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发展史上的古代地理学

(从古代到18年底)

古地理是农牧社会的产物。其特点主要是地理知识的描述性记录;学科内外分化不明显;由于环境差异和交通不便,古代地理的风格和内容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这一时期的地理学思想和著作主要出现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印度、古希腊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等古代文明中心。它们各具特色,其中中国、古希腊、罗马最为重要。

古希腊罗马古希腊罗马地理学继承了古埃及地理学用数学探索地理现象的传统,成为西方地理学发展的源头。早期重要的创始人希罗多德在历史上最早探讨了人与土地的关系,讨论了地域的界限。希波克拉底创立了人的四种气质理论,论述了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后来德谟克利特对宇宙的无限性、大气现象的成因、生物对气候的依赖、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进行了观察和推测。柏拉图从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圆是最完美的对称形状,并推导出圆形的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这是最早的球面理论概念。伯特兰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唯物主义地认为地球和天体都是由原始物质构成的,并从实验材料和实地观察中做出归纳判断,科学地证实了地球的球体理论。

亚里士多德之后古希腊文明的衰落和罗马帝国时代是西方古典地理学建立的时期。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厄拉多塞和罗马时代的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埃利希被西方地理学家誉为“地理学之父”。他不仅第1次合成了geographica A(意为地理或对地球的描述)一词,还从两极的阴影换算出弧度,测得地球周长为252000希腊英里(约39690公里),接近现代的测量值。埃利希不仅是古代数学地理学的创始人,还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适居带理论,将世界划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后来的非洲)三个地区,一个热带、两个温带、两个寒带五个区域,并首次根据经纬网绘制了世界地图。

斯特拉波整理了荷马史诗以来的古代地理知识,继承了亚里斯多德和厄拉多塞的可居住带理论,利用当时商业航海的记载,结合自己的生活旅行经历,写成了17卷的《地理学》。它详细记录了当时罗马帝国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地理情况,是西方区域地理学的先驱。

托勒密的代表作《地理指南》(8卷)包括地图投影、各地的经纬度表和一张标有经纬度的世界地图。这本书在现代地图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地心说统治了人类1500年。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各种关于人地关系的思想流派。

在世界观上,围绕所谓的“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指统治万物的神,另一种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两人都分别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倾向,但都有听天由命的色彩。孔子提出“畏天命”,满足了纣王自称天子的政治要求;老子提出“人随地,地随天,天随道,道随自然”,重视自然规律,具有地理唯物主义观点。

在方法论上,阴阳五行八卦理论作为一种简单的辩证推理工具,在解释地理现象方面发挥了很多作用。易经认为自然界是由阴阳两种相反的力量改变的。在地理书上,山的阴坡和阳坡,河的南北岸也是用阴阳来区分的,一直传承至今。在中国,八种天象和地理位置是用八卦来表示的。

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苏文》将木、火、土、金、水比作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和春夏、长夏(夏)、秋冬五个季节,认为东部地区主木为蓝色,象征植物茂盛;南部地区主火为红色,象征红土;中部地区主要土壤为黄色,象征黄土高原和冲积沃土;西域主金为白色,象征戈壁滩;北方地区主水为黑色,象征日照短,土壤为棕黑色。

中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是战国时期的《商公》和《关元》。《尚书·龚宇》将中国古代的疆域按地理特征划分为九州,记录了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活动和产品运输,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关元探索中国的土地分类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带谱。它是世界上最早对土地进行系统分类的著作。(4 ~ 14世纪)中国和阿拉伯在地理知识和思想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欧洲,地理知识和地理思想已经停滞和倒退。

