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柳巷的历史沿革

1,天时地利人和

2008年6月5438+065438+10月,刘翔的大修在望。在这条街上追溯它的百年历史时,是什么样的时间、地点、人物让不同时代的商人聚集在这里?

太原地名专家王继祖说,说到天气,首先要提到一条古老的铁路。1897年,山西巡抚胡承志继承了前任张之洞“用晋铁路”的思想,提出在河北正定和山西太原之间修建一条铁路,使晋铁路可以运往国外。1907,郑泰铁路竣工。铁路的修建活跃了山西的商业,在此后的二三十年里,外国商人的货物沿着这条铁路大量涌入,使柳巷成为著名的商业街。

2.铜锣湾步行街

说到地理位置,就不能不提到光绪年间,一场洪水淹没了当时最热闹的傅佥街(现在的府西街),商家和居民无奈之下,纷纷搬迁到地势较高的重楼街一带。其实不是柳巷,是文明城。华凯原名开化寺,寺内烟火凋零于清末。为了谋生,僧人不得不离开前院,成为商人的经营场所,开化寺也逐渐成为“文明城市”。辛亥革命后,该寺作为共和市场而建,后来又一再扩建。1922年,共和市场正式更名为文明市场。当时华凯城总面积1.200平方米,中小商户200余户,均涉及三教九流。他们被称为太原的“大栅栏”。

华凯城市的繁荣所带来的商圈效应被称为“人和”。华凯城繁荣之初,柳巷只是一条小巷,偶尔有摊贩在此摆摊,也是生意稀疏。但随着京、津、豫、冀商人的陆续到来,柳巷迎来了巨变的契机。84岁的马秀英出生在太原市,从小就生活在大浦府。柳巷和华凯是她最常去的地方。

马秀英说她祖籍河北保定,父亲来太原。“太原有很多矿山和工厂,对活人有好处。”当时很多人从刘向周围的河南、河北出逃,形成了自己的圈子,河北帮助制造了更多的粮食;河南帮忙做衣服鞋子;北京和天津帮助开设药店...马秀英说,也许是社会风气使然,老太太只做大生意,不做小生意。有一点家产的,把院子租给陌生人,租金够住,过着悠闲的生活。没钱的多是出去打短工,做拉车、挑水、做煤饼之类的生意,但也过得不错。马秀英的父亲曾在稻香村工作,这是一家历史悠久的糕点店。马秀英回忆说,有钱人买糕点都要来柳巷,因为这里有两家最有名的糕点店,稻香村和老巷村,卖正宗的京味和苏味糕点。

其实这里不仅仅是一家糕点店,还有当时最好的缎庄——大龙巷和清集;最好的鞋子——福利生、清华源、新鞋;最好的药店——乐仁堂和顺天利;最好的餐厅——郑达和金龙——都聚集在这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柳巷这个不超过四五米宽、不超过两三里长的巷子里,有四五十家店铺,商人云集。这个秤在全国都很有名。如果说华凯是太原的大栅栏,那么柳巷就是太原的王府井。

齐少敬先生是“清华园”股东的后代,清华园是柳巷最早开设的鞋屋之一。齐先生说,文明市场有摊贩,柳巷则挤满了门脸。东西稀罕,稀奇,价格比其他地方高很多。比如服装,当时太原人大多还穿着土布或缎子的中式服装,而华泰侯则从上海等地进口布料制作西式服装;比如干鲜杂果,本地只卖一些核桃、花生、瓜子,南方来的坚果、鱼干有近一亿个品种...齐先生说,那时候大部分有钱人家都在店里记账,买的东西都记在账上。年底统一结算,平民用现金购买。但是,店里有规定。男生不准订衣服,人分三等。商业居住区。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柳巷已成为太原最繁华的商业中心。直到上世纪60年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柳巷两边的店铺陆续倒闭。房屋出租或收归国有后,分配给市民,柳巷从一条商业街变成了居民区,但在柳巷周边,仍然是商业网点最集中的地方。

