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前后的变化?

原著剑侠传并没有脱离传统武侠的范畴,后来从风格上来说,但观念上还是汉人的正统观念,善恶对立,儒家思想很强,比如《神雕侠侣》,是侠客,报国利民;然后是《神雕侠侣》《飞狐》之后,有道家侠义;然后在《龙族》、《永恒天道》之后,善恶观念、民族观念都被打通,佛教的思想也得到发展,融儒道释于一炉;最终鹿山公爵彻底打破了很多武侠小说的老例。主人公基本不懂武功,小说也不再以江湖为中心,而是朝廷、江湖、异国、邪教错综复杂。达到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后,他收笔不再写武侠。以下是金庸本人的声明——

中国最早的武侠小说应该是《校园客传》、《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精彩的文学作品。其次是《水浒传》、《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等等。现代严肃武侠小说更注重正义、正直、自我牺牲、除暴安良、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伦理。读者不必过多钻研一些对武侠的夸张描述,有些其实是不可能的,只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传统。没有人会相信聂隐娘一头扎进别人肚子里,然后从嘴里蹦出来。但是,聂隐娘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爱。

在我早期的小说里,汉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民族平等相待的理念成为基调,这也是我的历史观有所进步的原因。这一点在《龙八枝》《白马西风啸》《鹿山公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韦小宝的父亲可能来自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和藏族中的任何一个民族。甚至在第一部小说《书与剑》中,主角陈家洛后来也皈依了伊斯兰教。每个种族,每个宗教,每个职业都有好人和坏人。有昏君,也有好君;有真心为民的坏官,也有真心为民的好官。书中有汉、满、契丹、蒙古、藏语的好人坏人。和尚、道士、喇嘛、文人、武士也有各种各样的性格和人物。有些读者喜欢把人分成两部分,区分好坏,同时从个体推断到整个群体,这绝不是作者的本意。

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看。宋辽时期,元明时期,(注:这原本是逗号。金庸作品三联版的校对质量就这个来说不怎么样。发现了两个错误。你要知道,这一条是每一部小说的开头,是一个“门面”。本文的另一个错误是不归原三联所有。)明清时期,汉族与契丹、蒙古、满族进行了激烈的斗争。蒙古和满族把宗教作为政治工具。小说要描述的是当时人的观念和心态,不能用后世或现代人的观念来衡量。我写小说是为了刻画性格,表现人性中的喜怒哀乐。这部小说没有提及任何事情。如果被斥责,那就是人性中肮脏黑暗的品质。社会上的政治观点和流行观念时有变化,但人性变化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