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雄,恐龙的故乡
被誉为“中国黄烟之乡”、“中国岭南银杏之乡”的南雄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大余岭南麓,毗邻江西、湖南。自古以来就是岭南通往中原的要道,素有“五岳之首、江河之冲、广州之要”、“枕跨广东、南北咽喉”之称。南雄市南北两山连绵,中间的丘陵沿镇江延伸,形成狭长的盆地,地质学上称为“南雄盆地”。南雄盆地沉积了一套晚白垩世晚期至古近纪的红层。南雄出露地层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纪、白垩纪、古近系、第四纪。南雄白垩系和古近系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理想的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白垩纪和古近纪的划分与对比一直是我国地层学研究的重点。在南雄盆地晚白垩世红层中,尤其是恐龙蛋中,发现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如恐龙、恐龙蛋、龟鳖等。除了恐龙、恐龙蛋和恐龙脚印,南雄盆地还发现了海龟的骨骼化石。
南雄恐龙化石、恐龙蛋、恐龙足迹化石“三位一体”,专家称国内外罕见。作为古生物化石丰富的地区,1961年在盆地内首次发现了骨骼化石。经杨和周明珍(1962)的研究,认为它们属于骨足类。此后不久,中国科学院古人类脊椎动物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多家单位对该盆地的地层和古生物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62-1976时期,在晚白垩世红层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恐龙蛋、海龟等脊椎动物化石。然而,在古近纪红层中发现了大量的脊椎动物化石,如哺乳动物、鳄鱼、海龟等。1976 165438+10月24日至65438+2月6日在华南南雄召开的白垩纪-早第三纪“红层”会议上总结了这一阶段的成果。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90多个单位、18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第二阶段从1983开始。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盆地内发现的晚白垩世恐龙蛋。通过对地层古生物、地球化学、古地磁、年代地层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认为南雄盆地是中国乃至世界研究晚白垩世恐龙灭绝事件的重要地区之一,也是晚白垩世与第三纪的分界线。
自1962年南雄首次发现恐龙蛋以来,截至目前,南雄发现的恐龙蛋(如图)中共有16枚蛋,分属6个蛋科9个蛋属,还有部分恐龙蛋未被研究。白垩纪晚期恐龙动物群中发现和描述的恐龙有兽脚亚目、蜥脚亚目、鸟脚亚目等。,共4属4种,龟分属于1属1种。此外,还有一些属于食肉恐龙、骨赘、夜来龙和蜥蜴的骨骼化石。南雄不仅是世界上恐龙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而且保存质量也首屈一指。南雄盆地已采集恐龙蛋14个分类群,约占世界已知分类群的三分之一。为了保护和研究南雄市的恐龙化石,南雄市人民政府多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保护区,成立了专门机构,进行更细致的保护和研究。
南雄恐龙化石遗迹是地质史上珍贵的自然遗产。保护区内的恐龙化石遗存具有稀有性、典型性、自然性和系统性,属于特殊环境条件下保存的大型古生物化石遗存,在国内较为罕见,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和特殊科研价值。可为国内外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研究全球晚白垩世生物灭绝事件、地质灾变、全球地层划分与对比、生物演化、生态环境演替、气候变化、恐龙家族兴衰与灭绝等提供多种证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