张立平是共和国的当代人。她说,青儿商场,妇女儿童商场...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这些地方,但在百姓生活用品紧缺的六七十年代,这些地方承载了很多老太太温馨的回忆。那时候太原的商业网点很少,街边的小店只卖副食和日用品,所以就算买针线我也会来柳巷。

当时柳巷这里的店铺规模都很大,颜色也多种多样。张立平说,在那个什么都需要许可证的年代,买什么都要好好想想。比如一个人一年只有七尺布票,刚好够做一件衣服。一般来说,商店里的素色布料只有三种颜色,但在青儿商场里,这种布料的颜色很多,比如白底小花的的确良、格子布、条纹布和灯芯绒。家庭主妇攒下一年的布票,年底去柳巷逛半天,选对布料,给孩子做点花里胡哨的衣服。至于缎被、自行车之类的稀有物品,也只有在柳巷才有。1,老字号曾经人头攒动。

1979的冬天过后,走在柳巷的大街上,人们开始觉得有点不一样了。时,柳巷街两旁挂着旧牌子,门前排着长队。马先生1982加盟华泰后,是山西唯一获得中华老字号的服装企业。80年代初,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有人在华泰侯门前排队,因为一天店里只放十个号,国庆节后就不接活了。做好衣服,布定好,要三个月才能做好一件衣服。每个星期天,店里卖布的柜台都挤满了人。一块布一个多小时就卖光了,简直跟抢一样。

衣服要穿花里胡哨,饺子要明辨是非,元宵节要鼠洞...那时候是柳巷很多老字号的鼎盛时期,家家都有每天开门营业时的热闹和辉煌。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再现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知名品牌也在相互竞争。妇女儿童商业大厦、柳巷鞋店和明凯照相馆...马先生说,当时的太原人,不管买不买,星期天都会去柳巷看看,狭窄的柳巷里挤满了人,真的是一个接着一个。

80年代的柳巷,老字号挑起大梁,但细心的市民也发现,个体摊贩越来越多,他们的商品物美价廉,款式新颖。80年代末,很多个体户从四面八方的地摊搬到了柳巷的铺位,柳巷迎来了新的转型。

2.年轻人购物一定要去柳巷。

穿时尚,在柳巷。这条街在太原年轻人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3,借街做生意能发光。

从65438到0984,王华英毕业于天津纺织学院服装设计系。1986年,王华英结婚的时候,她妈妈和婆婆拿出当时所有的积蓄,凑了3万块钱,在丽达商城买了一个铺位作为礼物送给她。当时,王华英还不明白花这么多钱买一个图纸上的小方块是否值得。妈妈说,你不懂,这份礼物会让你受益终身。1991年,丽达被移交,王华英的母亲在那里开了一家服装店。从1993开始出租,年租金8000元,后来逐渐涨到4万元。2002年,王华英下岗了,但她一点也不沮丧,反而有点轻松。“你怕什么?现在我可以安心开自己的店,穿各种好看的衣服,再也不用看别人的眼色了。”

柳巷卖衣服有什么优势?王华英说,比如卖库存服装的利达,早期就有一大批搞美术的人在这里开店。她们的眼光自然与众不同,在时尚上也能传达出自己的品味,衣着有气质,自然吸引了大批顾客。其实柳巷的其他商场也是一样,各有各的风格,所以很多爱美的年轻人都会把这条街作为自己购物的必去之地。

4.去走走,吃吃,玩玩。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品牌服装店都搬到了柳巷。早期专卖店有新世界、真维斯、欢腾,大型商厦有立达、工贸。后来梦特娇、金利来等一线品牌都在柳巷开连锁店,再后来包括贵都、中昌等大型商厦,名品进驻,让老百姓体会到品牌的魅力。

