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北部地名趣谈:口、台、包、屯、营、灶等地名的由来。
陕北,即山西省北部,以大同为主要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只要历代王朝守住此地,中原就安安稳稳,失去此地,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可以控制兵马南下,随时骚扰中原。从战国到清朝,山西北部有记载的战争就有上千起。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促使历代统治者对这个地方非常重视。有趣的是,今天大同城内及周边有很多地名都与古代军事有关。早在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在北方修筑了长城来防御匈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后来的汉朝、北魏、北齐、明朝都动用了大量的劳动力来修建长城。所以大同地区有很多和长城有关的地名。在长城的关隘和重要通道,地名都标有“寇”字,现在这些关隘多为村镇。如大同市新荣区帮扶徐帮虎,拒绝门口、镇川口;天镇县有小磨口、榆林、白羊口。左云县有大河家口、黑土口、西黄土口等。,而大同市西部的右玉县有一个著名的杀虎口。长城修建期间,为了便于防御,在长城一线和交通枢纽沿线修建了大量的桥墩、平台和城堡。“码头”是军事了望台。一般一两里建一个码头,驻扎五个兵去探敌。如果有警报,他们会在白天敲矛,晚上点火。今后,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将以敦为地名,如左云县的刘敦沟、安岩敦、李彦敦、白彦敦、太平敦等。新荣区有元墩、三墩、六墩子。阳高县有二墩、三墩、五墩、十墩。天镇县有三墩店、四方墩、五里墩、二墩。“台”是指烽火台,与码头不同。码头主要是观察,烽火台主要是报警。白天放烟,晚上生火。因为烧烟时经常用狼粪,所以又叫狼烟台。台湾附近也有很多村落居住,如左云县的二台子、三台子、八台子等。新荣区也有两个车站和一个高空站台;大同县有五里台;阳高县有十里台、八里台、大墩台。天镇县有金佳香烟、百佳香烟和王嘉香烟。“堡”是用于驻军防御的城堡,后来这些城堡逐渐变成了村落。今天,大通地区有60多个城镇和村庄命名为堡,如左云县的杨倩堡;新荣区拒墙堡、破卢堡、镇川堡;阳高县有太平堡;天镇县有古前堡、下小堡、新平堡;天镇县东有河北柴沟堡。“屯”是指屯兵、屯田。早在汉代,大同地区就是重要的屯兵之地。自汉代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把屯兵作为开发边塞的重要措施。因此,大通县以屯为地名的村落很多,如左云县的屯军庄、关爽屯、毛官屯、关旭屯等。新荣区和南郊有队长屯、吴官屯、花园屯。阳高县有王官屯、李官屯、北徐屯;天镇县有贾家屯、胡家屯、夏家屯。古代驻军的地方也叫“营”或“营”,荒地也叫“营田”,所以以营命名是常见的地名。比如大同郊区有袁营子、小英、张志英;大同县有降营、兵营沟;阳高县有顾家营、西刘营、钱莹、后营。天镇县有大营盘、隋启营。骑兵是古代军队的主力。因此,有许多养马的地方和人员。那些地名中带有“肥皂”一词的地方是养马的地方。如大通县有孟佳皂、立人皂、双皂;阳高县有安家皂,马家皂,东丽皂。大同市以南的怀仁县,有肥皂等。在传递军事信息和官方文件时,古代就有驿站。今天大同郊区有小站、十里铺、十里店;大同县有二十里店,三十里店,四十里店。这些是过去邮局的名字。明代军制为卫,卫都督称都督,卫都督称千户、百户。卫建立后,山西北部的右玉、左云、平陆、阳高、天镇等县均更名。左云郡原名佐为,明朝正统年间与云川卫合并成为左云川卫,清代改为左云郡。阳高县由阳和圩、高山圩合并为阳高圩,清代改称阳高县。天镇县由天成卫和卫合并而成,清代改为天镇县。通过长城沿线这么多与军事相关的地名,说明陕北在古代历史上的战略地位是多么重要。读者朋友们,你们身边有没有相关的军事地名?欢迎大家一起讨论。本文参考文献:《大同史笔记》文字来源:史家之韵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编辑:姚转载请注明陕西省书画频道工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