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国时期的服饰是如何发展的?

作者:祖托

链接:/question/51121064/答案/124220735。

来源:知乎。

版权归作者所有,授权请联系作者。

首先你要明白,汉人不是汉人,清末以前记载的“汉服”也不是汉人的国服,这在明末清初并没有消亡,只是旗手不是进入中原更衣的满族旗手,导致了明朝服饰制度的崩溃。注意两者的区别。并不是每个清朝人都像汉服爱好者提倡的那样穿长袍马褂。所谓旗手入主中原,普通男人和百姓很容易变成长袍马褂。关于清代的易服,可以看清代的郁达夫史。自古以来就有御服的历史,由皇权颁布,规定不同身份的人的穿着样式,规定颜色等级、服饰等级制度和礼仪,记录服饰文化的规则和变迁。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余。到了清代,由于男性对女性的不服从,中国女性的日常便服和吉祥服一直存在到民国。即使到了清朝中期,旗女的衣服也是不一样的。旗人妇女的日常服装是脚两边不开叉的长袍,而中国妇女则穿着传统的两件式服装,在齐膝的外套下有一条长裙。

-

在清末民初“民族主义”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强调的是一个具有世界观念的文化国家。天下观念形成于汉代,文化支撑是经济交流,另一个支柱是文化统一,这就是韩是汉人的原因。两千年来,汉人就是汉人的精神一直维持到清朝末年,然后天下观念被民族主义意识所取代。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垮台,旗手被迫改中国姓,换衣服。清政府合法的服饰制度崩溃,服饰等级制度被废除,旗民不受服饰制度约束。服装一片混乱,出现了许多奇装异服,男的穿女装,女的穿男装,有的穿西装,有的穿戏服,有的留长发,有的剪发。这是明末汉人的服饰制度第一次崩溃。

1912三月沈报:当时有“中国人穿洋装,外国人穿华服”,“男扮女装,女扮男装”,“妓女是女学生,女学生像妓女”,平民穿官服,官僚穿平民服的现象。封建王朝的灭亡,等级制度的消灭,瓦解了中国坚如磐石的着装制度。民国迎来了一个长袍马褂西装革履、敞衣的时代。

《新女性》杂志:“最近几年,大家都拒绝关注这一点。有的女扮男装,有的扮成妓女,有的学生扮成流氓。”

-

民国元年,民国政府颁布了第一个服装法令《服装制度》,规定了制服和礼服,与朝代的服装制度不同。民国政府颁布的服装法令去除了等级制度,无阶级观念的基本原则在服装上注入了平等的精神。此外,由于当时西方服装传入中国,机器生产的洋布被带回来,透露出对中国传统文明的冲击,对外来服装的正式接受体现出来。

《服装制度法》将燕尾服定义为大礼服,西装定义为半正式礼服。但当时上流社会的名流、知识分子仍普遍穿着长袍马褂,这也使得西服与民国初年的长袍马褂并行于社交场合。20世纪20年代,由军装演变而来的中山装诞生了,它成为中国男性的常见着装。很快,中国的男装就演变成了中山装、短夹克、长衫加夹克、西装的局面。后来在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政府颁布了新的《服装条例》,废除了燕尾服这一民族服饰,将长袍、袍指定为男子礼服。

-

汉族的女装还是明代的,穿着传统的两件套。民国初年,他们的上衣由长变短,窄而细长,穿着长裙。当时他们也受到日本的影响。一些妇女留着日本(西方)发型,穿着中国和日本的混合服装。清末民初,西服和毛织品进入中国。当时社会上流行洋货,尤其是洋布、丝袜、皮鞋,助长了洋货在中国的倾销。民国初年,因为废除了服饰等级制度,有两种人是当时的时尚先锋。一个是女学生,另一个是妓女。除了互相模仿,他们还率先普及了男式长袍。一些极端的汉服复古主义者抨击旗袍是妓女的打扮。事实上,妓女穿着男人的衣服。清末民初,西服、呢子进入中国。当时社会上流行洋货,尤其是洋布、丝袜、皮鞋,助长了洋货在中国的倾销。民国初年,因为废除了服饰等级制度,有两种人是当时的时尚先锋。一个是女学生,另一个是妓女。除了互相模仿,他们还率先普及了男式长袍。一些极端的汉服复古主义者抨击旗袍是妓女的打扮,其实妓女穿的是男装。

