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1到合肥10的地名是什么来历?
1三孝口:\x0d\传说合肥市西门附近曾经住着一户人家,家里有一位老母亲,年过古稀。他膝下有三子,是出了名的孝子。为了照顾好老母亲,三儿子轮流小心翼翼地守护在左右,一刻不离。今年我妈不幸得了痈脓血。为了减轻老母亲的痛苦,三儿子轮流用嘴吸脓。为了早日治好老母亲的病,三子每天都去拜访名医和偏方。然而,这种病在当时是无法治愈的,要治愈它并不容易。无奈之下,三子只好求助寺庙烧香拜佛。一天,三儿子在寺庙前遇到一个算命的。三儿子试图说出真相,希望得到建议。算命先生听完三儿子的故事后恳求道:“要想治好你母亲的病,就必须用活肉汤来补充。”这是算命的故意捏造,暗示母亲的病无药可救。然而,三儿子不明白这些话的意思,不假思索就相信了。为泥菩萨祈福时,从腿上剜下一块肉,回家后立即煮成汤喂给母亲。所有的方法都用尽了,但还是没能挽救母亲的生命。老母亲去世后,三儿子改行变卖家产,买了一口棺材料理母亲的后事。\ x0d \ x0d \另外,据说西门街下面埋着一块红色的原石,大树山的钥匙就压在下面。取出这把钥匙,就可以打开大蜀山的大门,获得大蜀山的金银财宝。但也有人说,如果这块原石动了,合肥就会失火,所以一直没人敢轻举妄动。没想到,这个传说被合肥一个贪财的流氓得知,他趁着夜深人静,悄悄打开红色原石,偷走了大蜀山的钥匙。大树山钥匙被偷,火起。当时西门街浓烟滚滚,火越烧越旺。看到火已经烧到了第三个儿子的房子。为了保护棺材,三儿子竟然伏在棺材上,发誓要和棺材同生共死。似乎是神灵被三子虔诚的行为感动了,火就跳过了他的家。\ x0d \ x0d \大火过后,城西门的房子都烧成了灰烬,唯独三儿子的房子完好无损。于是,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三孝祠”。三孝口的地址在这个市区的长江西段。关于这个传说,《合淝县志》中有记载:“朱宋兄弟合葬于室,棺木不可移。三人不敢躺在棺材上,发誓要同归于尽。三个人都死了,但棺材完好无损。刚开始的时候,母亲的病很严重,越吸越厉害。”这一段记载,虽然具体细节与民间传说不太一致,但基本内容差不多。\x0d\x0d\ 2四牌楼:\ x0d \合肥在50年代曾经设立过一个市中心,位于苏州路和长江中路的交汇处,也就是当年的‘四牌楼’。1954年底任合肥市城建局局长的周介绍,1955年底至1956年初,合肥将“四牌楼”定为该市的市中心。合肥“四牌楼”的正确位置应该是苏州路与长江中路的交叉口。现在很多市民认为“四牌楼”在梅岭大道和长江中路的交汇处,对合肥的历史并不熟悉。其实这个地方历史上的名字叫“范巷口”。\x0d\\x0d\因为四牌楼往西200-300米的饭巷口,从1958开始陆续建起了新华书店、百货大楼、供电大楼、省轻工业大楼。长江路与徽州路在此交汇,四楼四角相交。因为长江路和苏州路口只有青云楼,四牌楼已经不存在了。\ x0d \ x0d \古时候,人们在这里建了一座楼,取名魁星楼。古代崇拜魁星,即文曲星。他们焚香向魁星磕头,表达了孩子们通过科举取得功名的美好愿望,希望合肥延续文化脉络,繁荣文风,繁荣文学运动。重建于1928的四牌楼曾被命名为“马与王二公庙”,以纪念马和将军在军阀和白俄罗斯骑兵的包围下保卫合肥。抗战初期,无视礼仪廉耻的侵华日军炸毁了刻有“礼仪廉耻”匾额的四座牌楼。四牌楼作为当时合肥最高的建筑,在20世纪只存在了十年,如今却成为老城区最繁华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x0d\\x0d\ 3回龙桥:\x0d\合肥老城区西南角有一座德胜门。根据传说,你必须通过它才能赢得战争。合肥自古战乱不断。现在德胜门金寨路九洲大厦到盛安广场之间通往出版社的路叫回龙桥路。关于回龙桥地名的由来,至少有两个版本:\ x0d \ x0d \一个是“孙惠泉龙”。三国时曹操和孙权争夺合肥。曹操率领所谓的八三万大军南下江南,实力并不强。然而,曹骏大多来自北方,不熟悉水,所以一些来到合肥的曹骏招募平民船只,日夜练习。合肥地名中的郑迪普、臧周浦、湖兵堂等都与曹骏训练水师有关。孙权部虽然整体实力不如曹操,但有刘备、诸葛亮的支持,加上吴国本来地处南方,所以兵惯水战。所以魏和吴在合肥一战,可谓稻草打狼——双方都怕,双方都在找机会以智取胜。有一天,孙权亲自率领百艘战船行至合肥城内河某地,忽然看见曹操在一艘旗舰上挺立着挡住去路。北面芦苇深,水草密,里面藏着多少战舰不得而知。孙权先是一惊,然后假装微笑,递给曹:“别来无恙。你的军队又贵又快!”曹操假装回头,只见藏在杏花村的船池中打着猎旗,他拱手回礼,却不卑不亢:“恐怕等我掌权,你的军队就很难前进了。