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不懂木烧陶瓷,怎么欣赏?

柴窑和烧柴的概念这几年挺流行的,听起来好像是一回事。如果把烧柴叫做烧柴窑——烧柴窑,能不一样吗?不过,虽然听起来挺像的,但是市面上的木窑或者木烧的产品差别很大。一种接近粗陶,造型扭曲,釉色混乱。一种接近官窑,一丝不苟,毫无瑕疵。这两种都是一个窑烧的,似乎很难理解。

事实上,柴窑和柴火烧不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而且烧制所追求的目标也完全相反。

先看柴窑。要理清柴窑,需要把这两个字拆开。

先说柴火。说到柴火,人们并不陌生。即使现在在城市里很难看到,但影视剧,尤其是农村题材的并不少见。在大城市,由于习惯了餐馆的美味,柴火灶变得流行起来。所以说到柴火,很自然的就想到了生火的柴火。至于是什么木头,好像也没什么讲究。大部分都是就地取材,也有一些是讲究用来做什么的。比如北京烤鸭一定要有果木,但不一定是特定的水果。但柴窑里的柴不是指乱柴,而是指松木。

但松木作为一种特殊的窑烧材料,探索了很长时间,到清代以后才成为主流。早期,窑子用的柴火多为杂木。当然,它类似于一个柴火炉子。烧什么还有一个专门的词,叫柴柴。烧柴窑的窑都叫柴窑。古代有个传说,张骞骑叉浮在海上,也是这个词。这个故事很受欢迎。杜甫写过一首诗:“消息若近,无处问张骞。”这个故事在清代官窑陶瓷中经常被描绘。

后来随着窑炉烧成技术的进步,窑炉结构的改进,对燃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匠们逐渐发现松木是燃料的最佳选择,主要是因为它的热效率高。有一种说法是松木富含油脂,所以会让釉面更油。这实际上是对王文商业的一种猜测。其实松木在烧制前要烘干,木材中的很大一部分油脂会挥发掉。

使用松木的窑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是世界古代陶瓷史上最先进的蛋形窑。因此窑成熟于景德镇,故名景德镇窑,简称镇窑。而我们一般说的柴窑指的就是景德镇窑。清朝以后,我们说的官窑瓷器,大部分都是在这个窑烧制的。

换句话说,柴窑是指以松木为燃料的蛋形窑,也叫景德镇窑,简称甄窑。它追求的目标是产量最大化,质量提高,这叫精益求精。

但是烧柴的情况就很不一样了。他追求的目标可以说是和柴窑完全相反。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柴火。一个简单的理解就是,用柴火烧,是人类早期烧制陶瓷的最初、最原始的状态。你可以想象人类最初是怎么发明陶器的:人类学会了用火。烧火时,他们往往挖一个坑或把土堆在坑里,然后往里面堆柴火燃烧。有的地方,烧了之后变硬变成了陶器。古人发现后,有意识地把粘土做成一定的形状后烧制,陶器就产生了。

后来随着烧制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窑子——一个封闭的空间,窑子不断进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就有了前面提到的柴窑。可以说是工业革命前窑炉的终极形态。

从烧制方式来说,柴火燃烧已经被淘汰了几千年。原因当然是太原太落后了,温度控制不了。烧制时,柴灰等各种杂质落在器物表面,会影响质量。但是这些原始的问题在现代陶艺创作中被重新发现,相信这种原始的不确定性会给陶艺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这是自然的。由此,柴窑成为陶瓷艺术的一种创作手段。

当然,烧柴的方式也有很多种,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有时候,甚至一个区域都是用砖砌的,没有屋顶。就像烧垃圾一样,把准备好的坯料和柴火放进去,在直接燃烧的过程中,偶尔扔点纸或者盐,会增加意想不到的效果。先进的,也做成窑,还有一些控制。但本质上都是想达到某种“失控”的意外效果。

当这些意外符合了艺术家的审美标准和要求,就成了成功的柴窑作品。但更多时候,柴窑里的器皿都是“问题产品”。如果艺术家自身要求高,一窑下来连一件满意的作品都不会有。

在这一点上,柴窑和柴烧的区别就可以一目了然了。然而,需要补充两点。第一,这里的柴窑和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柴窑完全不同。历史上的“柴窑”就是柴,尤其是五代皇帝柴世宗时期的瓷器。今天大家熟知的“五大名窑”,其实原本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这个“柴窑”,但是到了明朝,几乎没人见过了。后来古玩行业悄悄把它撤下榜单,流行到今天。当然,这个柴窑和窑的材料自然是木柴。这就引出了第二点。广义的柴窑可以理解为所有以木柴为燃料的窑。当然,没有哪个古瓷不是柴窑烧的。所以讨论广义的柴窑是没有意义的。上面说的柴窑,自然是狭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