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蕴含的传统文化
象棋起源于中国。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指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细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天文学、图像学、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学说的盛行才促进了象棋雏形的出现,发明了具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然后发展成为具有军事意义的游戏。”随后苏联学者纷纷发表文章,驳斥印度起源论。1972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季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得出结论:象棋最早出现于公元569年的中国,之后逐渐传播开来。古代的现代棋风直到宋代才制定出来。宋代理学家程颢写过一首关于棋的诗:“大部分棋都是戏,像翻一出戏学用兵。《车马》里还有周的名堂,都有中文正式名称。汉军四面重,河外锐步轻,却以其皱纹自嘲,雄如刘向。”他的诗里没有提到枪,是最后一个加入的。当然,只是在中国发明了火药和火器之后,才体现在象棋上。
北宋末年,国际象棋被塑造成现代格局:32枚棋子,黑色1将军,红色1将军,战车2辆,战马2匹,大炮2门,大象2头,士兵5人。南宋时期,象棋变得家喻户晓,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象棋活动。作家如李清照、刘克庄,政治家如洪尊、文天祥都喜欢下棋。在朝廷制定的“待召棋”中,棋手占了一半以上。民间有被称为“棋手”的职业者,也有专制象棋、棋盘的工匠。到了南宋时期,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的《棋谱》、陈的《广记》。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有许多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重要的有《入梦记》、《金鹏十八变》、《橘色秘笈》、《舒雅》、《梅花音乐》、《竹香斋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绮、袁枚等文人都喜欢下棋。一大批著名棋手的出现,说明象棋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象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65438年到0956年,象棋成为一项全国性的运动。从那以后,几乎每年都会举办全国性的比赛。1962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下属机构中国齐翔协会成立,各地也成立了相应的下属协会。40年来,由于群众性棋艺活动和比赛的推广,棋艺水平迅速提高,涌现出优秀棋手,其中最著名的有杨官磷、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