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廊坊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4300年,廊坊人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繁衍生息,创造并延续了人类文明。廊坊春秋战国时被燕封,秦时属渔阳县、杨光县、巨鹿县,汉三国时属幽州,唐时属幽州、冀州、颍州,宋辽时属河北东路、南京路,元代属中书省,明代属顺天府,清代属直隶。
廊坊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杰出人物,如明代刘浏、刘启的农民起义,清末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廊坊大捷,民国时期的安平事件等。历史人物中有被毛泽东称为“诸葛一生谨小慎微,大事不糊涂”的宋朝宰相,元朝开国功臣石,民国北洋政府总理张绍曾,著有《我的自白》、《鸣冠葬蒋》的近代革命烈士陈染,孙毅, 长征老将军、体育老领导荣高堂、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等众多中华民族优秀代表。
廊坊位于北京和天津之间,在世界上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城,依托中心城市、空港、海港的独特优势,依托京津高度密集的人才和科研体系,依托发达便捷的交通网络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享有“京津走廊明珠”、“连接京津的走廊、环渤海的广场”的美誉。
98%的地区自然和旅游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地处海河流域,水系相对发达。地下有石油、天然气、煤炭、地热、石灰石、白云石、硬铝矾土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开采价值高。
既有被誉为“地下长城”的宋辽古战、八国联军的“廊坊胜利”等传统旅游资源,又有香河第一城、文明唐人街、新世纪步行街、文化艺术中心等现代旅游景观。
六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金属制品、食品加工、会展旅游。全市工业企业上万家,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新型建材、家具制造、会展旅游、印刷包装、房地产、食品加工八大产业。
城市建设取得新成就。近年来,廊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综合实力和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发展环境明显优化。在全国中等城市中率先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科技强警示范城市、首批中国最具吸引力金融生态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保护臭氧层模范城市。
进入新世纪,廊坊市全力打造绿色城市,以“京津之间的新城、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花园式生态宜居城市”为城市定位,按照“引林入城、林中建城”的建设理念,正在谱写廊坊城市发展史上的新篇章。
在城市规划上,按照“小三点”(老城区、开发区、万庄)和“大三点”(廊坊“小点”、固安、永清)组团发展。“小三点”以绿化相隔,以道路相连;加快永清、固安、廊坊市一体化进程,构建廊坊市未来格局,确保50年甚至100年不掉队。
以城乡总体规划为主导,启动新的“三年改造”工程,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现代化,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三年时间,围绕城市经济、城市平台、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实施城市扩张、村庄整理、交通畅通、水系生态绿化等1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20个子项目,预计总投资近1000亿元,实现城市面貌“一年一大步、三年一大变”。
在城市发展方面,廊坊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以市场机制打破资金瓶颈,在城市管理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一是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搞活二级市场,增加土地储备,通过土地置换盘活土地存量。二是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变政府的“土地拍卖”为“拍卖项目”,积极探索城市建设发展的新路子。三是对供水、供热等公益事业进行特许经营,通过户外广告牌匾的市场化管理,筹集城市管理资金,加大城市建设投入。
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廊坊多年来实施软环境工程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跻身国家示范中心行列;1000家企业通过了ISO9001家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廊坊与北京、天津、上海一起被国家银行确定为大规模授信试点城市,信用等级评定为AA+。全市引进国外大学毕业生和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万余人,人才密度指数达到13.79%。
在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廊坊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净土、绿化、宁静”五大工程。目前,市区空气质量保持二级以上天数超过33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80%。区域环境噪声达到国家标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0%,气化率达到91%。完成城乡造林654.38+0.82万亩,植树654.38+0.08万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人均公共绿地654.38+0.2平方米。
域内拥有13个国家级科研机构,21所高等院校和20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科技实力雄厚,30多所高校落户东方大学城。同时,京津众多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高校为近在咫尺的廊坊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经济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显著提高:2007年,我市主要发展指标超预期,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40.4%,一般预算收入自分税制以来首次超过总收入增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83.4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3.6%。财政总收入达到95.6亿元,五年翻了一番半,年均增长26.4%。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8%,提高4.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85.9亿元。增长了2.8倍,年均增长3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1%,提高12.6个百分点。
民生持续改善,人民得到实惠。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主线,通过推进农村“医、学、路、水、保、扶”六大工程,解决“群众急需、社会困难、历史欠账”三大问题,让群众更多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市政工程取得突破,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通过持续开展“大项目攻关年”、“招商引资年”、“工程质量提升年”,全市上下形成了“全党抓经济、抓工业、抓项目”的强大合力。五年实施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3572个,完成投资6543.8+0433亿元。2005年以来,省重点建设项目263个,占全省的16.2%,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富士康、华为、中兴、BOE、新奥太阳能电池、首钢(大厂)制造业等一批投资数十亿元的市政项目引进建设,推动我市项目建设进入新阶段。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优势日益增强。2003年至2007年,共投资200多亿元,完成了路网建设、输变电线路改造、通信扩容、水利设施管理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11干线公路已建成,3条高速公路已规划开工。110千伏以上19座变电站和596公里输变电线路建成投运,电力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奠基。软环境方面,金融创新、信用体系、人才高地取得新成效。信贷规模快速增长。2007年新增贷款增速全省第一,总量全省第二。我市被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金融生态城市。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库的建立和廊坊信用网的开通,使信用体系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全市人才密度指数达到13.79%,五年提高了3.72个百分点。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取消农业税,人均税负减轻1.23元。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3.8亿元,惠及293万农民,人均增收278元。粮食连续五年丰收,畜牧业、蔬菜、水果、花木占农业总产值的80%。农业产业化开工率达到61%,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完成城乡造林654.38+0.82万亩,植树654.38+0.8亿株,分别相当于前五年的4.5倍和5.5倍。新建农村沼气池65438+6800个。森林病虫害、病虫害防治、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建成300个文明生态村。
未来展望。新形势下,市委、市政府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依法、科学、民主、文明”的工作方针,更加注重培育主导产业、全民创业,更加注重环境建设、更加关注民生, 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稳中求进、和谐稳定、富民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