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两次著名战役是什么?

最著名的两次战役是飞夺泸定桥和四渡赤水。

1,飞过泸定桥

飞越泸定桥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次战斗,发生在1935年5月29日。红军成功地渡过了四川的大渡河。当时,在大雨的情况下,红四团在崎岖的山路上向前奔跑。经过一天一夜,它连跑了240里,然后在29日凌晨到达泸定桥西。

二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攻占了大桥,与东面的部队一起包围了泸定桥。率军武力夺取泸定桥的二连连长廖大柱有22个勇士,但勇士的数量不能完全确认,因为我们不知道是21,22还是23,所以一般是22个勇士。

当时战士们都觉得泸定桥好久没吃饭了。在漆黑的夜里,冒着大雨,他们打败了几个狙击敌人。当他们即将到达泸定桥西岸时,对面突然亮起了火把,无数人已经在林中散开。一定是敌人的援军,所以他们也点燃火把,假扮国军,把敌人糊弄走。

终于在29日凌晨抵达泸定桥。就这样,敌人和我军开始了战斗。当突击队即将到达对面时,敌人立即放火,但为了取胜,战士们奋勇作战,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终于赶走了敌人。

链条没有断,其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他们需要国军的一个自卫团渡河,但是为了阻止我军渡河,他们不得不把板子拆了。

2.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之战,我军得以从双方实际情况出发调整行动方向。遵义会议前,敌我力量悬殊。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毛泽东等人决定放弃与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边界会师的计划,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从而避免了中央红军被消灭的危险。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等人坚决放弃了建立川黔根据地的计划,决定带领中央红军冲出敌人包围圈,渡过长江,在川西或川北创建根据地。

扩展数据:

四渡赤水的历史背景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于1934+00年6月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大规模战略转移。长征开始时,由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实行逃避主义,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由8万多人减少到只有3万多人。

当时红军的实际指挥者德国顾问李德不顾敌人调动40多万人的包围圈,仍然把希望寄托在与红二、六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推进,使红军面临崩溃的危险。在这紧要关头,毛泽东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以争取主动。

这个想法得到了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1935 65438+10月7日,红军攻占了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了具有转折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后来毛泽东负责指挥军事,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占领遵义城。蒋介石等人大为震惊。他们紧急抽调自己的部队,川黔滇三省的部队和一个广西军,共约150团,从四面八方包围了遵义地区。为了摆脱这种危险,党中央决定北渡长江,出川南,才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创建川西或川西北革命根据地。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是一名美国记者,他来到动荡的中国,在一家报社工作。埃德加·斯诺常年与红军生活在一起,经常与中共领导人面对面交流。他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根据他的个人经历写了这本书。他的真实经历和感受是他写作的基石。

这本书是一部值得报道的文学作品,文笔优美,纪实性强。埃德加·斯诺真实地记录了1936年6月至10年6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向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导人和将领。

书中描述的所有事件,以及使用的语言,都是当时亲身经历过的人讲述的,是我们了解中国党的历史的重要资料。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这本书的作者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和最生动的写照介绍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和周恩来。

让读者从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领袖的亲近和* * *信仰与中国* * *宗旨的可追随性。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也是因为这个* * *,能够赢得民心,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百度百科-红星照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