新世纪初的柳巷,是太原最繁华的地方。白天可以逛老字号,寻找深厚的历史;也可以去贵都这样的大商场做打工妹,或者去丽达享受淘宝。晚上,柳巷又是另一番景象。摊位一字排开,可以搭个铁架子开。东西便宜,销量好。摊主后面是一个大排档,一大份油炸饭,一碗糕点凉粉点心。下班后,一路走一路吃,是一个幸福的夜晚。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肖建平当时正在太原讲学,至今对当时的刘翔仍很感慨。它和柳巷一样,集中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立体消费结构,各个层次的消费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这样的商业街在全国也不多见。

5.大型购物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988年间,太原市对柳南、桥东街、原花棉巷周边的旧城区进行改造开发,开始推进柳巷的现代化建设。

说到1988柳巷柳南的开发重建,就不得不提山西三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晋发展公司)。三金发展公司作为第一家大规模开发柳巷并推动其成为繁华商圈的开发商,在省城打造了丽达百货、工贸大厦、贵都百货、杨炼百货等众多著名的大型商场。

三晋发展公司现任总经理王义桅回忆,1985年,太原市政府决定开发柳巷柳南。三金开发公司具体负责拆迁开发重建。1988,柳南开始大规模拆迁;1990之后,柳南地区除了安置居民回迁房,还增加了很多临街门店,配套大型商场。“当时,总部设在天津的太原利达商场是华北最大的国营百货商店。很多外省人都知道,来太原买东西要逛利达商场。”王义桅说。

随后几年,三金发展公司相继开发了贵都、花都(现彬彬服装广场)等商场,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大规模开发,经济价值得到提升,越来越多的商机在柳巷被发现,从而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

6.我已经繁华了好几年了。

1996年,柳巷夜市诞生,短短三四年就成为华北最大的夜市。2002年,政府决定取缔夜市,因为它又脏又乱又差。时任柳巷夜市办主任、现任迎泽区建设管理局局长的冯大成说:“夜市作为老百姓最喜爱的消遣方式,在今天仍有一定的需求,但它再也不会出现在柳巷,柳巷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10年前,很多太原人的夜生活只有一种方式——去柳巷逛夜市。1996建成的柳巷夜市,曾经有过太多的辉煌:曾经是太原著名的夜景之一;这里曾经是中国著名的夜市之一;它曾经是许多外国投资者的首选...用冯大成的话说,柳巷夜市真的让柳巷成为了太原乃至山西的地标。

在1996之前,太原的一些人口密集区,如大营盘、夏媛等地虽然也有一些小规模的夜市,但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山西很多人来说,“夜市”还是比较陌生的。为了更好地促进柳巷商圈的发展,太原市政府决定在流动人口最密集的柳巷建立夜市。

起初,太原市政府计划投资50万元,加上民营企业的投资,推动夜市稳定启动。现任陕西杨明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陈明华敏锐地嗅到了夜市的巨大商机。他提出用自己所有的资金来建夜市,没有政府投资,但是有一半收益。

经政府批准,柳巷夜市于1996正式开业。为了保证柳巷夜市的顺利发展,政府成立了柳巷夜市办公室,负责协调公安、工商等职能部门。

夜市刚开始的时候,只有200多个摊位。“根据位置,一般摊位每个月租金500元,位置好、人流量大的摊位在600元以上。”一位当年的摊主回忆道。

随着夜市人气急剧飙升,柳巷夜市的摊位越来越短缺。从1999到2000年,夜市的摊位数量猛增至800多个,巨大的经济效益让投资者着迷。柳巷夜市不仅成为华北最大的夜市,也成为太原的一张新名片。“当时夜市一个普通摊主一年也就十几二十万。”冯大成说。当时有很多南方投资者来太原投资柳巷。

2002年,在柳巷夜市最繁荣昌盛的时期,问题开始出现。一些市民很难接受又脏又乱又差的柳巷夜市。每天20多万人流量的柳巷,有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在同一时期,中国其他城市的重大安全事故也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

