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叫生日?
生日,即个人的生日或组织的成立日期,简称“生日”。从三皇五帝的神话时代就有记载了。古人称生日为“旦”,也有人称之为“圣旦”。
最早始于夏朝神话,人们在彭祖(活了767岁)生日时向他祈祷,希望他能长寿。这当然是神话,但历史上彭祖好像真的存在过。《楚辞》和屈原的长诗《田文》都记载他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孙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福禄寿”三颗星中的“寿星”专用于保佑秦朝生生不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正史》记载,秦始皇在都城咸阳修建了寿星庙,每年都要向寿星祭祀。据说可以通过检查寿星的脸色是否暗淡来预测是否会发生战争,以确保世界和平。到了汉朝,这个威严的星官已经演变成了政治色彩浓厚的寿星。据《汉书·礼记》记载,东方汉明帝曾经为了纪念寿星,专门举办了一次宴会,聚集了世界各地70岁以上的人来做客。这种宴席承载了“尊老孝老”的重要伦理价值,不仅催生了一种社会美德,也是封建王朝的治国之本。孝的核心是服从父权制,君臣关系等于父子关系。其实,提倡孝道是为了弘扬忠臣的品格,强化帝王的权利。明朝以后,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汉以来的全国供奉“寿星”制度。从此,寿星彻底去除了政治色彩,大步走入民间,老人们过生日(当时过生日的习俗刚开始并不流行,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或富裕家庭才能设宴庆祝生日)。74岁时,甘龙举办了史上最豪华的生日派对——千宴。他邀请了6000多名60岁以上的老人代表来故宫聚餐,庆祝他们的生日。这一幕让大家感受到了孝心和亲情的熏陶,寿星的画像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明清以后,寿宴的习俗在全国兴起。在近代历史上,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生日会更具精神性,汇集了“亲情、友情、善良、爱情”,并将其推向历史转型期新的人类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