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的发展史

中国民间木刻的历史基本上与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利用是齐头并进的,即使晚一点,也不会相差太远。在古代,纸、墨、笔的发明给人们写字、画图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成为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尤其是纸的制造和普及,经过五个世纪左右,随着文化交流的需要,我感觉到了一本书一本书的临摹和一张张画的缓慢,进一步解决了木刻版画的工艺,可以大量临摹。中国的雕版印刷一般认为是在唐朝或唐朝以前发明的,在唐朝中期已经非常成熟。现存最古老的印刷书籍。纸是金刚经,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全卷五米多长,卷首刻有精美画作,为释迦牟尼佛像。卷末有一张纸条,上面刻着王秩对两位父母的敬意。这是宗教信仰以民间艺术形式出现的例子,也是雕版和描绘同步的明显证据。农业生产重视节气,阴阳五行学说与古代人的活动直接相关,需要大量历书,所以印刷历书成为印刷术发明后的一大功能。唐代干福四年(公元877年)历书的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晚唐中二年(公元822年)的历书页,是成都私人印制的。虽然历书中没有刻图,但与1999年春牛图、消寒图的出现有直接关系。

为什么木刻要贴上民间的标签?它的针对性也很明显,就是把它作为民族的基本文化来全面考察。从历史上看,民间木刻是相对宫廷、文人、宗教木刻而言的;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民间木刻主要区分专业(专业化,木刻的创作)。当然,民间这个词的内涵从来都不是很确切,其真正的外延也是零散的、不确定的。民间的和非民间的木刻混在一起,有些几乎分不清。要看他们的艺术倾向和即将面对的方面。如果我们从中国木刻版画史的角度来观察它们,就不难发现研究中的偏颇;说到古代木刻,是绣像,是小说戏曲的全貌,是文人墨客使用的文具;说到民间木刻,那就是年画。半个世纪以来,研究民间木刻的人大多把年画称为一切。当然,这都是中国木刻成就的一部分,不容忽视;然而另一方面,大量的民间木刻乃至更丰富的风格却被排除在研究之外。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了中国民间雕版印刷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本文旨在梳理中国传统木刻的脉络,为官方宫廷版画的发展、文人趣味和宗教宣传寻找依据。这样才能看到木刻在中国的整体发展。本文仅对民间木刻的历史、类型、流传和艺术特征做简要说明。概念和分类的不灵活也会产生连锁效应。最明显的就是用民间年画这个词来概括所有的民间木刻。还有就是人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和重视程度。年画这个词出现的比较晚。“年画”一词在李广庭的《香燕杰忆》中正式使用,并引用了《孝图》、《忙碌的制造者》等作品,指出让孩子读它、解释它,并不是养生的目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将港口画与门神、春联结合在一起。并置的概念很明确,但在此之前只是笼统地称之为年画贴、喜图、图画、纸画,名称并不统一。直到近代,鲁迅先生提倡新木刻,劝青年木雕师向人民学习,还是用了贴花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