考虑到安全、环境卫生等问题,政府决心叫停夜市。“消息发布时,很多商贩甚至普通市民都无法接受。柳巷夜市已经成为太原人生活的一部分。”冯大成说。为此,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大规模的宣传动员工作。2003年,柳巷夜市彻底从太原市民的视野中消失。

7.老字号留下余香。

2003年,柳巷桥头街旧城改造工程启动。改造后的柳巷、开化寺商圈已经成为一个整体,现代城市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但与此同时,很多在柳巷发展起步的老字号也告别了前一个阶段。

2003年,随着宝坻地产集团进入山西,柳巷的第二次大规模重建开始加速。同年3月,柳巷桥头街旧城改造工程开工,目标是“建设太原王府井,塑造中国西部第一街”。是改革开放以来太原规模最大的危旧房改造工程,占地面积654.38+038万平方米,拆迁户654.38+0900户,单位654.38+040户。

同年,开化寺街一带被改造成“亮化工程”。原本昏暗的路灯和一些没有路灯的背街小巷都亮了起来。家住开化寺后街的老居民王春林说,当路灯亮起时,开化寺街一带居民的心里也是一片光明,附近商户的生意也更加红火。

随着改造进程的逐步深入,迎泽区老城区最大的棚户区已经完全消失。2005年,铜锣湾国际购物中心落成,成为柳巷附近的又一地标。过去的棚户区,变成了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和商业群体。

但随之而来的是很多“老字号”的突然离去。在柳巷生活多年的社区干部牛光勤说,以前去柳巷,能把好吃好玩的东西都拎回家。现在老人们爱吃的脑浆找不到了,孩子们爱吃的蛋糕也难找了。当时的柳巷刘备地区聚集了老太原各行各业的老字号:六味斋、清和园、易家楼、华泰后、老巷村、双河等。2005年柳巷改造后,很多老字号都搬出了柳巷,包括天津包子铺、顺天里、乐仁堂、清和园,其中最后一家更是有着170多年的历史。曾经辉煌的老字号退出了刘翔的大舞台。

8.好大的刘翔。

在很多太原人的心目中,柳巷不仅仅是指迎泽街和府东街之间那条狭窄的街道,而是指整个柳巷商圈。之所以以刘翔为代表,源于人们多年的习惯。

张莉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对于小时候的张莉和其他住在老太原巷的孩子来说,开化寺街和重楼街是他们的天堂。孩子们喜欢漂亮的发夹,喜欢印有铁臂阿童木图案的衣服,喜欢街道两旁好吃又满足的饺子和热气腾腾的羊肉串。“那时候不管是针线还是布被子,大人都会去钟楼街买。在那里,人们渴望与小贩讨价还价。”

9,专卖店都进了。

时间的脚步从1996开始明显加快。

那一年,真维斯在重楼街开设了第一家连锁店。此后,欢腾、苹果、包世龙等纷纷开店。后来开化寺街崛起,贵都、华宇购物中心、御花园紧随其后,将宝姿、ONLY、ESPRIT、纪梵希等在北京市场表现不错的品牌连同最新流行趋势引入太原。

10,高端时尚堪比西单

事实证明,重楼街——柳巷街——开化寺街几乎是当时所有时尚少女购物场所的变化路线。二十年前,人们在重楼街买衣服。商场里灯光昏暗,但人们情绪高涨。10年前,大家都被柳巷崛起的明净专卖店所吸引,纷纷涌入。后来最热闹的地区搬到了开化寺街,那里集中了几栋大型商业建筑,人们频频光顾,大饱眼福,等着打折。“和西单比起来,我们的柳巷一点也不差。”参加工作后,张莉经常往返于京台之间。在她心目中,柳巷商圈是太原最高档、最时尚的购物场所。

张莉认为,柳巷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的繁荣不仅仅是一条街的繁荣,而是包括重楼街、柳巷街、开化寺街在内的一个商圈的共同繁荣。这个圈子的延伸甚至覆盖了海子边、解放路、新建路等大量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