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日本平安时代和江户时代的历史?
是古代日本最后一个历史时代,从794年桓武天皇从奈良迁都平安京(今京都),到1185年元来王朝建立镰仓幕府掌权。奈良王朝末期,朝廷与贵族势力的矛盾加剧。为了削弱强大的贵族和僧侣的权力,桓武天皇决定将首都从平城京迁至山城国家长冈。因为《平安经》完成于794年,所以历史学家往往把794年视为平安王朝的开端。平安时期的名称来自其首都的名称。
1.简史
794年,桓武天皇迁都京都,以重建合法政治。为了祈求永恒的和平,这个新首都被称为“平安京”。从这个时候到大约400年后被称为“平安时期”。从这个时候到江户时代末期,日本的首都在京都大约1100年。
平安时期,庄园的数量增加更多。为大华创新立下汗马功劳的藤原所拥有的庄园更为特殊,是最有权势的贵族。藤原把他的女儿嫁给了皇帝,并让他的王子成为下一任皇帝。他在皇帝年轻时成为摄政王,成年后成为关白(辅佐皇帝的大臣)掌握政治。11世纪初的道士藤原父子来同最为兴盛。赖桐建造的Byodoin寺凤凰厅是平安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成为这个时代贵族住宅的建筑风格。
平安时期初期,贵族们非常推崇唐风文化,但到了9世纪,随着唐朝的衰落,道真关元提出要向中国派遣使节。但在大陆影响降低后,日本也开始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贵族住宅称为睡堂,正式穿衣服时,男人穿衣服带,女人穿十二条床单。在绘画上,用柔和的线条和艳丽的色彩来描绘当时的景色和风土人情,于是大和绘画应运而生。和歌也开始流行,皇帝下令编纂古今和歌集。
2.平安时代武士的崛起
当藤原在首都享受着富足的生活时,当地的武士开始扩展他们的势力。所谓武士,是指当地有武装力量保护土地的人。武士是以强大的豪族为核心的武士集团,其中最强的是源氏和平。
11世纪后,藤原的独裁统治衰落了。白河天皇退位当了皇帝。皇帝的住所叫院,因为皇帝在院内继续掌握政权,所以也叫院政。因为实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摄政王、关白和皇帝形同虚设。
12世纪中期,天皇与天皇开始对立,这与藤原氏族的斗争有关,而源氏和石平武士则是各自扶持的派系,引发了首都的战争(保元平治叛乱1156,1159)。这时,武士开始进出中心。
保元和平治之乱后,平庆生击败了拥护天皇的源氏,从而取代藤原和天皇掌握实权。庆生在1167年成为郑泰的大臣,他的家族因此在朝廷中拥有很高的地位。然后在兵库(神户)建港,与中国(宋朝)进行贸易,获得巨大利益。此外,由于平有许多庄园,它已经强大到“如果不是平的人,它很可能不是一个人”。
但后白河不满平的做法,与在保元和叛乱中战败的源氏(1180)联手,使源氏和再次开战。这一次,袁赖朝和他的弟弟袁(穆曾)在全国各地打败了平氏。1185年,平家被义井军击败,全灭于坛(山口县下关市)(坛浦之战)。
日本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是德川时代,德川时代和日本,1603年建国,1867年回归大政府。那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时代。
1603年,德川家康被任命为征服外国人的将军,并在江户建立了幕府。到了第三代将军德川广佳的时候,幕府组织已经基本完成。幕府的领土约占全国土地的1/4,其余归大明(藩属)所有,称为藩属国。将军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他之下决定政策,治理政务,负责掌控朝廷、名号、外交;大明是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有家眷,有年职等。,直接统治人民,拥有领地的行政、司法和年度贡赋征收权。幕府设置了访朝使节和名为眼付的巡视员监督诸侯国,并采取参加朝觐、更改名称等措施控制名称,但诸侯国仍具有相对独立性。结果在德川将军的控制下形成了一个政治体系。17年底,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木范制度出现危机,表现为财政困难,农民起义频繁。为了应对危机,幕府在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四十年代进行了改革,但没有奏效。1854日本建国后,民族危机加剧了封建主义的危机。在下层改良派武士的推动下,西南地区的沙马、常州等强大诸侯逐渐采取与幕府不同的政策,殖民繁荣,抵御外敌。在幕末农民起义和以撒昌等西南实力派诸侯为中心的幕落运动的压力下,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于1867年底宣布回归大政府。1867 65438+1999年2月9日,幕后小集团发动帝制复古政变,宣布废除幕府制度。新成立的明治天皇政府通过1868 ~ 1869的陈武战争彻底打败了幕府势力。至此,日本的封建幕府政治结束。
德川中期以后,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在全国形成了以大阪、江户、京都为中心的商品经济圈。江户是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商船在江户港装载米、酒、盐和手工制品。这些产品不仅是支付给幕府和诸侯的租金的一部分,而且有一半以上是进入江户流通市场的商品。以大米为例,发往江户的商品大米由大米批发商卖给销售商,再经过“米泥屋”加工后直接发往市场销售。永嘉时期(1848-1853),仅江户市就有2700多家这样的“饭团屋”。在大阪,1697(鲁园第十)开设了唐岛米市,1730成立了唐岛米社,有“正米商”和“漳河米商”。“正米商内”负责发行米券,而“张咪商内”则进行相当于期货交易的证券交易活动。每年有654.38+0万石以上来自几内亚、九州、四国乃至中国东北的大米集中在被称为“藏府”的仓库里,由米商收购的“米割手”(米券)兑换成大米,运到大板塘岛米市出售。
除了大米,葡萄酒的市场也正在形成。为了稳定米价,幕府下令解除1754年的酿酒限制。社津的坛地、兵库县、伊丹、池田都成为著名的葡萄酒产地,繁荣的葡萄酒制造业也吸引了周边民众参与劳动。此外,盐的原产地主要是濑户内海沿岸国家。17世纪,这里生产的盐占全国盐市的90%以上。
由于城乡分工的扩大,商品生产的流通与合作日益加强。比如秋田的棉纺织业,其原料来自大阪。这种生产方式打破了诸侯与附庸的界限,使商品生产的市场日益扩大。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使农民参与了商品生产的流通。农村不仅是提供商品原料的地方,也是简单加工业的工厂。商家会从农民手中购买一定数量的手工制品,并支付有限的加工费;地主富农兴办手工作坊,雇佣农民进行生产,就是这种变化的体现。
