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是一个非常庄严的地方。什么是祠堂?起源是什么?

祠堂是人们祭拜祖先或先贤的地方。祠堂有很多用途。除了“祭祖”的目的之外,各家的孙子们在操办婚丧嫁娶、寿喜之时,一般都会把这些宽阔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此外,族人有时将祠堂作为聚会场所,讨论族内重要事务。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汉代,当时祠堂建在墓葬中,称为墓葬;南宋朱的《家礼》确立了宗祠制度,从此以后,他把家庙称为宗祠。当时修建祠堂是有等级限制的,不允许百姓设立祠堂。明朝嘉靖时“很多人都入了祠堂”,但后来当了皇帝或侯爵后就叫“家庙”,其余的叫祠堂。

扩展数据

祠堂的特点

除了祭祀祖先,祠堂还有很多用途。祠堂也是族长行使宗族权利的地方。凡违反族规者,在此受教育处理,直至逐出宗祠,所以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庭的社交场所;有些祠堂有附属的学校,少数民族的孩子在那里上学。

正因为如此,祠堂建筑一般比民居建筑更大,质量更好。越是有权有势的富裕家庭,他们的祠堂越是精致。高大的厅堂,精美的雕刻,精良的材料,成为这个家族辉煌的象征。

大部分祠堂都有堂号,由族人或外族姓氏的书法家书写,做成金字匾额高挂在正殿,旁边还有姓氏由来、族人荣耀、女性贞操等其他匾额。,精致的还配有对联。如果是皇帝封的,可以做一个“直匾”。祠堂内牌匾的规格和数量是百姓炫耀的资本。

有的祠堂门前有旗杆石,表示百姓得了功名。一般来说,祠堂有姓,有祠。在旧社会,宗族规矩是很严格的,别说外姓,就是平时宗族里的妇女或者未成年的孩子都是不允许擅自进入的,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