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的历史意义
三民主义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社会矛盾,概括了三大历史任务。
孙中山将西方人道主义添加到中国传统的“仁”中,以扬弃的方式发展了传统的“仁”的概念。
他打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号,激烈批判旧的封建道德,认为要改变封建道德的生活,首先要推翻孔子的权威,实现民主革命纲领,即由民族主义、民权、民生组成的“三民主义”,成为中国国民党所信奉的基本革命纲领。它是中国人民和革命的宝贵精神遗产。
三民主义批判地继承了农民起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借鉴了西方的民主思想材料,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意义较为完整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要求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更完整意义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扩展数据:
在广州起义流产和逃亡国外期间,孙中山认真学习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理论,实地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通过后来的革命实践,三民主义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完全表述为四句话:“驱逐鞑靼人,恢复中国,建立中华民国,均分地权”。
所谓“民主”,就是让人民享有平等、自由、幸福的权利;所谓“民族主义”,就是反抗洋人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为国家争取自由;所谓“民生”,就是实现经济平等,控制资本,平均土地所有制,发展民族资本,实行博爱,为人民谋求共同幸福。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的首战旗帜,民主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
中国生产党新闻网-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价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