《清钞衣装》:世纪之交,上海青楼女子“头戴西式猎帽,身穿西式大衣,全由太西男人伺候。徒步行走,在粗壮的人群中,很少有人能看出是女性。”

“清钞衣装”:在灯光和宣传中,上海人(走、高、中)争相男装,有的翻干尖皮袍。然而,历史的道路。纪后来说:“皇上到蒙山游玩,他妹妹贪玩。他微笑着,很迷人,但他的颜色很尖锐,不太和谐,但他是男性。”

《海上花梦》中的妓女金菊仙,以男装出场时赢得了阵阵掌声:“身穿元色洋缎袄,尔缎袄,脚穿平底缎鞋,淡湖缎盖,头上散三股辫,元色长辫子,好男人的装束,风中碧树。”

女性教育和女权运动的兴起也体现在服装上。女袍是女性为争取与男装平等而穿的时装,也是挑战传统伦理道德改变千百年的主流。

《新女性》杂志:“最近几年,大家都拒绝关注这一点。有的女扮男装,有的扮成妓女,有的学生扮成流氓。”

《光复会杂记》:(秋瑾)当时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湖袍(和男人的袍子一样),头上扎着辫子,深蓝色的辫子,脚穿黑缎靴。那年她三十二岁。光复会的年轻成员都称她为‘秋先生’。”

换衣服:五族共和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不是因为忠于清朝,主张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妇女刻意模仿男人。

女人穿男人的长袍成为当时女性追求的一种时尚,随后流传到全国。

北京的报纸刊登了一篇文章:“如今,妇女剪了头发,放开了双脚,甚至连衣服都穿上了长袍。我们第一次见面时,分不清他是男是女。以后男女服饰必然会被同化。”

除了女装男装的流行,夹克也发生了变化,袖子流行半圆下摆的倒袖款式。同时,上海还有一种旗袍马甲。与国旗背心不同的是,这种背心是无袖的,两边不开叉,而且足够长,可以搭配倒袖,所以被称为旗袍背心。除了女装男装的流行,夹克也发生了变化,袖子流行半圆下摆的倒袖款式。同时,上海还有一种旗袍马甲。与国旗背心不同的是,这种背心是无袖的,两边不开叉,而且足够长,可以搭配倒袖,所以被称为旗袍背心。

下图是一条倒袖的裙子和一件露着黄袖的旗袍背心。

后来倒袖大衣和背心融合,演变成旗袍。起初旗袍不叫旗袍,叫长衫、长衫等。,因为它也是和男人一样的长袍样式。同年,上海《民国日报》的短文《无旗袍》提出改名为《中华袍》和旗袍等。后来倒袖大衣和背心融合,演变成旗袍。起初旗袍不叫旗袍,叫长衫、长衫等。,因为它也是和男人一样的长袍样式。同年,上海《民国日报》的短文《无旗袍》提出改名为《中华袍》和旗袍等。

沈报1931 1 11李《五年新衣一回眸》:“这件衬衫(也就是旗袍)的变化也有线索。能够坚决打破300年裙子制度的李明慧女士,现在已经退休,创造了旗袍背心来代替裙子。”

《旗袍的旋律》(第1940期):“中国旧式妇女穿的短袖长裙,在北伐战争的前一年掀起了一场革命。原来是以旗袍马甲的形式出现的,短外套还在,长马甲代替了原来的围裙。”

