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赵霖:有德有艺的低调乡绅

明末清初,铜山有个举人刘善茂,隐居九仙山,不求仕。庄启诚在《黄道周年谱》中提到他,说“全盛时期,没有人乐意做官,天天不自娱自乐住在山里,人人说”这个国家也是燕的儿子。“刘山茂的事迹难考,但他被誉为国家的颜回。

清末民初,铜山还有一个举人,马,不求仕进,却吟诗作画,教书育人。他独善其身,同时帮助农村。他享受贫穷和快乐。和颜回一样,他“吃喝。在一条陋巷里,人不堪,回去也不换乐趣。”马赵霖是那个时代著名的乡绅。他超脱于政府,成为铜山民意的代言人,在政府和民众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1、

马(1837-1918),字瑞舒,号朱平、董,东山近代历史人物。今年是他逝世一百周年,已经不远了。然而,要描述他的人生故事是相当困难的,他的许多经历都无法准确描述。我想知道为什么没有人编纂马的年谱,以至于我们在谈论他的经历时,只能在许多地方含糊其辞。

1837年,马出生在东山县铜陵镇的一个中医世家。他父亲早逝,家道中落。母亲希望他步父亲后尘,成为一名好医生,但马天赋异禀,对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东山县志》(民国版)说:“弱冠补博士弟子,旋食之。”由此可见,马二十岁左右就已经是一个秀才了。10年后,1873,他被选为练习生。

1875年,升任科举马。这一年,他白白39岁,在科举考试中大器晚成。根据相关文章的描述,后来参加考试并不顺利。马的文章第一次被选入《龚氏卷》。由于主考官的失误,他的卷子被撤了,马失去了进宫考试的机会。第二次考,因为耳后痈,身体不适,无法参加北京的考试。第三次,正巧碰上母亲去世,因为孝期间不准参加科举,失去了机会。

从此,马不再求仕,而是自娱自乐地建起了“逸逸轩”。他致力于绘画、书法和诗歌,致力于讲学,成为著名的画家、学者和诗人。我被提升到杨炼教书已经九年了。期间除了备考,大概还在纳恩学院教过书。

1884年(沈嘉年),赴潮汕(今汕头澄海)杨炼任教。《吹剑轩》诗序曰:“岁时,沈嘉位于岭东莲阳,...凡三事易冷易热。”他住在李靖的农家,教了三年书。李静农是诗歌领域的前辈。受他的影响,他也开始了诗歌创作。他说:“而林的韵歌之志,始于此。”

他的学生马祖庚、马一正写了一首诗《后记》,说:“朱平先生在我家十多年了。”马和马一正是漳州海城人。从“收商”来看,他们是马的学生,其他身世不详。马很可能是从潮州回来,在漳州海城教书的。他直到60岁左右才回到铜山,重新被任命为那峨书院的负责人。1908年,马72岁,创办东升小学。

晚年,马游历东南各省,向任伯年、吴昌硕等学艺,还与任伯年同台作画,并作诗《任伯年画轴》:赞其画“春之精出腕下,墨满风雨。”

马赵霖是多才多艺的。他擅长二胡和猜灯谜。也是东山第一个昆曲团“枕天”的团长。应该说,马中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教书,而投身教育是他的主业。至今,东山人在谈论马时,都亲切地称他为马老师。

2、

马一生创作了许多书画作品。根据马后人提供的作品清单,仅有76件。实际数字肯定不止这些,应该还有大量作品隐藏在没有统计的人群中。

马的书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他的绘画特点是“疏”,整体风格是落寞飘逸。他的画色彩淡雅,构图细腻,简洁明了,意境高远,能表现出元代画家倪瓒的古朴疏朗的痕迹。他的书法作品以“古”为特色,元《论园余》云:“书法实疏,如画如画。”他还谈到了自己画画的特点,就是“快”,心里有计划,一挥手就能做到。“可以根据案情画画,瞬间就能数完论文。”

马国画获奖很多,最著名的是春夏秋冬四屏,获得过巴拿马世博会荣誉奖。他是闽南第一个用画敲开巴拿马世博会大门的人。这幅作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是马的代表作。

马是诏安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艺术同行认为他成功地将任伯年为首的海派清新明快的画风融入诏安画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诏安画派吸收了新的艺术营养。他的书画艺术为后人所沿袭,如他的儿子马正祥、孙子马汉中、曾孙马驰,都是著名的书画家。他的弟子沙、林嘉、曾云,以及后来的弟子林绍增、松露、郑涛、欧眉山、彭流堂等,在闽南都颇有名气。

《东山县志》(民国版)评论说:“近代我福建画师,推冶山林,马竹平先生于我市。朱平先生做的花,潇洒自如。我在山川工作到很晚,笔法闲适优美。在南京和巴拿马的两个展览比赛都获得了优秀证书,人们住在那里。这个市场卖的大部分都是山寨本。”

