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唐宋之交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从中国古代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来看,唐宋时期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意义重大。如果说商鞅的“弃矿田开楼阁”是第一次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那么唐宋时期正是土地私有制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这表现在:(1)使土地资源的配置趋于市场化,从而使土地越来越纯粹经济化;(2)自上而下移动土地所有权。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的土地所有权经历了从国家向下到地主再向下到农民的过程。唐宋处于这种向下运动的中期。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和发展,在当时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进步。
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首先是土地私有制的重要发展,是树立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突出表现为全社会公开承认土地所有权的合法性。明清之际,顾总结说:“汉武帝时,董仲舒说:或耕民之地,见税五。在唐德宗,鲁直说:在今天的首都城市内,每英亩土地的官税是五升,而一英亩至一石的私人地租比官税高二十倍。降到中等,租金还是一半。丈夫的土地归国王所有;种庄稼是农民的事,合并的人实际受益。希望所有占用的土地都是有限的,减租让利于穷人。钟书所说的是今天的分租契约,他所说的是今天的宪章。然而,他仍然被称为一个高尚的人,他被称为合并。宋以后,公开称他为田主。”(1)翻阅宋代史籍,“天竺”一词频繁出现在各种文献中,说明这一称谓确实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从“郝敏”、“合并”到“地主”,称谓的变化反映了巨大的历史变迁。“郝敏”和“兼并者”,顾名思义,是指他们对土地的占有主要是任意的,而不是合法的,而“土地所有者”则强调土地的所有者,即承认其对土地的合法所有权。同时,这段话也反映了汉唐时期的土地分配主要依靠政治权力,即取、夺、并,而在宋代则大不相同。
土地的私有财产权确立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这也体现在人们对地租的认识上。"地租的占有是实现土地所有权的一种经济形式."②汉唐时期,人们多将“租”与“税”混为一谈,分不清。这其实是土地私有产权还不明晰,没有完全确立其主体地位的反映。到了唐宋时期,人们不仅在字面意义上表达了二者,而且在本质上定义了“租”和“税”。根据在上面引用顾的话,“税”是土地所有者向国家缴纳的劳动收入的一部分,“租”是土地承租人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劳动收入的一部分。到了宋代,人们对此做了更为简洁的概括。颜建立以来的年号:“自己的地叫税,请租。”谁占有土地就应该向国家纳税,谁出租土地就应该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租金。无论是“税”还是“租”,都必须建立在与土地关系明确的基础上。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也是士人走向官场的主要阶梯。始建于隋开帝年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它在不同的阶段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挥了不同的作用。早期的科举制度对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成为反对社会改革、抵制进步思想、阻碍社会发展的工具。虽然八股文内容空洞,形式死板,但同时也要看到,以八股文选人有内因,也有外因。总之,对科举和八股选官不能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而要以事实为依据具体分析,明确得失。
中国的人才选拔制度,从汉代的“德正”,到唐代的“诗赋”,实质上是用科举制度取代了推荐选拔制度,这在历史发展中无疑是进步的。
科举制度原本是官僚帝国实现普遍权力的手段,是皇权扩张的工具。均田制崩溃后,中华帝国出现了掌握经济资源但没有稳定政治地位的绅士阶层。由于士绅集团的抵制,宋朝通过科举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国家权力的企图失败了。儒生在学校扩大文化势力的计划无法被帝国采纳,最终放弃了主导文化教育和推荐官员的要求。他们只是提出通过科举的合理化来提升绅士群体的政治地位,为科举制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随着等级官职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三级制,这在唐宋时期尤为突出。以唐制度为例,当时的文武百官都是由文武百官组成的。文武军衔均为29,分别冠以“大夫”、“郎”或“将军”、“上尉”。对古代史有透彻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这些博士、将军已经不是官职了,只是像现代的军衔一样,标记等级的军衔数字。官阶和官阶没有一致性,所以发展出了“做”“守”等一些术语来规范。