欧洲中世纪是经济和文化衰落的黑暗时代。政教合一、闭关锁国的小君主国极大地缩小了人们的地理视野,统治者试图让地理成为基督教的奴隶,产生了地理思想的反作用。不仅没有继承古希腊罗马在地理学上的优秀传统,反而用宗教迷信和占星术来解释一切地理现象。比如6世纪的商人科斯马斯写了《基督教世界的地形》,用地平线理论代替了球面理论。书中以摩西的圣柜为大地的形状,把大地看成是一个扁平的长方形,南北各长一倍,四周是海洋,外面有陆地,就是天堂。12世纪后,由于十字军东征,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开阔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教会创办大学,从阿拉伯语翻译古希腊罗马的经典著作;加上指南针从中国传入,商业导航发展起来。这些都使欧洲的地理工作和地图绘制发生了一些变化。自阿拉伯世界7世纪以来,伊斯兰教统一了分散的阿拉伯部落,统治了中亚、西亚、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巴格达成为伊斯兰世界的学术中心。他们翻译希腊圣贤的作品;多年的运动、麦加朝圣和商业航海活动使伊斯兰世界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枢纽,涌现出许多伟大的穆斯林旅行家,如马苏迪。十进制和指南针是在这个时期从中国通过印度和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不应忽视古代阿拉伯地理学的成就。比如921年,巴尔奇收集了阿拉伯旅行者的气候观测资料,编制了第一部世界气候图集;后来,马克迪西提出了将世界划分为14个气候带的计划。165438+20世纪初,阿维森纳对中亚山区进行了观测,提出了褶皱掀山运动和侵蚀切割地形均匀变化的过程。

这一时期中国在地方志、演变地理、外国地理、自然地理、地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比如法显的《法显传》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至今仍是研究中亚和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李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是研究中国水资源和水环境演变的重要著作。沈括的《孟茜碧潭》提出了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并用它来解释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比西方类似的见解早了四个世纪。(15 ~ 18世纪)这一时期的大事是中国的郑和“七下西洋”和西部地理大发现。虽然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早了半个多世纪,船队规模和航海技术也远胜于哥伦布,但其社会意义和对地理学的影响远不及地理大发现。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游历和探索,自古就有。然而,旅行和探险与地理发现不是一回事。正是从地理大发现这一伟大的社会事件出发,哥伦布才是新大陆的发现者。哥伦布之后,人类历史开始了一个新时代,即西方中世纪封建主义向现代资本主义过渡阶段。地理大发现给地理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明:①地理大发现期间,指南针被成功用于长途航海,经度被精确测量。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的积累导致了地图学的革新。16世纪初,P. Yapian绘制了一幅地球心脏的地图,他的弟子G. Mercator在1569年绘制了一幅适合航海的世界等轴圆柱投影图,成为在一个平面上绘制整个地球表面的第一人,随后编制了《墨卡托地图集》。在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编制的世界地图改变了中国学者所采用的“一个圆形的地方”和“中国居于整个世界”的旧观念。②通过15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地理学探索和发现,出现了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地理学著作。德国人S. M .的《宇宙论》出版于1544年,被认为是地理大发现的早期杰作。德国人B. Varenius的《普通地理学》第一次将地理学领域分为专著和通论两部分。前者描述地域特征,后者揭示全球规律。明末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后,也进行了同期的实地考察和理论探索。比如徐霞客的游记,就有很多方面的论述。清初,刘宪庭提出地理学要阐明“天地之理”,即探索地理现象形成的原因。但并没有成为中国古地理学的主流,中国古地理学著述多为描述性记载,缺乏对地球表面整体规律的研究。这是近代中国地理落后的原因之一。③15的1920年代到17的1920年代,西欧出现了“文艺复兴”,艺术和科学蓬勃发展,从而使学者们能够总结出自然和人类活动的一些规律。当时的地理考察和发现为哲学家和科学家提供了丰富的关于自然、人类及其关系的具体材料。另一方面,新地理唯物主义对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17世纪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提出的气候决定论,18世纪德国哲学家I·康德提出的二元论,都成为现代地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中国没有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的视野比西方窄得多。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一方面保证了国家统一和经济稳定,另一方面也阻碍了社会、文化和科学的变革。不变性思想和传统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唯心主义哲学,严重阻碍了对表面事物内在规律的研究和对人地正确关系的探讨。

简而言之,从15到18世纪,地理学处于一个从古代向近代转型的时期。西方地理学用了三个多世纪的时间,完成了技术创新的准备、资料积累和地理唯物主义哲学基础的建立,为欧美现代地理学的建立创造了前提。明末清初,中国也开始探索整体地表规律。但由于技术手段缺乏创新,科学资料积累不足,特别是统治者仍然主张天命论,新地理学无法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