这样,全国各地都出现了相对独立的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逐渐出现。
19世纪初,出现了手工业作坊,许多工人分工制作同一种产品。在农村,地主富农开办酿酒、酱油等手工作坊,雇佣农民进行生产。有的商人还提供棉纱、织布机等原料和生产工具,组织劳动力生产商品。在城市里,手工业作坊的数量和规模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江户时代上流社会穿的华贵衣服和市民消费的布料,大多来自京都西阵的手工业作坊。除了平型织布机,车间还有一台可以织出复杂图案的“高型织布机”。西站的丝织作坊在公元18世纪达到很大规模。1730年6月,京都西阵织造车间遭遇火灾,损失3012台织机,仅占全部织机的一半。修复后的织布机数量仍达到2500多台,可见当时西阵织造作坊的实力。除了酿酒和丝织,其他行业也出现了手工业作坊。
商品经济冲击了封建领主的经济结构,促进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变化。首先,出现了大量富商,他们利用商品经营获得的利润投资开荒和河道治理,成为在钱庄河拥有商品和大量土地的商人和地主。他们把资本转化为土地,然后通过租佃关系剥削农民,再用地租投资商业活动;其次,农民之间也出现了分化,大量小农户失去了土地,成为佃农。小农的破产从根本上动摇了木凡制度。正是这种生产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推翻幕府,建立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政府的活动。
江户时代的经济体制是封建小农经济。16年末,日本80%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基本的生产关系是诸侯领主直接控制农民,农民为领主耕种一块世袭的土地,并以实物和贡米支付一定的地租。这种被称为“本地人”的自耕农,是德川幕府时代幕府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
幕府的收入主要靠农民每年的进贡。因此,为了保证大米等粮食的充足供应,幕府千方百计增加土地产量的剥削,不断改变税收制度,提高农民的纳税份额。对农民的剥削几乎到了农民无法生存只能求死的地步。为了防止农民失去土地,永远严禁买卖土地。同时,为了防止农村生产生活商品化,1650年(庆安三世),幕府向全国农民发布《庆安文告》,禁止种植经济作物,提倡节约。并通过货币制度改革、强制捐赠、垄断等形式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尽管如此,农村还是出现了商品经济,由于生产工具的变革和耕作技术的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些农民已经开始有除年度贡品以外的剩余产品。这就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一些富裕起来的富农和地主雇佣贫苦的雇农耕种他们的土地,同时在农村设立手工作坊,管理他们的货物,获得更大的利益。农村商人把农民的农产品和手工制品打包,卖到外地。与此同时,城市商人也把目光投向了农村。他们从农村购买产品并获利。由于生活和财政的需要,封建主也不得不鼓励农民生产一些经济作物,农业生产日益商业化。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出现了农业特产区,如棉花生产集中在几内亚和东海,蚕桑生产集中在关东和东山地区,大豆盛产于本州东北部。这样的地域特色农业为农产品的商业化提供了契机。米、棉、油等农产品除上交部分外,均作为商品出售。自然经济逐渐受到冲击。
农村地区经济作物的生产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从17年底开始,农村手工业成为手工业发展的显著特征。农产品商品化把农村卷入了商品经济的漩涡。向木凡缴纳的租贡和农民的剩余,正在向货币化的趋势发展。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为了满足复杂的金融生活需要,各种木凡开始实行最初的专卖制度,开始经营地方手工业。一些农民在商业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阶层。通过商人的活动和木凡的经营,各地的手工艺品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各自的特色。手工艺品的主要产地有:九州京都西原和博多的丝织、大阪附近的棉纺、钱月和美浓的造纸、坦坦、池田和伊丹的酿酒等等。
由于各行业的发展和“访户口”制度的影响,交通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形成了以江户为中心的反光交通大动脉。从沿海到京都的东海路,从首都到京都的中山路,从加洲街到加洲(今山梨县),从澳洲街到澳洲(今东北),从日光街到日光,当时称为“五街”。由于运送大米和物资的商船增多,航运业逐渐发展起来。
随着各种产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更加繁荣。为了削弱地方名将的反抗,1615年,幕府下令摧毁除诸侯居住地以外的所有地方的城堡,维持“一国一城”。木凡领主在城堡周围聚集武士,并召集工匠和商人在此聚集,形成“下马池”,在“下马池”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出城市的规模。到17年底,全国有300多个城市。其中江户、大阪、京都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以江户为例,它不仅是幕府所在地,也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据1693年的调查,江户各阶级总人口超过100万,超过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伦敦。大阪是当时的商业中心,有“世界厨房”的美誉。在江户时代,它形成了全国市场的中心。活跃在城市中的镇民和进出大阪的商人使大阪成为当时最具活力的城市,人口仅次于江户。另一个繁荣的城市是京都。18世纪初,城内外人口达到36万左右。
城市的繁荣使商业更加繁荣。为了保证商业利益,批发商组成同业公会,积累财富,出现了大阪弘池、江户三井等大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