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纪伯伦简介
轮廓
纪伯伦出生于1883年的布歇里,一个黎巴嫩北部的山城。12岁时,她随母亲去了波士顿。两年后,我回到祖国,在贝鲁特的“Hikma”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法语和绘画。读书期间,我以激进的态度创办了《真理》杂志。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触怒当局,次年移居纽约,从事文艺创作活动,直至去世。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是黎巴嫩文坛的骄傲。作为哲学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是走向世界的现代东方文学的先驱,是“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且有“神的先知在他里面复活”的评论。与此同时,以他为骨干形成的第一个阿拉伯文学流派——叙美学派闻名于世。年轻时,纪伯伦主要写小说,定居美国后,他主要写散文诗。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用阿拉伯语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草原的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折断的翅膀》(1911)。《断翅》描写了东方女性的悲惨命运和挣扎,痛斥贪婪、欺诈和屈服,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小说中充满了主人公富有哲理的独白、对话和叙述,尤其是被压迫者和受伤者的激情倾诉。其他用阿拉伯语出版的作品有《音乐的短章》(1905)、诗集《眼泪与欢笑》(1913)和《暴风雨》(1920)。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纪伯伦的创作从小说转向散文和散文诗。后来陆机出版了散文诗集:《先锋》(1920)、《先知》(1923)、《沙沫》(1926)、《人子耶稣》(65438+)。《先知》是一部杰作,以智者临别赠言的形式充满了隐喻和哲理。纪伯伦还画了自己浪漫而深刻的插图。
纪伯伦认为,要唱“母亲心中的歌”,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手法,表达深厚的感情和崇高的理想。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很大。作品往往流露出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或者表现出某种神秘的力量。他是现代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的作家,领导了海外著名的阿拉伯文学团体“笔会”。先知最早传入中国(冰心译,1931)。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它逐渐为中国读者所知。他的歌曲:《海浪之歌》《雨之歌》进入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课。
他也是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的先驱之一。
角色的生活
在他短暂而辉煌的人生旅途中,纪伯伦经历了流离失所、丧亲之痛、爱情波折、债务和疾病。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舍里。家乡的奇山美景给了他艺术灵感。12岁时,因为无法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随母亲去了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回到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就在1902回到美国一年多后,疾病带走了他的母亲和其他三位亲人。他以写画卖画为生,和在金元底层给人裁剪缝制衣服的姐姐一起奋斗。1908年,他幸运地得到了朋友的资助到巴黎学习绘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自指导。1911年他回到美国后,长期生活在纽约,从事文学和绘画创作,引领了阿拉伯侨民的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亡即将来临时,他决心让自己的生命
火越烧越旺,于是他不顾病痛,整天坐在办公桌前,直到48岁英年早逝。
1904年5月,在戴先生的安排和许多朋友的帮助下,纪伯伦在戴先生的画廊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展。展览获得了成功,也为纪伯伦的文学创作打开了大门。纪伯伦见到了《阿拉伯侨民》的创始人,他答应《侨民》每周发表两篇哭笑不得的文章。1903——1908纪伯伦在《侨民》上发表了50多篇散文,总标题为《泪与笑》。
纪伯伦是一位热爱祖国和全人类的艺术家。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写了一首诗《朦胧中的祖国》,这首诗传遍了阿拉伯世界。他讴歌道:“你在我们的灵魂里——火,光;你在我的胸膛——我悸动的心。”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题。他曾说:“整个地球是我的祖国,全人类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无知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政和虚伪的圣人宣战。他不怕被称为“疯子”,呼吁埋葬一切不与时俱进的“活尸”;他反对呻吟和吹嘘;它主张用“血”书写人民的心声。
文学和绘画是纪博艺术生命的双翼。纪伯伦的早期作品主要是小说,而他的后期作品主要是散文诗。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进入世界文坛的巅峰之作。它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
1931年,纪伯伦在美国纽约州去世,他的遗体葬在黎巴嫩。
角色家族
纪伯伦的母亲名叫卡米拉,她的第三次婚姻嫁给了纪伯伦的父亲哈利勒,后者生下了纪伯伦和纪伯伦的两个妹妹。
纪伯伦的父亲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登山家。他是个好人,对工作很投入。但由于无法面对生活的压力,他以酗酒为逃避,以至于家人的生活日益窘迫。
在纪伯伦的印象中,父亲经常醉醺醺地回家,并借着醉酒对家人非常无礼。纪伯伦与父亲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
1891年,纪伯伦8岁时,纪伯伦的父亲因被陷害入狱,他们的房子和财产被没收。纪伯伦的母亲决定跟随他的叔叔去美国。尽管纪伯伦的父亲在1894被判无罪,但他的母亲却下定决心要去美国。
相反,纪伯伦对母亲的爱与日俱增,母亲温柔善良,为家庭生计而奋斗,没有一句怨言。母亲也成为了纪伯伦心中爱与美的化身,而这种母爱正是纪伯伦最需要的,也是每个孩子都需要的。因此,母亲成了纪伯伦心灵和感情的支柱。
写作风格
纪伯伦的绘画风格和他的诗歌风格一样,受到了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1757—1827)的影响,所以文学界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1908 —1910罗丹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曾肯定并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纪念馆收藏了纪伯伦的画作,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酷,又有咏叹调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民间发现意义,在精彩的比喻中启迪深邃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的风格也可以在他极具个性的语言中找到。他是一名双语作家,可以用阿拉伯语和英语写作,而且他流利地使用每种语言。他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盛赞纪伯伦“像一场从东方吹来、席卷西方的风暴”,他的具有强烈东方感的作品被视为“东方给西方最好的礼物”。
早在1923年,纪伯伦的五首散文诗就由茅盾先生首先介绍到中国。冰心女士翻译的《先知》为中国读者了解纪伯伦打开了文学之窗。近十年来,纪伯伦的一些作品在中国出版。这位骄傲的黎巴嫩文坛人物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心朋友。
性格评估
他是一个热爱祖国和全人类的艺术家。在《朦胧的祖国》这首诗里讴歌:“你在我们的灵魂里——火,光;你在我的胸膛——我悸动的心。”他曾说:“整个地球是我的祖国,全人类是我的乡亲。”
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文学和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
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正如他在作品中所写的:“只要我一闭上眼睛,迷人的、庄严的山谷和雄伟的群山就会展现在我的面前;我一捂耳朵,小溪的潺潺流水和树叶的沙沙声就会在耳边响起。我怀念这如画的风景,就像一个渴望母亲怀抱的哺乳婴儿。
在隐喻中启迪深刻的哲学。他优美流畅的语言征服了全球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纪伯伦的母亲名叫卡米拉,她的第三次婚姻嫁给了纪伯伦的父亲哈利勒,后者生下了纪伯伦和纪伯伦的两个妹妹。
纪伯伦的父亲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登山家。他是个好人,对工作很投入。但由于无法面对生活的压力,他以酗酒为逃避,以至于家人的生活日益窘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