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什么时候中立?
瑞典在13世纪中期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国家,随后开始加强向东扩张,于1293年占领了整个芬兰。从65438年到20世纪60年代,特别是古斯塔夫二世的军事改革建立了非常有效的军队之后,瑞典依靠其日益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了在波罗的海地区建立霸权,开始了长达一个半世纪以上的对外战争。自从1630介入三十年战争后,国家如火如荼。先是打败丹麦,成为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强国,然后跃居欧洲大陆,建立了横跨波罗的海的势力,成为当时欧洲举足轻重的国家。1648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承认了它的强势地位。直到1699-1721,瑞典在与波兰、丹麦、俄罗斯组成的三国联盟的北方战争中战败,国家逐渐衰落,从波罗的海霸主的位置上跌落。
1780年,瑞典与俄罗斯、丹麦签订联合武装中立联盟,这是瑞典调整对外战略的转折点。拿破仑战争期间,欧洲格局进入新一轮的组合。1815维也纳会议将瑞典的芬兰割让给俄国,将波美拉尼亚割让给普鲁士。从此,瑞典被迫实施战略收缩,回归斯堪的纳维亚,瑞典的中立开始萌芽,最终走上了寻求中立的道路。当时,瑞典国王约翰十四世写信给英国首相帕默斯顿说:“我的政策将是尽我所能严守中立。”从那以后,斯堪的纳维亚经历了几次剧变,欧洲大陆经历了更多的风雨。但瑞典一再拒绝其他国家与其结盟的诱惑,从未改变中立的初衷。一战期间,瑞典在德国和俄罗斯之间顽固地保持中立,避免卷入战争。就这样,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瑞典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一个永久不变的形象。
可以看出,1815之后,瑞典因为国力开始下降,不得不开始保持中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一战结束,后来瑞典加入了国联,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中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瑞典和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一起作为创始成员加入了国际联盟。这就改变了过去绝对永久中立,变成了有条件的灵活中立,说明这个中立小国需要国联这个国际组织来提高安全感。加入国际联盟后,瑞典成为集体安全体系和裁军双重政策的积极支持者。然而,随着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的日益紧张,国际联盟解体的迹象日益明显。对日本侵华战争、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战争、西班牙内战以及裁军谈判会议失败的软弱制裁,使瑞典对国联的效力深感失望,认识到国联的集体安全体系无法给予中立国小国足够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瑞典觉得有必要放弃灵活中立,回归完全中立。1936年夏天,当国际联盟对意大利的制裁被证明无效并正式结束时,瑞典与其他几个小国一起发表联合声明,表明对未来《国际联盟盟约》第16条的态度,宣布将自由决定是否参加国际联盟发起的任何制裁。1938 1瑞典外交大臣桑德勒宣布了瑞典在国联的立场:采取制裁措施实际上已经成为任何人都可以选择的事情,必须由国联成员自由决定。“因此,一些国家——我荣幸地代表其中一个国家——可能决定奉行的中立政策应被视为完全符合对国际联盟成员义务的忠实解释。”瑞典的立场得到了默认。此后,瑞典试图重新实施严格的中立政策。1939它拒绝了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同时反对英法苏全面保护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建议。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的时候,出于对国际联盟的失望和对自身安全的担忧,瑞典回到了永久中立的立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瑞典宣布中立。9月3日,内阁特别会议决定,所有有关实行瑞典中立的条款不仅适用于目前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也适用于任何其他可能卷入战争的国家。165438+10月3日苏芬战争爆发,瑞典没有像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一样宣布中立,只是宣布自己为“非交战国”。瑞典在苏芬战争中耗尽了对芬兰的所有武器弹药,并允许芬兰在瑞典招募约8000名全副武装的军事人员。5438+0940年6月,65438+10月,瑞典同意协约国的请求,允许战争物资过境芬兰。苏芬战争结束时,瑞典向芬兰提供了价值4亿克朗的礼物和贷款。但是,瑞典没有将这种援助发展成直接的军事援助。针对英国1940 65438+10月13要求通过挪威和瑞典向芬兰派遣志愿军的照会,瑞典于17公开宣布不允许交战国军队通过或在瑞典领土上建立外国基地。65438年10月24日,针对芬兰的军事援助请求和盟军援助通过道路的询问,瑞典回复:“在目前情况下,除志愿军外,不可能派遣瑞典军队或答应其他交战国的军队越境。”从2月到3月,瑞典多次拒绝芬兰提出的派遣军事支援和盟军以援助方式帮助芬兰的请求。4月9日,德军“韦西河演习”开始。德国要求瑞典继续严守中立。瑞典回答说,它打算保持中立,但要求“完全自由地采取我们认为保持中立所必需的措施”。瑞典告知挪威,它既不能提供武器援助,也不允许向挪威出口武器和弹药。当挪威的战争平息后,瑞典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政策也随之改变。7月28日,与德国正式缔结协议,允许德国军队和军需品从挪威的一个地方经由瑞典运往另一个地方。9月14日达成一些新协议,扩大过境交通,允许过境士兵携带武器。苏德战争爆发后,1941年6月25日,瑞典宣布接受德国的请求,允许德国163步兵师从挪威飞往芬兰,允许德国飞机飞越瑞典领空,德国军舰不得在瑞典领海停留超过24小时。
随着战争进程的转折,瑞典对德国的让步被一一取消。8月5日,1943,瑞典宣布取消德国过境运输。9月23日,它与盟国达成伦敦协议,同意将对德出口额降低30%。1944铁矿石最大出口量减少至750万吨,滚珠轴承出口值减少50%。9月9日,1944,瑞典取消了除医疗车辆外所有德国车辆通过瑞典的过境权。月底,瑞典对外国船只关闭了波罗的海港口。1945 65438+10月全面停止对德剩余贸易。5月7日,瑞典通知德国大使暂停两国外交关系。
正是凭借上述措施,瑞典在战争期间实施了所谓的中立政策,以避免战争的入侵。然而,中立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中立的维持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还有赖于一系列的外部因素,交战双方的理解和允许,以及双方的互不干涉。
由此,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联系更加紧密,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中立国的种类越来越多,但对外界的依赖使得各个时期的中立国都不可能做到法律意义上的真正“不偏不倚”,中立国的本质只是不好战。
战争与和平仍然是当代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瑞典在二战期间的战时中立实践告诉我们,中立不仅可以防止大国之间的战争,其自身的生存也取决于大国的利益。中立国的和平愿望无法消除大国的霸权野心。因此,世界和平的希望不能依靠中立。中立无可厚非,但绝不值得推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利益,只有和世界的利益一致,才是永久的,稳定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