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什么是“士政”(宋代)?

宋朝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特殊的一个朝代,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的统治方式和近代几乎一样:是文人政治、政党政治、中央集权政治、农业、工业、商业的政治。

宋代的文人政治最为彻底,文人出任国防大臣(枢密院)在近代西方是新生事物,但在宋代却是司空见惯。军队的改革是军队无常而帅,帅而无常,这也是现代国家指挥管理军队的基本制度。据史书记载,建国后,太祖在祠堂里刻了一条祖训。只有皇帝本人在向太庙祭祀时,被一个不识字的太监引导着在祖誓碑前背诵。开封城破之日,好奇之人跑到祠堂才知道其中的内容(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不朽的名言):“柴家儿女,有罪不得加刑,谋反要给囚,不被城池屠戮,更不得坐以待毙”;“不杀士大夫,上书告人”;“儿孙有此誓,天必毁。”难能可贵的是,宋朝的皇帝还算听话。让毛在中国历史上最开明的政策得以有效实施了300年。可以说,这是一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宋代大宪章,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开明的大宪章。从根本上保证了宋朝成为中华文明的最高峰。宋代是一个真正的士大夫时代,也就是一个在有文化的人群中推崇和实践的时代。圣殿之上,君主和臣民争论不休;江湖中,学者指点迷津。哪个朝代哪个世代的文人有这样的身份和地位?场上,包拯在吐口水,仁宗皇帝要用绸缎试脸,老包就是不理,还在大放厥词;关于江湖(这个江湖不是金庸的江湖,而是一个相对中央的地方政府),范仲淹写得很精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这样评价宋:“中华民族的文化演进了几千年,其高潮在赵宋之世。在逐渐衰落之后,最终会复兴。”宋代是中国知识分子最丰富的时期。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有政治理想、文化创新、道德追求、生活有保障的社会。我们不否认宋朝有政治斗争,但政治斗争往往只是政见的不同。虽然有党派之争,但并没有从肉体上消除。最多也就是降级。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虽然政见不同,但私交还算不错。欧阳修死后,给予欧阳修最高评价的不是他的党内同志,而是他的政敌王安石。可见那是一个君子的时代。中国历史上仁宗朝出现这么多名人(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同时出现)绝非偶然,这是适宜的政治环境结出的果实。中国历史上相对成熟的政党政治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政治现象。以王安石为偶像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偶像的保守派轮流执政近百年,这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这里提出的是一个政党,而不是历史上人们经常批评的小集团。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有大臣相互勾结的情况,这是国家的灾难。欧阳修对此有过论述:“君子同利,小人同利”。历史上,朋党往往纯粹为了利益而相互勾结,相互依赖。政党不一样。虽然他们之间有利益,但重要的是他们有理想有抱负,希望有机会实现这个道德。套用现在的话,一个政党首先要有远大的理想,具体而现实的目标,有纲领,有组织,有领袖。这些现实的、时尚的东西,早在仁宗时代就开始实施了。虽然效果不佳,最终未能挽回北宗的败亡,但其作为政治制度的先进性不容忽视,更不能抹杀。

(2)在宋立国之后,政治家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建立什么样的政治结构以克服从秦到清的朝代的弊端。科举制度建立人才选拔任用机制,既打破了“大门大”的政治格局,又解决了官僚世袭制的弊端。

科举制度虽然始于隋代,但作为选拔人才的基本制度,却是在宋代确立的。准入条件降低,入选进士增多(唐代进士每次不超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宋朝每次录取多达200至300人,实行科举制度,作为国家取士的手段,使宋朝迅速进入文人时代。什么是士大夫?坐着说话,手放下来做。从此,无论贫寒之家的读书人,还是农桑之家的读书人,学习优秀者,都可以出入寺院。公务员作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地位高于武官。地方官员的主要责任是牧民,保卫土地的责任由中央任命的专职军官负责(这些制度难道不是现代政治制度吗?),两者都是中央派出,互不隶属。这就彻底消除了唐朝以来军阀割据的政治传统,也彻底消除了五代频繁更替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