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简史

1淮河简史

淮河和淮河简史

董一文

淮南与淮安并称为* * *两地同处淮河下游,语言、民风相近。历史上曾多次合并分离。笔者试图通过自己所了解的一些史料(主要是《二十四史》)对淮南、淮安的历史做一些简单的说明,与大家一起探讨和学习一下淮南、淮安的历史。

淮阴县是秦朝在淮河流域建立的最早的行政区域。秦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后建淮阴郡。属泗水郡,后属东海郡,淮阴郡设在甘洛城(今码头镇东北一里,相传为秦尚卿甘洛所建)。

公元前201年,刘邦建立射阳后国,曾在鸿门宴上帮助保护刘邦的项伯被封为射阳后国,封地在淮阴县东南。孝三年(公元前192年)灭国。梁武帝开国第六年(公元前117年),淮阴县划归射阳县,这是淮安县建立的开始。

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制,改淮阴县为嘉信县,射阳县为临淮亭。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恢复旧县名。

三国时,曹魏置盱眙为临淮郡,广灵郡移至淮阴(今淮阴县马头镇),废射阳郡(金太康元年复设,后废)。东晋艺兮七年(公元441),广灵郡也治今扬州,分山阳郡,设山阳郡,辖杨珊市。南宋太史二年(公元466年),华侨建立兖州,治淮阴,齐改称北兖州。梁太清三年(公元549年),东魏由北兖州改淮州,后分淮阴县。州县均治怀恩县(怀恩县,后改为寿章县),淮州领盱眙、杨珊、淮阴、阳平四县。

隋开帝元年(公元581年),淮州改楚州,淮阴县改淮阴县,山阳县改山阳县,淮阴县为州治。开十二年,滁州迁山阳郡。大业初年(公元605-610),废滁州改江都郡,淮阴郡并入山阳郡,不久又划,以后又划了几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建立东滁州,辖杨珊县,辖杨珊、安义、郾城三县。武德八年(公元625年),东滁州改名滁州,增设盱眙县管辖。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山阳县迁至淮阴县。天宝元年,滁州改淮阴县,甘源元年,又称滁州。唐末长兴二年(公元931年),杨普改滁州为顺化军,不久又恢复旧名。

宋绍兴五年(公元1131),淮阴县废为镇,六年改称淮阴县。少定元年(公元1228),山阳郡改淮安郡,升为淮安军。端平元年(公元1234),金死,淮安军改宋淮安府。咸淳七年(公元1271),恢复淮安军,仅辖五河县一郡(泗州五口)。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建立清河军,仅辖清河郡一县(泗州清河口)。景延元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淮安,同年成立淮东绥靖部,辖淮安县。

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元减安东府,山阳郡设在南宋山阳郡马罗俊村。至元十三年,淮安府降元,改淮安郡。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设淮安总政,统领杨珊、盐城、淮安、淮阴、新城、清河(至元十五年清河军改为清河县)、桃源七郡。元二十年,淮安总政升为淮安府道,淮安、忻城、淮阴三县入山阳郡,辖、郾城、清河、桃源四县。

明朝改淮安路为淮安府,辖山阳县,辖杨珊、清河、盐城、安东、桃源、沭阳县,海州、邳州县。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宣疏浚平江沙河,自淮安官家湖至牙陈口,名清江浦。

清代淮安仍名淮安府,辖山阳县,辖杨珊、清河、盐城、安东、阜宁、桃源等县。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迁清河县,辖清江浦。后来清江浦成为淮阳道治所、江北提督、总司本部。

民国建立后,废除了政府制度。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清河县改称淮阴县,山阳县改称淮安县,江苏省分为五路,淮阴县为淮阳道治驻地。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淮阳道学被废。民国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934-1937),淮阴县为淮阴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

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九月,新四军攻克淮河,在清江浦建立清江城,为苏皖边区政府驻地,在淮镇建立淮城(该城原为淮安县所辖,后升为盐阜区所辖县级市)。

民国三十七年底(公元1948年),淮北第二次解放,设立淮北市,政府驻清江浦,军区驻淮城。不久被废,淮水改名淮阴县、淮安县。淮阴县属淮阴区(在沭阳县),淮安县属郾城区。

建国后1951年在淮阴县设立清江市,1952年淮阴署迁至此处。1954淮安县由郾城区划归淮阴区。1958年8月,清江市、淮阴县合称淮阴市。1964年,分市县,恢复清江市、淮阴县。1970是淮阴区行政公署驻地。1971年,淮阴县居民由清江市迁至淮阴县王莹镇。1983,地改市,清江市更名为淮阴市,升格为省辖市,辖清河、清浦两区。1987年,撤销淮安县,设立县级淮安市。

2000年6月5438+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原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撤销县级淮安市,设立淮安市楚州区,撤销淮阴县,设立淮安市淮阴区。从此,三淮开启了历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