无礼!”孙权见此情景,只得下令折返。孙权是吴国的国王,也可谓是“真正的龙帝”。这里后面正好有一座桥,后来叫“回龙桥”。\x0d\\x0d\ 2《康熙回龙》。据说康熙皇帝有一个妃子,祖籍合肥,是宫鼎子的养女。宫鼎子被清廷任命为兵部尚书,将女儿和康熙献为贵妃。有一次,贵妃想回合肥探亲。康熙心血来潮,颁布法令亲自陪她。这是地方官员的繁忙时期。合肥也是建行宫,也是贵妃的梳妆楼。从稻香楼到德胜门还要建一座跨雨花堂的立交桥。盖楼架桥是要钱的,剥削的是人民的肥肉和奶油,而康熙朝正是清朝政局确立,人民急需休养生息的时候。一个合肥出身的北京大臣觉得不该废了地方,又不知如何停驶,就机智地打了一本书:去我老家的路上,路途遥远,水路必过梅陇坝,旱路必断龙岗,怕犯忌。如果贸然下手,龙身稍滑,我就死一千次!康熙皇帝听后,取消了驱合肥的计划。合肥人民屡遭地方官加码,纳税、缴税、献物,苦不堪言。他们闻讯赶来告诉对方,放了三天鞭炮庆祝。他们用准备好的砖石在城内九曲河上建了一座桥,取名“回龙桥”。回龙桥时有修建,解放前德胜门一带街道商铺众多,河道逐渐淤塞。50年代中期,人民政府将金寨路从三孝口延伸至德胜门,该桥已不存在。但回龙桥这个名字却保留了下来,给合肥留下了与名人相关的历史轶事供讨论。\x0d\\x0d\ 4曹兵巷:\x0d\说到曹兵巷,眼前晃的是金戈铁马,耳边响的是马嘶人。它叫巷子,但一定很宏伟。但是走进曹兵巷,就觉得叫它巷子真的很合适,而且是一条普通的巷子,让人觉得有点失望,别说打架的嚣张了,连孔武的影子都感觉不到。还有,一千多年的风雨变迁,足以洗去任何历史的痕迹。如今的草兵巷,和合肥老城区的很多小巷一样,狭窄的小巷两边都是各种各样的小店,明显比其他地方的老房子更乱。\x0d\但是,这里毕竟地处闹市,来往的行人很多,都很匆忙。他们都在为自己的生计忙碌着,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脚下的土地原来是古代士兵练兵的地方,更别说想象窗帘拉上,士兵们舞枪弄炮,大声尖叫的场景了。\x0d\关于曹兵巷的来历,我听到了两个版本。相传曹操驻守合肥城,军士去了焦奴台等武馆。这条小巷是唯一的路。每次武术课结束,官兵们都会在这里舞枪弄棒。久而久之,这条无名小巷就被称为士兵巷。\x0d\有人说当年在草兵巷操练的不是曹操的军队,而是南宋淮西统帅郭振的部下。大路五年(公元1169年),郭镇屯驻合肥,为防止金兵入侵合肥,修筑战城。当时,在今天的曹兵巷一带,到处都有进行军事演习的队伍,老百姓习惯把队伍经过的巷子称为曹兵巷。据《泸州州府志》记载,当年该地极为繁荣:“自河入城以来,民利甚丰。粮出入,竹木栖,船抵县桥或至县府后。百货商场数以千计,两岸商铺商户众多。因其风气顺畅,人心愉悦,统治者超尊,士绅显赫,甲乙榜众多,土风厚重,民风醇厚。”\x0d\明末清初,合肥出了一个叫龚定子的公夫。他的名字叫萧声,被后人称为“龚鹤飞”。龚家是合肥的名门望族,龚定子在朝廷做官,合肥的家族自然升天了。当时,从逍遥津公园到草兵巷是龚家的财产,草兵巷一度改名为巷。据老一辈人介绍,龚家的房子都是青砖青瓦,高大气派,而周围穷人的房子都是土坯房,非常简陋。\x0d\曹兵巷无兵可操\x0d\当然民间最流行的传说是曹操的兵马在此练兵。省民俗学会秘书长王先友说,关于合肥曹兵巷的传说很多。小时候听大人说,曹操在合淝驻军时,兵力不多,远不如吴栋。为了迷惑敌人,曹操命令士兵在曹兵巷的两端挖地道,士兵从这里到那里来回穿梭,给敌人一种兵马很多的假象。\x0d\但是专家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因为三国时期的合肥城和今天的合肥城是不一样的,老合肥城其实在三国时期的合肥城之外。史书记载,当时的魏军屯军在兴化公园和明教寺(教女台)一带。\x0d\牛云民俗学专家指出,说曹魏的军队在这里进行军事演习,是一种生动的表现。三国时期的曹兵乡,四周是一片池塘,而且地处郊区,人少。然而,南宋的淮帅郭真曾在此练兵。当时,为了加强合肥城的防御力量,抵御南方的金兵,郭振将合肥城向北扩展,从逍遥津到今天的府南路的线路全部扩展入城。后来逐渐有了集市和小巷。据200多年前的《合肥县志》记载,这条巷最初叫醋瓶巷,因为巷内有一个陈醋酿造作坊,酿造出来的老陈醋香气四溢,远远就能闻到。\x0d\在清代,阜阳路上的合肥体育场曾经是一个武术表演馆,经常有军事演习,人们必须经过醋瓶巷。清军可敬的官兵,每天和醋打交道,总觉得酸酸的。有人向政府提议更改醋瓶巷的名称。清末,醋瓶巷改名为曹兵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