3、

《吹剑抄》是马现存的唯一一部诗集。马于光绪二十七年作序,注明《诗集》编于1902。马曰:“取庄子一点通之意,曰《吹剑轩诗集》。”典故取自庄子《第一声断剑》,指自己的诗只能发出微弱的声音,就像把空气吹进剑首的小洞一样,这是对个人言论的渺小的一个非常谦虚的比喻。

马的诗歌反对这种体裁,强调真情实感,直抒胸臆。他说:“诗人讲的是体裁,而实际上所谓的派别并未达到,我的真我已先失。舒曦弥补了他的死亡,但他没有看到优雅的大厅。东坡策划陶器,却没有看到它进入圆明的房间。少陵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神。有了两公的遗产,自给自足,带动前人,就必须补充,这就陷入了第二层意思。林生长在海的一角,很少暴露。我看不到名山大川的奇观,也听不到圣贤伟人的教诲。因为委托,我爱上了风景。是否适合该流派?我不知道,但是我一高兴就忘了耳朵。”

1915年,福建巡抚使许世英驻厦门,巡视东山。他在东升学堂读了《吹剑宣石抄》,大受赞赏。他把手稿拿走,准备了一篇序言,发表了。后来由于许世英仕途的变化,他的承诺没有兑现。

1937年,马的孙子马伯三整理了他的部分诗作,交给厦门明明印刷公司出版。2008年,马的曾孙马成出资保留了原著的味道,并以线装书的形式重新出版。

据我统计,* * *诗359首。马生前是否因经济原因未发表诗作,不得而知。他没有传世的文章,真的很难得。在82年的生命历程中,应该有大量的文章和诗歌留存于世,很可能有大量已经失传。

他的诗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最欣赏的是马对新事物的关注和评价,比如《铁路之旅》,他的好奇心跃然纸上。他并没有因为维新派被朝廷视为汉奸盗贼而回避他们,而是用自己的良心来评价他们。他在《冰室文集》中的四个题字是写给梁启超的,梁启超认为梁启超的言论是“路常新,论不刊”。他给康有为写了《南海先生题词二首》,寄去深深的慰问。"龚景的新法律不是私人的,德祖多是诅咒."把他比作王安石和杨修。马还给李鸿章写了《吊死全权公使苏一博、李福祥》,同情他“独吞危音,六尺不回恨”

马的诗风自然流畅。思路更开阔,境界更高。杨石碰,漳浦人,也是举人,交游甚广。他盛赞马的诗,并把他与福州的林纾相提并论。林纾是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他认为林纾的诗被画遮住了。他说:

“我能在福建作画几十年,推铜陵马竹坪,畏冶山林鲁先生。.....读之,体极光洁,通融时,大方优雅。记得去年给朋友写画册,感叹诗名被画藏,如今也是竹屏云浮。”他认为马和林纾一样,也是被诗画所覆盖。

4、

1905年科举废除后,朝廷颁布了新的学制,各地开始兴办新式学堂,逐渐从传统的书院讲座过渡到现代学校的课堂教学。在此背景下,也开始筹办马学校。1908,铜山东升初级中学成立,他担任首任校长。他顺应历史潮流,成为东山开近代教育的第一人。1911年,马的儿子马正祥在东山公共图书馆的前身东升小学后面创办了一份读书报。

当时铜山属于诏安县,从铜山市到诏安县有60多公里。遇到一般的麻烦,村民们往往要翻山越岭,涉水到县政府调解,既辛苦又费时。很多人之所以苦不堪言,是因为他们在委托政府官员处理时,不得不为“垫案”买单。马赵霖为人随和,通情达理,乐于助人。多年来,他一直在帮助人们解决纠纷。他为遭遇海难的渔民筹集了资金,为受冤屈的人伸张了正义。那时候“去找马老师评理”是铜山城里的口头禅。更重要的是,他为人做事从不收费,据说连一个猪蹄子都不收。但也有贪官认为这断了他们的财源,指责他“私设朝廷,私断规矩”,准备押解到漳州府监禁。在各界人士努力营救后,当局将他们无罪释放。

除了马的个人知名度,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就是铜山离县城太远。1915年,福建巡捕大使许世英访问铜山港。马趁此机会,带领一帮乡绅恭敬地请许世英登岸,请他设立县衙。许世英觉得合情合理。经过考察,他认为铜山确实符合建县条件。经中央政府批准,东山县于2006年5月191日正式成立。

据说,许世英去马家做客,看到衣奕轩又小又窄,就提出要给马盖房子。马赵霖很快拒绝说,“够了,够了。”

乡绅,即乡绅,在当地是一位贤惠的长者。马是一位画家、诗人,也是东山的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马的艺术成就令人钦佩,但我更看重他的乡绅身份。他是一个不当官的学者。他无法通过权力对他人和社会施加影响。他不是通过商业致富的,也不会通过财富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但在东山人眼里,他比很多官员和富豪更值得纪念。这些年来,士绅阶层消失了,士绅堕落成一个奇怪的名词。现在很少有人马立克·赵霖。据说马一死,铜山城里的店就倒闭了,几千人自发给马办了葬礼。现在,哪个名人能得到这样的待遇?

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