入仕之初,官员首先获得分官军衔;当他任期结束被免职时,官阶仍被维持;在授予职业官员时,等级分离的程度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以前有很多待遇都是从属于三级的,比如工资、阿贝尔·塔马塔的免修课、惩罚、班令、车和衣服等等。,此外,它还涉及到官员的待遇、爵位、婚礼、葬礼、讨论等等。在北宋初期的一个时期,“护送官”是军衔官员。唐宋时期的叙事层级和高级系统,复杂到让人头晕目眩。唐宋的散秩制度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制度。由于士族政治的温情,魏晋以来,官制中的味道因素一直在绽放。秦汉时期领兵的“将军”武陟,很快就成了名存实亡的军衔。各种冗官、名目、头衔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汉代,作为散官的医生只是没有固定的工作,但他们经常承担临时的任务。魏晋以下,几乎是多余的,或者是尊贵的。汉代加官的原有职能意义在这一时期也明显被淡化。南北朝时期,东西行省制度形成,两省文武官员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初始官阶、移梯和担任封号。除此之外,秘书工作的官员、东宫的侍从、政府的官僚,因为闲着没事干,主要用于自己创业,也大有“味道”。在著名的九品钟政制度下,钟政根据家庭地位来决定质量。士人在一开始甚至还没有入仕之前,就有一种作为官方资本的“门阀品质”。各种相关的例子,包括清浊之别,普通人之别,文武之别,官员之别,都带有浓厚的味道性质。这一时期发展了很多给后人的等级设置,比如重文轻武的制度,内流外流的制度等等。唐代的文武百官来源于南北朝的散文官、将军,与东西行省的散文官有一种演变关系。
唐代边疆民族政策带来的历史结果是北宋立国困难。强盛的时候,唐朝作为东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和平的方式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明的进步。1.唐末五代时原政权衰弱,那些长期享有高度自治权的边疆民族趁机内迁,建立自己的国家。北方的辽,西北的夏,都一样。汉朝时期,边境地区的各民族以部落的形式共同生活。北宋建立的时候,唐朝发展起来的北方异族政权已经在等着与之抗衡了。西晋民族事件。因为政府处理不当;北宋还有一个问题,必须面对历史的结果。北宋开国的规模比不上汉唐,也比不上明清,但其边疆压力很重。为了保卫北方政权不南下,必须建立庞大的常备军,养兵成本前所未有。但是养一千天的军队,可能一时用不上。在对付北国的军事力量时,宋军几乎总是被打败。由于北宋建军思想过多借鉴了唐朝割据的教训,陷入了严重的局限。唐朝之所以有缓冲区大到不能倒,也是因为它的边疆政策。唐玄宗被奸臣李忽悠,顽固地信任了杂胡出身的安禄山,导致了安史之乱和随后的藩镇自重。这给北宋的开国元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皇帝对将军们极为怀疑。北宋一建国,战争将领的指挥权就被解除了。平时士兵不认识将军,将军也不认识士兵。开战的时候,将军们都要按照皇帝事先制定的计划作战,没有理由不失败。
禁忌军人,北宋时改行做了写书人。宋朝基本延续了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并进行了更多的改进,使之更加严谨。每次参加考试的人数都比盾代大大增加。考试合格者立即录用,不合格者可被皇帝“赐”为秀才。对士大夫的馈赠也是前所未有的。首先,薪水丰厚,在职和退休官员都有丰厚的薪水;其次,凡是达到一定级别的公务员,都可以享受以丁孙补官的特权,这就是所谓的“影儿”制度,不仅“影”同姓的后代,还“影”异姓的亲戚。所有这些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官僚阶层,他们收入丰厚,养尊处优。外面有敌对政权,北宋不得不大量养兵。忌讳武将,养了一个巨富阶层。这两者加上其他的铺张浪费,造成北宋财政极度困难。这反过来又引发了改革的浪潮,激起了士绅之间激烈的党派斗争。这一切,追根溯源,都与唐朝的开放边疆政策有着直接的链式联系。事实上,北宋不得不面对唐朝灭亡后的局面。从观念上,我们不得不重视唐朝的经验和教训。双方都促成了北宋难以立国的局面。唐朝的文明是开放的、浪漫的,而宋朝的文化是固有的、含蓄的。唐代有公开的浪漫,宋代有含蓄的内涵,其中有必然的历史因果。
唐宋时期的社会变迁与经济文化的繁荣
中唐到两宋的社会变迁,是从南北朝以来旧贵族的没落,甚至从历史中消失开始的。原因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科举制度造成的,但很难说明问题。科举只是打开了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上进之路,但旧贵族也可以通过科举展示自己,这样的葬族很多。有人说武则天以科举打击九官龙势力,不足以说明问题。一个强大的阶级不是被一个皇帝一击而灭,充其量只是被镇压;况且武则天大力打击关东、关陇的旧势力。有什么内幕?旧贵族衰落的原因,应该是为中唐以来整个社会制度尤其是两税法的实施所带来的变化寻找答案。两个税法对财产品级的征收和加持的规定,对大家庭的存在极为不利,势必导致分家的趋势。这一点从史书所记可以得到印证。其次,两个税法造成农民人身依附性的松动,也不利于大家庭经济。失业的农民可以成为小商人或租赁地主的土地,而不是依附于大家庭。再加上晚唐农民起义的打击,五代北方民族的入侵,对这个垂死的阶级造成了致命的打击。翻看史书,唐代士人总是以从本位看郡县来表明家世。到了宋代文人,这种习惯基本消失,人们更愿意表现自己有多努力。唐宋之际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变化是市场因素的大量增加。繁华的城市遍布全国,依附于市场的新文化现象层出不穷。这是社会经济持续高的结果,尤其是南方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