旗袍最早是以旗袍背心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长背心与里面的夹克和衬衫缝合在一起,它们合并成一件“一体式”的切割长袍。据说这也是肩缝旗袍的来源。上海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城市。上海作为西方交流的窗口,一直走在时尚的前沿。当时的旗袍受西方影响,用了西方的样式,比如荷叶边、泡泡袖、蕾丝。后来,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身体被三维切割。民国时期的旗袍大多是平面裁剪。旗袍最早流行于上海,后来影响到广东、广州、香港等地。借助于报刊杂志和电影,以及上流社会的时尚女学生、摩登女郎、电影明星的传播,旗袍的流行更加广泛,影响了全国。30年代达到顶峰,同时在国外华人圈流行。旗袍取代了两件衣服穿的传统汉服,成为女性的标准着装。20世纪30年代旗袍的立领和明朝的有些相似。系脖子的是紧身旗袍。起初,它以旗袍马甲的形式出现。后来,长马甲与里面的夹克和衬衫缝在一起,它们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体式”的切割长袍。据说这也是肩缝旗袍的来源。上海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城市。上海作为西方交流的窗口,一直走在时尚的前沿。当时的旗袍受西方影响,采用了西方风格,比如荷叶边、泡泡袖、蕾丝。后来,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身体被三维切割。民国时期的旗袍大多是平面裁剪。旗袍最早流行于上海,后来影响到广东、广州、香港等地。借助于报刊杂志和电影,以及上流社会的时尚女学生、摩登女郎、电影明星的传播,旗袍的流行更加广泛,影响了全国。30年代达到顶峰,同时在国外华人圈流行。旗袍取代了两件衣服穿的传统汉服,成为女性的标准着装。上世纪30年代旗袍的立领和明朝的有点像,都是把脖子扎得紧紧的。

不同时期旗袍的特点也不同。民国时期,旗袍以年为界。另外,现在的“扣”一般是指扣尾有花纹的扣(如下图),是民国正式繁荣后在旗袍上发展起来的。在清朝或之前,扣大多是简单的纽扣。不同时期旗袍的特点也不同。民国时期,旗袍以年为界。另外,现在的“扣”一般是指扣尾有花纹的扣(如下图),是民国正式繁荣后在旗袍上发展起来的。在清朝或之前,扣大多是简单的纽扣。

在1930年代,服装条例认为旗袍是女人的衣服,除了旗袍,还有裙子和长袍。在1930年代,服装条例认为旗袍是女人的衣服,除了旗袍,还有裙子和长袍。

-

裙子起源于明朝,具体点就是披风红裙。斗篷起源于明代的男装,明代中期被女性接受。明代的斗篷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领双排脸,男女通用,另一种是竖领双排脸,女性专用。明末清初,多称夷服。到了清代,在男子外衣的影响下,同样是双排扣脸的女子斗篷逐渐变成了连衣裙因为斗篷类似于清代男子的夹克,当时女子的斗篷也叫“夹克”。江南一带称为披风,而南粤等地也用“夹克衫”来称呼披风,与红裙合称“夹克衫裙”或“裙袄”。

《妆服六十年》:“女子的礼服,最常见的,就是斗篷和红裙。披风和男式大衣相比,吉祥服也是天蓝色,素服是元蓝色,不能有异色。斗篷里衬着一件外套,所以你喜欢什么颜色就用什么颜色。这件斗篷像男人的外套一样长及膝盖。袖子有两个,极其丰富。据我小时候看到的,它们大概是用蓝缎子绣上五颜六色或金黄色的花朵。60多年了,斗篷上的装饰我不知道。但是未婚女儿是不允许穿斗篷的。

在清朝后期,妇女的外衣上装饰着来自平金的花朵和波浪形金边,他们称之为“水脚”。这种装饰是北方官员的妻子所提倡的。斗篷上有一个短领,可以装饰各种首饰。斗篷也像男人的大衣,从薄纱到皮衣都可以穿,但是皮毛像最近的女大衣,却没见过。

还有各种各样的红裙,比如红裙,到处都是,有的还配有各种飘带。曾经,裙子上有无数个小银铃,一步步发出声音。但这种装饰是给年轻女性的,老人们穿红色裙子,也挺朴素的。"

裙子和礼服是为数不多的一脉相承的传统服饰之一。从定制到完成至少要一年,而且价格昂贵。此外,还有一种传统服装在同样的应变中幸存下来——大衣裤。裙子和礼服是为数不多的一脉相承的传统服饰之一。从定制到完成至少要一年,而且价格昂贵。此外,还有一种传统服装在同样的应变中幸存下来——大衣裤。

普及一下传统服饰的定义,传统服饰的“传”就是传承,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统”就是统。

