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对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意义是什么?

无意识及其相关理论是20世纪心理学乃至科学界最具争议的创新之一。它与艺术创作的关系一直是心理学家和艺术家关注的理论话题。一方面,人们深刻认识到无意识与艺术创作的广泛联系,另一方面,对其理论基础和作用也众说纷纭。有鉴于此,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讨论与无意识和艺术创作相关的问题。

首先,无意识理论在心理学领域的探索

在心理学史上,对“无意识”理论的阐释和普及始于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年底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

真正把无意识现象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他通过大量的精神病人案例和对艺术作品的深入研究,认为无意识占据了人的心理结构的绝大部分,对人的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认为构成无意识的根本因素是人的性欲或力比多。如果人们一味的压抑,会导致心理疾病。所以人们通过艺术、宗教、政治、军事等社会活动来间接发泄。这样,弗洛伊德反对传统心理学对无意识的长期贬低,将其置于人类心理结构的基础地位,认为它在人类一切社会活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就在理论界引发了持久的争议。当然,弗洛伊德把各种文化和社会活动都归结为性本能的间接发泄,这是一种片面的普遍性观点。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弗洛伊德指出,人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一个我们无法意识到的无意识领域,但它对我们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伟大的理论贡献,其开创性不容否认。正是为了纠正这种片面性,他的学生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并与之分道扬镳。荣格的理论虽然克服了弗洛伊德思想的普遍主义和个人主义,但他把集体无意识看作是通过遗传获得和传递的,没有看到无意识的社会历史内涵,因而仍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它至少表明,将无意识与人类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可以从根本上克服精神分析理论的局限性,从而探索和建立真正科学的无意识理论。

第二,无意识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

现代艺术区别于传统艺术的一个主要突破就是改变艺术的表现题材和表现对象,将创作的视线从外部世界转移到内心心理。当然,现代艺术的心理描写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摩西》和贝拉斯克斯的《英诺森十世教皇》等。所以描绘心理世界并不是现代艺术的专利,只是现代艺术家对心理世界的看法和以前的艺术家大相径庭。其主要表现在于,过去艺术家普遍认为心理活动是由自觉意识构成的,而现代主义艺术家则不同。他们认为意识意识只是心理世界的表层内容,深不可测的潜意识世界才是艺术家施展才华的地方。这种思想一方面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在于艺术家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感悟。博伊斯,后现代主义的神话,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油脂椅》,是他劫后余生的艺术记录。从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灾难对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超现实笔记艺术家曾说,之所以要改变过去占主导地位的创作传统,根本上是因为现代人的心态变了。也就是说,现代艺术家把无意识的活动纳入自己的创作范围,是源于现实生活的启迪和对艺术的责任感,而不是源于某种标新立异的心理。正是因为这种艺术创新有着扎实的生活积累,才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毕加索的代表作《格尔尼卡》源于艺术家对祖国内战的焦虑和愤慨。整幅画以巨大的尺寸(349.3 cm ×776.7 cm)描绘了一个凄凉痛苦的人生,让整幅画充满了惊心动魄。虽然描述的场景和状态大多来自毕加索内心感受到的痛苦,他甚至将自己嵌入画的左下角参与这一悲剧事件,但这部作品的力量得到了全世界的响应和关注。

也许毕加索后期绘画的价值在于,他的作品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即“再现”具体的事物。这种再现往往是扭曲的女性身体;头部的连接和错位令人费解;眼睛或嘴巴也很夸张,难以分辨;即使是畸形的半身像也会被刻画出模糊的轮廓;巨大的人体雕塑是用畸形的骨头制成的;形式是噩梦,实用,充满活力。“这些艺术作品如果不用想象它们来自潜意识,是无法得到合理解释的。毕加索在创作时明显处于白日梦状态。除了美学上的考虑,这种艺术的价值还取决于他带到画布表面,直接传达给整个油画的形象。很多看过他作品的人都证明了这些作品有着令人难以忘怀的力量。无论毕加索的权力本质是什么,它都具有无可置疑的魅力。我们并不认为绘画的纯粹审美性质,如色彩的协调、构图的安排、形式的选择,可以作为整个艺术作品中不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被省略。无论如何,毕加索都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他绝不会侵犯他在形式和色彩上的天赋,这种天赋在纯粹本能的条件下会特别有效。”& lt1 & gt;由此也可以看出,现代艺术家对潜意识的描写,无论多么奇特,最终都是服从于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的。

而且大量无意识现象的出现,必然要求艺术家发展出相应的艺术技巧和技法来成功表达。从而增强现代艺术的创新和探索。潜意识的表达是现代艺术面临的全新课题,因此最初的无意识创作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特征。虽然有时显得有创意,但其艺术价值毕竟有限。伟大的爱尔兰文学大师乔伊斯写下了《尤利西斯》这样不朽的作品,而《芬尼根的守灵》这样一部极其晦涩、极富实验性的作品,人们至今未能成功解读。这说明当时艺术家对于无意识活动的表现还处于摸索阶段。然而,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超现实主义和现代艺术的许多流派的表现形式显然不再是纯粹的形式,而是完全服从于塑造艺术形象和表达思想主题的需要,成为艺术家刻画人物和表达内心世界的有力手段,无意识的艺术表现形式完全融入了人类艺术的发展..

