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是隋代音韵学家陆发言所著,是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

古音古音都很讲究。今天,人们需要用古韵书来研究古人的语音语调。古韵书是以隋代的《切韵》为正统体例编写的。

《切韵》为隋代吕法彦所作,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5卷,1.15000字。分为193韵:平仄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唐朝初年被定为官韵。有很多更新。原书《切韵》已失传,其所反映的语音系统因《广韵》修订版而完整传世。《切韵》原书失传已久,近世出土该书残卷,可与《广韵》印证。全书以韵为纲,* * *指向193韵;韵按音分为平、上、远、进四个部分(见四声)。同韵的词按音类、等叫排序。所以同音字都分组在一起。每个音前面都有一个圈(称为韵钮),第一个字后面是反切注音。每个字都有意义。

《切韵》是今天能考的最早的韵书。是隋文帝时(581-600)卢法彦的父亲陆双在朝廷做官时讨论同意的,当时的八位著名学者刘真、颜之推、卢思道、、萧改、新、、魏延元都是卢法彦召集的。

学术界普遍认为切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发音。这一语音系统在后来的《广韵》乃至《集韵》等书中得以完整保留。所以后两者恢复的语音系统叫切分音,是中古汉语的代表。但是如何理解这个押韵音呢?有学者认为是当时某地的实际读音,如洛阳(学界主流普遍认为切韵代表南北朝后期金陵、夏洛士绅使用的读音)。但也有学者认为,吕法彦是河北人,颜之推是山东人。陆发言《割韵序》也说:因南北之是非,古今之相通,故萧炎除疏缓外,已决择精伐。如果只录实际声音,为什么还要讨论决定?至少南北音韵是因为押韵而妥协的(所谓南北音韵主要指金陵和夏洛,当时的两个官音,都来源于洛阳旧音韵)。而不是今天的南北汉语方言)。

《切韵》开创了用韵的体例,从隋唐一直沿用到现代。其归纳语音系统,辅以《唐云》、《广韵》、《集韵》等,历来被官方认定为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