-

上衣和裤子是把裙子从上衣裙子上脱下来的服装。流行的上衣裙子脱裙的裤子,一般是光绪年间的。上衣和裤子的裤腿是分开的,小腿是直的,裤腿经常用蕾丝装饰(下图是上衣和裤子)。大衣裤子和旗女装是有区别的。有些人很难区分大衣裤子和旗女装的区别。我来解释一下,大衣是中国女性的日常服饰之一,大衣衬衫最长到膝盖上下,两边开叉到腰部。旗帜女装的日常长衫一般是全长,两边没有开叉,称为衬衫。还有一种款式叫“富衣”,是不能单穿的外套。一般穿在衬衫外面,富衣两边的开叉在腋下,一般是有钱人家的日常服装或民间服饰。

换衣:外套分三套三卷,五套五卷,七套七卷。除了花卷,还有下摆和大裙上闪着水银板的梅花菊花,袖子上钉着名为“灵干”的真丝花边,宽约七寸,镂空有“福寿”四个字。这里聚集了无数有趣的小点...长大衣的直线一直延伸到膝盖,两条窄窄的裤腿垂在下面,像一朵有脚却没有脚的金莲,不好意思轻轻踏在地上。铅笔裤的妙处在于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光绪年间,女性穿裤子和裙子逐渐减少。由于晚清时期裤子的日常流行,裙子被用作礼服。以下信息反映了当时裙子的穿着情况。后来受民国时期西方裙装的影响,中国的传统裙装演变成了拉拉裙。

《南北望》:“清末民初,裙为女子之礼服,谦俗之分在裙。还有喜庆的仪式。一眼就能看出,老婆和大妈都是红色绣花裙,大妈只能穿粉色、胡色和浅蓝色的裙子。除非有突出的孩子,老太太只能穿红裙子。”

“换衣服”:出门的时候,裙子套裤子比较规整。通常是黑色的。在喜庆的场合,我妻子穿红色,我姑姑穿粉红色。寡妇穿黑裙,但丈夫去世多年后,公婆若在堂,可穿湖色或雪蓝色。裙子上的细褶是对女人仪态最严格的考验。一个家教很好的女孩,即使走路步伐稳健,百褶裙也不是一动不动,只是最轻微的晃动。不习惯穿裙子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给人的感觉是惊涛骇浪。更刺耳的是新娘的红裙,腰间挂着半寸宽的缎带,两端系着铃铛。行动时只有微弱的叮当声,像远山宝塔上的风铃。迟至1920年左右,更加别致自由的百褶裙成为时尚,这种裙子被彻底废除。

服装的变化取决于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变化的程度,所以农村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的服装变化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和城镇。这种外套加裤子的服装以前在农村还挺常见的,有些老人也是这样穿的。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地区的审美情趣发展出了各自独特的民间服饰,甚至与其他民族的服饰非常相似。

凤阳韩妆< img src = "/F2 bef FDC 743 f 245 b 792 B4 C4 a22d 460 fa _ b . jpg " data-raw width = " 3350 " data-raw height = " 2534 " class = " origin _ image zh-light box-thumb " width = " 3350 " data-origin = "/F2 bef FDC 743 f 245 b 792 B4 C4 a22d 460 fa _ r . jpg " >客家客家

& ltimg src = "/02948 a 088 b 99 b 2768d 5e 73 c 966 C5 af _ b . jpg " data-raw width = " 769 " data-raw height = " 507 " class = " origin _ image zh-light box-thumb " width = " 769 " data-original = "/02948 a 088 b 99 b 2768d 5e 73 c 966 C5 af _ r . jpg " >& ltimg src = "/c 02 da 63 b 8e 8 a 33d 71 a 94 e 803 bdeb 4202 _ b . jpg " data-raw width = " 499 " data-raw height = " 335 " class = " origin _ image zh-light box-thumb " width = " 499 " data-original = "/c 02 da 63 b 8e 8 a 33d 71 a 94 e 803 bdeb 4202 _ r . jpg " >;

-

民国末期,由于政治原因,香港和中国大陆分别发展。此后,两地的服装外观差异逐渐加大,审美也与主流服装大相径庭。建国之初,破四旧的土改运动使传统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旗袍、裙袍、旗袍、女袍等汉服和传统习俗,都代表着封建、腐朽、没落的文化范畴。西装代表的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所以当时人们认为不能穿,你也知道穿了会有什么后果。这场土改运动让民国政府建立的服装体系荡然无存,中山装和军装远比其他任何款式都受欢迎。据说尼姑和和尚也被改造成中山装,社会服饰高度统一。中国进入了“灰、蓝、黑、绿”的时代,一套中山装或者军装就能让你面对各种场合,让社会失去了服装体系化的认知。