第三,无意识可以作为艺术家创作的思维方式。

艺术活动不同于科学认识等其他思维活动,需要艺术家的情感和想象的积极参与。实际上,大多数理论家并不主张艺术创作是一种理性活动,而是主张艺术创作是一种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感性相统一的过程。这说明艺术创作总体上是一种形象的感性思维活动。前人已经指出,知觉意识和无意识活动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很多无意识的心理内容都是由知觉记忆转化而来的。这就是为什么莱布尼茨等人把感性认识称为“混沌的或微小的感觉”。因为理性因素在艺术活动中的作用降低了,潜意识的压抑也减轻了。在这种情况下,它就有可能突破意识的门槛,直接参与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换句话说,艺术创作总体上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但并不完全排斥潜意识的参与。

其实,潜意识参与艺术家创作活动的根本作用在于,它能使艺术家打破理性因素和各种社会规范、艺术刻板印象的束缚,抛下各种违背艺术规律的陈词滥调,从而获得更大的创作自由。其实中外美术史上已经有很多艺术家在潜意识状态下创作出伟大作品的故事。“李白饮酒诗数百首,梁杰狂画泼墨”是艺术家才华横溢、妙笔生花的生动写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酒精的作用削弱了艺术家的智力活动,而他的情感和想象力却空前活跃。同时,潜意识的因素来到前台,使艺术家在艺术和人格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气和灵感。

第四,无意识的作用是有限的。

毋庸讳言,我们肯定无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的积极作用,并不意味着把艺术创作归结为一种纯粹非理性的无意识活动。从整体上看,艺术创作无疑是一种清醒理性的意识活动,艺术家绝不是无意识的受害者,而只是将无意识现象转化为有效艺术形式的解释者,从而向人类揭示无意识现象。

为什么无意识理论至今仍无法更有效地构建其美学和艺术创作理论?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这两个领域联系太少。无一例外,无意识的心理学家对人类的艺术作品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但仅有好奇心是不够的。“他(弗洛伊德)本身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除非他学会使用画笔、雕刻刀或乐器,并能让接触的艺术体验在他的眼睛、耳朵和手中保持鲜活,所以他不可能真正为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原因在于这门学科不仅需要严格的方法,还需要对本质的直观洞察和对变化现实的敏锐预测。”& lt2 & gt这种敏锐的洞察力,仅靠心理学或非专业的艺术家是远远不够去发掘和评价的。

事实上,从艺术创作的动机来看,无意识理论的吸引力可能在于其片面性。“片面性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没有其他更充实有效的补充,其理论保持着反讽与反反讽的辩证过程进行。如果没有这种强大的挑战,理论的片面性倾向就会无限增长,直至成为对自身的嘲弄。”& lt3 & gt

其次,无意识活动对艺术创作的参与只是局部的、间歇性的。

古斯拉夫·荣格曾说:“经验告诉我们,心理学关于梦的理论的理解,往往导致人们过于相信无意识,从而削弱了意识的决定性力量。只有意识完成了力所能及的任务,无意识才能发挥好作用。”& lt4 & gt

在艺术家被动决定接受来自潜意识的本能冲动之前,不妨记住,这种语言的表达往往是混乱的。从超现实主义者自发创作的作品中可以知道这一点。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达利的内战预感不仅仅是无意识的参与,还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历史意蕴。事实上,类似于原型的话语,只能被发达的大脑接受,作为摆脱复杂困惑的一种方式,或者作为厌倦味道的调料。与其说是曝光,不如说是监管。因为如果我们要满足复杂文明的要求,人类经验的基本形象必须由形成我们自己的条件、传说、记忆和思维来调整。“& lt5 & gt

艺术的生命力取决于感觉和任何一种理性或情感结合之间的巧妙平衡,这种结合是从它所处的社会因素中产生的。因此,我们不断探讨无意识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并不是试图否定理性和意识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旨在进一步认识无意识现象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摒弃其不利影响,从而更好地为艺术创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