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K-LGLL简介

目录1概述2疾病名称3英文名4 NKLGLL别名5分类6 ICD 7流行病学8病因9发病机制10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165438+ 0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并发症12实验室检查13辅助检查14诊断15鉴别诊断16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已自动替换为NKLGLL。可以点击这里恢复原貌,也可以用备注展示NKL GLL (LGLL)的概况,该病于1977提出,是一种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综合征,外周血大颗粒淋巴细胞增多。1985左右正式命名。其细胞遗传学为克隆性异常,决定了其恶性肿瘤的性质。常用的名称有:Tγ淋巴增生性疾病、伴有颗粒淋巴细胞的淋巴增生性疾病、T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FAB协作组将其归类为慢性T细胞白血病。

大颗粒淋巴细胞(LGL)占正常外周血单核细胞的10% ~ 15%,包括CD3 (NK细胞)和CD3 (T细胞)。因此,真正的分类将LGLL分为TLLL和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是CD3的克隆,对T细胞受体重排的研究可以证明其单克隆性。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是CD3的克隆性增殖,细胞遗传学检查可以证明其克隆性。

TLGLL常见于年轻患者。1/3患者就诊时可无症状;初期症状包括反复细菌感染(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乏力,20% ~ 30%的患者可能出现盗汗和体重减轻。主要体征:20% ~ 50%患者有脾肿大,20%有肝肿大,淋巴结肿大和肺部浸润少见。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进展迅速,发病年龄年轻,中位年龄39岁。初期症状主要是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B细胞疾病症状,还有肝脾肿大。大多数患者有骨髓浸润,有时伴有骨髓纤维化。一些患者可能有胃肠道受累,类风湿性关节炎很少见。

2疾病名称NKLGLL

3英文名Large粮仓淋巴细胞白血病

4 NKLGLL别名Tγ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颗粒淋巴细胞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5分类肿瘤科>血液病>:白血病

血液学>白细胞疾病>白血病

6 ICD号码C91.7

7流行病学CD3?LGLL约占LGLL的85%,常见于老年患者。发病年龄中位数为60 (4 ~ 88)岁,40岁以下患者仅占65,438+00%,儿童病例少见。没有性别差异。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年龄年轻,中位年龄39岁。

8病因TLGLL的病因不明,可能与htlv 1/ⅱ逆转录病毒有关。NLLGLL与EB病毒感染有关。

致病性LGL的克隆性增殖需要几个步骤:抗原应答、加入特异性淋巴因子(如IL12、IL15等。),以及Fas/Fas配体凋亡的异常调节。发病机制可能与HTLV ⅰ/ⅱ型逆转录病毒有关,并分离到HTLV ⅰ型病毒。have型病毒的Pol和px基因区已被克隆和测序。爱泼斯坦-巴尔病毒感染可能与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有关。日本有报道,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的EB病毒感染率在50%以上。EB病毒的RNA或核抗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检测。

10 NKTLGLL的临床表现约为LGLL的85%,常见于年轻患者。1/3患者就诊时可无症状;初期症状包括反复细菌感染(常伴有中性粒细胞减少)、乏力,20% ~ 30%的患者可能出现盗汗和体重减轻。主要体征:20% ~ 50%患者有脾肿大,20%有肝肿大,淋巴结肿大和肺部浸润少见。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进展迅速,发病年龄年轻,中位年龄39岁。初期症状主要是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B细胞疾病症状,还有肝脾肿大。大多数患者有骨髓浸润,有时伴有骨髓纤维化。一些患者可能有胃肠道受累,类风湿性关节炎很少见。

并发症11 NKLGLL反复感染发热;肝脾肿大;骨髓纤维化是LGLL最常见的并发症。

12实验室检查1。末梢血?可能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绝对值常< 0.5× 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增加,LGL明显增加。

2.骨髓像?它表明骨髓细胞的成熟受损,LGL浸润和浆细胞可以增加。

3.酸性磷酸酶染色?非特异性酯酶(ANAE)染色呈强阳性、弱阳性或阴性。

4.类风湿因子?60%阳性,80%抗核抗体阳性,465,438+0%有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和抗血小板抗体,常伴有单克隆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细胞免疫缺陷,NK细胞减少,活性降低。

5.Coombs试验阳性,TLGLL约占50%。

13辅助考试1。骨髓活检?经常发现b淋巴细胞结节和弥漫性LGL。还可以看到粒细胞成熟停滞和PRCA。

2.淋巴结和脾脏活检?红髓和脾结节内白血病浸润,浆细胞增多,生发中心明显。

3.根据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选择X线、b超、心电图。

14诊断1。临床表现为反复感染,脾轻度肿大,无皮肤损害。

2.血象细胞计数中度升高,中性粒细胞明显下降。淋巴细胞巨细胞数> 5× 109/L,其中LGL占50% ~ 90% 3个月。

3.骨髓图像显示红系细胞低增殖,而髓系细胞或热LGL则有间质浸润。

4.免疫表型为CD3、CD8、CD16、TCRαβ、GD4、CD5、CD7、CD25和CD56。

15在与慢性或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或PRCA和类风湿因子阳性并伴有LGL增加的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时,应考虑TLGLL的可能性。巨细胞病毒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可导致LGL细胞轻微增加。部分患者CD3中LGL细胞较多,但缺乏: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表现为慢性,细胞遗传学研究可证明LGL为多克隆增生。

治疗16 NKLGLL 16.1治疗(1)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改善症状。

(2)甲氨蝶呤10mg/周,有效率可达60%。

(3)对于反复感染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皮下注射环孢素A(12mg/(kg·d));非格司汀(GCSF)皮下注射75μ g,65438±0次/d;Molastine (GMCSF)皮下注射75μ g,65438±0次/d;Molastine (GMCSF)皮下注射75μ g,65438±0次/d

(4)对输血有依赖性的贫血或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给予环孢素(环孢素A)12mg/(kg·d)1个月,在血红蛋白逐渐升高、淋巴细胞减少时维持在150mg,每日两次。

(5)脾切除对脾肿大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紫癜和溶血性贫血是可行的。

(6)晚期病例可选用嘌呤类似物、氟达拉滨、ZCDA、DCT。

(7)7)tlg ll的病程多为缓慢,中位生存期可达10年以上。大多数病人需要治疗。治疗适应症和方法见表1。

16.2疗效标准(1)CR:无临床症状及脾肿大,血象正常,淋巴细胞< 4× 109/L,LGL绝对值< 2× 109/L

(2)PR:脾脏缩小> 50%,外周血ANC > 1.5× 109/L或增加> 50%,淋巴细胞减少> 50%。

(3)稳定: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4)症状加重:脾脏增大> 50%,ALC增大> 50%。

17 TLGLL预后反应良好,中位生存期可达10年以上。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差,确诊后2个月内死亡。

预防18 NKLGLL增强体质,加强运动,预防病毒感染。

19相关药物甲氨蝶呤、环孢素和莫司汀

20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