改革开放后,很快被喇叭裤、蝙蝠衫、蛙镜等西方、日本、韩国服饰占领。复兴旗袍的传统魅力完全丧失。如今,现王朝的旗袍已经面目全非。在改革开放外来时尚的冲击下,残存的本土传统服饰和审美被淘汰,贴上了“守旧”的标签。汉服复兴号做的所谓“汉服”也好不到哪里去,比旗袍还低。在没有受到土改运动影响的南粤,裙子和男袍幸存了下来。在香港、台湾省和其他地方,妇女的长袍不是旗袍就是裙子,男人穿西装或长袍。后来2003年出现了“汉服复兴”运动,羊头卖狗肉的事情就更乱了,简直是无稽之谈。

改革开放后,很快被喇叭裤、蝙蝠衫、蛙镜等西方、日本、韩国服饰占领。复兴旗袍的传统魅力完全丧失。如今,现王朝的旗袍已经面目全非。在改革开放外来时尚的冲击下,残存的本土传统服饰和审美被淘汰,贴上了“守旧”的标签。汉服复兴号做的所谓“汉服”也好不到哪里去,比旗袍还低。在没有受到土改运动影响的南粤,裙子和男袍幸存了下来。在香港、台湾省和其他地方,妇女的长袍不是旗袍就是裙子,男人穿西装或长袍。后来2003年出现了“汉服复兴”运动,羊头卖狗肉的事情就更乱了,简直是无稽之谈。

传统服饰消失的真正原因是建国初期的“灰、蓝、黑、绿”时代。现在传统服饰只在部分地区和村落存活,后来汉服运动更加混乱。据我所知,所谓的“汉服”是X世代不同审美趣味和造型与日韩电影审美元素的拼凑。没有着装场合规则,甚至与服装发展史理论相悖。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中国国服就更不用说了。传统服饰消失的真正原因是建国初期的“灰、蓝、黑、绿”时代。现在传统服饰只在部分地区和村落存活,后来汉服运动更加混乱。据我所知,所谓的“汉服”是X世代不同审美趣味和造型与日韩电影审美元素的拼凑。没有着装场合规则,甚至与服装发展史理论相悖。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中国国服就更不用说了。

-

服饰,在古代,是人的第二张脸,象征着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封建王朝的服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政治问题,与统治者密切相关。清政府在辛亥革命中垮台,最后一个封建服饰等级制度被废除,结束了自古以来的服饰等级制度和贵族服饰制度。由于清政府统治阶级的终结,服饰制度崩溃,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服饰制度,再加上外来的西方文化带来的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以至于人们不再受制于阶级观念和地位的选择,而是从审美和时尚的角度出发,进而迎来了“文明新装”的时代。同时,吸收西方文化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发展。最直接的变化就是男人剪辫子,女人放手。地位等级的废除也引发了服装的变化。因为没有接触到新思潮的偏远农村,大部分还是旧的。受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服饰开始发生变化,经过这个重要环节,出现了民族和民族服饰。以下“汉服”指汉族的服饰。这里不需要我解释汉服指的是什么风格。

30年代三江县风俗改良委员会的补充规则规定“苗、瑶、侗人的服饰,一律改为汉服,以省钱,好看”。

民国服饰的发展真的很丰富,尤其是旗袍,在女性新形象的建构上,是时代的象征。几百年来,汉人穿着衣服,男穿长袍女穿裙子,男强女弱,男女社会地位不同。明显强调男尊女卑的观念来压迫女性。

就事论事,两衣剪,女不与夫。

凡事都要谦和顺从,不能早上鸡叫。

清末女校、女权兴起,裙子不再需要。几百年来受服饰等级制度统治的唐、宋、明、清,男女在着装上有着严格的界限。所谓“男女不能得衣”,规定了男女在服装上的不同角色。清末民初女权运动的兴起,挑战了传统的着装观念,对女性的着装观念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没有西方的开放,女权不会存在,女人的长袍不会存在,旗袍也不会存在。说起旗袍,我一步步想到它的高贵,想到它的性感,想到它的温柔,想到它的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