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好历史课

历史是一门深刻、严肃而又生动的学科。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创造一定的情境,是历史教师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一,注意教师情绪对学生的影响

由于教学内容的严肃性和认知距离感,教师的情绪和状态在历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老师稍有懈怠,学生就会产生情绪抑制的状态。因此,教师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教学情绪,以饱满的精神和兴奋的状态开展教学活动。只有当老师处于愉快的状态时,学生才会兴奋地从事学习活动,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当师生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情感心理场,课堂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除了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作为职业素养的情绪控制能力外,教师教学语言(包括肢体语言)的运用对课堂气氛的营造也很重要。对于一名历史教师来说,需要积累饱满的教学情感,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语言,并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例如,在谈到开国大典时,毛主席在天安门主席台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作者试着用浓重的湖南话说出来,鼓励学生去尝试,立刻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教学要辅以必要的举止、手势、眼神、表情等肢体语言,强化教师教学的语言信息和情感信息,收到“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第二,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历史课不仅要运用叙述法、会话法、讲解法,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教学内容、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选择运用多种方法。比如说到火烧圆明园,我们可以引用法国作家雨果在1861写的一封信的内容:“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另一个放了火...获胜者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装满了他的篮子,然后他们手牵着手,微笑着回到了欧洲。这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老师可以方便地问出两个强盗的名字,从而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拟人化、形象化,让学生铭记于心,培养他们爱恨情仇的感情。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自编公式的形式,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史实。比如中国的朝代顺序可以编成以下公式:“黄帝尧舜周,秦战三国;晋代,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此外,还可以开展讲座、故事会、知识竞赛、辩论赛等活动。比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的时候,作者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评价李鸿章”。作者介绍了一些知名人士对李鸿章的评价。比如梁启超曾评论说:“我尊重李鸿章的才华,我与李鸿章的学识不同,我为李鸿章的遭遇感到悲哀。”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说:“只有李鸿章和周恩来是几十年来唯一没有读过中国近代史,深感近代中国可称为‘外交家’的人。在一个腐朽瘫痪的帝国体系中,李鸿章被‘女人的乖儿子’束缚得无法发挥自己的长处,最后落得一个悲剧人物的下场。”在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师生达成了一个认识:要坚持实事求是,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苛求,不吹捧前人。通过这样的课堂讨论和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也可以体验师生互动的乐趣。

第三,注重历史与各学科的有机结合

教师要善于将历史与各学科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形成知识的框架性、整合性和网络化。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前秦皇是武术家,却失了文采。唐宗宋祖,略少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知弯弓射大鹰。“讲封建帝王时,可以引用,以增加文采,活跃气氛。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其路线图可为毛泽东长征所用?”七法”来表达:“红军不怕远征难,钱山只有闲。五岭兴波,乌蒙服泥丸。金沙水搏云崖暖,大渡桥随横铁索寒。更喜山中雪,三军过后,我要做个满脸。“英雄诗词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无畏、乐观向上精神的崇敬,还可以生动地展示长征路线。此外,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可以有机结合,用知识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课要讲“生”,教“生”,学“生”关于“死”的历史知识。在课堂上,我们要寓教于乐,寓解于趣,寓学于乐,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既让学生快乐又能获得新的知识。

(作者单位:云浮市云城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