,需要退耕还林,寻找源头。
现实中,戏剧走向市场和民间,为恢复戏剧生态环境做了很多工作。过去伴随表演的一些东西,如祭祀仪式、婚礼庆典、许诺与奖励、民俗等。,有所复兴,戏剧化和艺术性有所淡化,可见戏剧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什么样的生态关系都可以讨论,但是不要忽视这个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平衡,剧。
21世纪初,一个城市有数百个民间戏班,尤其是在许多沿海地区,与城市的不断萎缩形成鲜明对比。当然,当时的民间戏剧市场并不稳定和成熟,仍处于转型期,但这一现象的出现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我们早已忽略了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民间戏剧的现实发展给了我们积极的启示。戏剧的发展将遵循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
第三,戏剧的多层次多渠道发展
我们对戏剧发展的基本看法是,在新世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戏剧可以遵循戏剧艺术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
多年来,我们常说要按艺术规律办事,但实际上,各种凌驾于艺术之上的非艺术观念严重阻碍和扭曲了戏剧的艺术发展。这种影响和阴影至今没有散尽,市场的过程也是戏剧自我实现的过程。当然,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会与艺术产生矛盾和冲突,但只要有政策规定,有理性的研究引导和调整,戏剧的发展就不会脱离自身,也不会造成。
仅此,就应该看好戏剧的未来和前途。
戏剧的发展需要* * *,需要经济的支持和“培育”,尤其是那些代表民族特色或者有地域特色但不一定有市场效益的。但是,不能以“公益”的名义,把戏剧拉回计划经济时代的人为“轨道”——我们也要关注那些打着关心、爱护的口号,不遵循艺术发展规律的人为行为。
显然,戏剧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变革和转型时期,旧的束缚和旧的体制将被彻底改变。在这样一个转型融合的历史时期,戏剧发展暴露出的问题也是根本性的,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戏剧的冲突碰撞显得尤为显眼,这似乎让一些有“忧患意识”的人觉得戏剧已经用完了——毕竟它已经流行了几千年。“过去的一个世纪完成了从培育戏剧辉煌到基本埋葬它的航程”(告别戏剧世纪),却不知中国戏剧的独特魅力在于其顽强的生命力,这是由中国的文化精神决定的。它不同于古希腊、罗马、古印度的梵天剧,在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很难找到。
多少次历史演变和蝉蜕,戏剧始终与时代和大众息息相关,成为不同时代的大众艺术。当然,它的辉煌不仅仅在20世纪,它的文化精神和新陈代谢机制才是该剧永远保持青春活力的保证。
历史上戏剧的发展有过很多危机、起伏、胜利,但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山遮不住。毕竟向东流了。
当代戏剧的危机是深刻的。对戏剧规律、戏剧机制、戏剧生态的破坏,不仅使戏剧无法跟踪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且是倒退。时代和社会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阶级差距突然拉大,人的感情突然下降,戏剧很难有所作为。
戏剧需要改革发展,新世纪提供了可能性和条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我国重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背景下,戏剧(话剧)作为民族艺术将会受到重视和关注,但戏剧的发展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地域、剧种、受众的不同,要分层次、分方式去发掘。
其中传统戏曲可能会有很大的变奏,出现新的品种。似乎“戏剧化”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戏剧探索和改革的一种桎梏和桎梏。戏剧探索的路上应该没有节目。传统深厚是好事,但不应该成为负担。传统艺术的精髓,你想丢也丢不了。所以更多情况下,我们是善意的,尊重传统的“戏剧化”。
改革和探索不应该是我们所有人的口头禅,而应该是切实的实践,鼓励原创,允许叛逆。
我们不应该因为对剧的“爱”而耽误剧——应该是观念的转变。
新世纪戏剧的发展应该分许多层次和途径。具体可以分为四种形式。一、作品质量是戏剧作为当代艺术存在和发展的标志,是戏剧创作和戏剧发展的基本形式。它强调文学性和艺术性,鼓励创新,旨在进入国家美术舞台。
二是市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戏剧和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市场。
没有市场,就没有戏剧,也就没有歌剧。
市场化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和找到观众,更是按照艺术的规律办事。
市场化对戏剧的发展更具有普遍性。
第三,文化、戏剧、戏曲来自人民,扎根于人民。戏剧表演伴随着民俗、风俗、信仰、宗教,这是其固有的文化属性。
消除了戏曲的文化属性,就等于剥去了民间戏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四,文物,有些戏曲没有市场生存能力,没有观众,但它的存在甚至曾经辉煌过。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戏曲,当它濒临灭绝的时候,* * *和各级文化部门不应该让它消亡,而应该作为“博物馆艺术”来保护,应该充分发挥它的历史、文物乃至旅游资源。
戏剧发展的道路依然艰辛而漫长,但并非没有未来。21世纪的戏剧将在多元文化和各种艺术的竞争中有它的辉煌和繁荣。当然不是唯一的。性能一枝独秀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它有其乐观的地方,这是毋庸置疑的。我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