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工程历史

唐代最著名的名人是贞观年间的方和杜如晦,开元年间的姚崇和宋景。姚崇是开元盛唐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位原则性与灵活性兼备、政治斗争经验丰富、敢于担当的杰出政治家。政治家很少拿自己的官位、生命甚至家庭去赌,但姚崇这辈子居然做了两次这样的事。只有这两次,姚崇算得上是唐朝最伟大的政治家。姚崇和武则天”“我知道,以我卑微的身体和百口莫辩,国内外的官员更是造反。“姚崇四十六岁时,被提升为夏关大夫(兵家大夫)。虽然只是从五个方面,但却是继尚书、侍郎之后的兵部权力核心之一。契丹叛乱攻打河北诸州时,姚崇作为中心参谋班子的一员,“分析得头头是道”。被契丹叛乱掏空,武则天看到身边有这么能干的官员,“很奇怪”。她提拔姚崇为夏关侍郎,两年后又让姚崇参与朝政,成为丞相班子的一员。这是姚崇成为朝中大人物的关键一步,武则天对姚崇感恩戴德。处于第一阶段的姚崇做了一件大事,用生命做保证,终结了武则天的残酷政治。武则天和身边的朝臣商量,说在周兴、赖君臣审判关白一案之前,关白就承认犯了叛国罪。当时我还派亲信大臣到监狱亲自打听,这些人也没有否认。现在周兴、赖君臣都死了,官员谋反的情况也没有了。那么之前死的人是不是冤枉的?姚崇回答说,以前造反被杀的都是冤枉的。你让臣子去问,臣子自己都难保。怎么能让冤枉的朝臣翻供?如果被审问的朝臣翻供,他们会受到更严厉的折磨。好在现在你杀了周兴和赖君臣,朝廷已经可以安定下来了。”“今天已经过去了,我会用我小小的身体和一百张嘴保护那些内外官中比较叛逆的人。求陛下诉苦,不必多问。如果事后有检查,结果是真的,我会内疚没有告诉你。武则天听了这话,喜出望外,说前丞相对此事没有异议,把我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皇帝。”"文清说,这非常合我的心意. "当时武则天称帝后,经历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和严酷的政治。武则天的地位已经稳固,需要一些相对温和的措施来缓解各种对立的社会矛盾。姚崇其实顺从了武则天的想法,说出了武则天不能说的话,给了武则天一个台阶下。但这也有触怒武则天的风险,不排除武则天准备掀起新一轮政治高压运动的可能。姚崇用自己的生命和整个家族做担保,为唐朝的复兴保存了力量,为拨乱反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姚崇与帝等有志于唐朝的朝臣一起,推荐张謇之等人在朝鲜掌权,为发动龙革命复辟唐朝奠定了基础。后来武则天在龙革命后被迫退位。姚崇参与其中,得到了奖赏,却因为是唯一一个“泣不成声”表达对武则天怀念之情的人,而被逐出北京。一方面是对唐朝的忠诚,一方面是个人对武则天的忠诚。姚崇在其中,确实很难表现出明显的态度。但也正因为如此,姚崇躲过了吴三思等人的报复,得以在唐睿宗时期回京当丞相,被视为善有善报。姚崇和李隆基,“如果你们不能除掉他们,我就做官,请你们除掉他们。”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后,消灭了太平公主党,真正掌握了政权。当时,姚崇已经63岁了。在李隆基与地方官姚崇的交往中,姚崇写下了《十件事》,从各个方面深深打动了李隆基,并让姚崇全权负责国家大事。姚崇没有辜负李隆基的信任,兴利除弊,为开元的繁荣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开元四年,华北爆发蝗灾。按照传统的方式,我们只能烧香祈祷,然后蝗虫把能吃的都吃完自然死亡。”“人祭而拜,坐而食苗而不敢捉。“在此之前的几十年,最严重的蝗灾发生在李治后期,唐高宗,以及唐朝的核心地区关中地区,竟然是‘京师人吃人,盗贼横行’。对这场自然灾害的应对体现了统治者治理国家的能力,也是凝聚意志、统一思想的好机会。姚崇展现了决心和铁拳,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有组织的人类与蝗虫的战争。姚崇演了第一部,从蝗虫怕人的自然规律和农民保护庄稼的心理两个角度阐述了灭蝗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模式:“蝗虫飞来,晚上一定要上火,晚上放火,火边挖个坑,烧着烧着,就可以消灭了。”同时指出,过去蝗灾蔓延的最大原因是思想和意志不统一、不坚决。“自古以来,就有摆脱不了的人,人不一定非要活下去,但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摆脱。”史书上100多字的简短记录,就是一份完整的可行性研究和实施方案。即使在现代,姚崇也是一个优秀的咨询工程师,不是一个只会喊口号说空话的书呆子,也不是一个只会说空话的领导。说服李隆基后,姚崇向地方建议指挥灭蝗战争,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指挥网络。一些地方官员不合作。汴州太守倪若水又是老调重弹,用东晋十六国时期赵涵、刘聪灭蝗失败为例。姚崇缺个典型,于是大怒。”“刘聪是伪主,德行无敌;如今的神圣王朝,妖气无敌。古代戒备森严,蝗虫避境。如果他们的修德可以避免,那么就没有美德!今天坐着看苗,为什么不救,因为饥饿,怎么可能安全?还好别回来晚了,你会后悔的。姚崇的回复有三层意思。首先,当你把刘聪和李隆基比较时,你想保持沉默。第二,你说善政有效,但你的地盘有蝗虫,说明你缺德;第三,如果可怜百姓,就不要胡说八道,否则饿死他们也心安理得。这个倪若水虽然是个贪官污吏,但也是个爱民的好官。即使被逼得不耐烦,他也能有所作为。”“若以水为焚法,他得蝗虫十四万石,投之于支流者,所向无敌。“消灭蝗虫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效果的。朝鲜国内仍有不同声音。李隆基又和姚崇商量。姚崇说:“即使不枯竭,养它也比惹祸好。陛下喜欢杀人,所以请不要为这件事费心,并请求陈蓉采取纪律处分。如果不能去掉,我是官员,请你去掉。“与姚崇同为丞相的陆怀深也有反对意见,认为蝗灾非人力所能消灭,杀虫过多则逆天。著名的“陪食宰相”卢怀深,一向对姚崇言听计从,这次也能表示反对,代表了当时大量官员和知识分子的思想。姚崇不惜打压这群人的想法。”“今天蝗虫极其丰富,可以驱逐。如果它们垂直进食,它们将是空的。山东人,为什么不饿死!此事已当面解决,请勿回复。若救人灭虫,因业致灾,请独收,不计较。”改革不坚决,但在关键时刻,姚崇又一次利用官位保财,不仅说服了李隆基,还打压了朝中其他官员和地方官员,统一了思想和行动,“蝗虫渐止”。姚冲的治蝗战争开了个好头,是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里程碑。包括宋后期蝗灾频发,但保守的宋朝仍然采取积极措施灭蝗,姚崇遗风犹存。但姚崇也为此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年年底,李隆基通过一件小事表达了对姚崇的不满。姚崇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再三叮嘱李隆基辞去丞相职务,并推荐宋敬继任。结果姚崇虽然还享受着宰相待遇,但是宰相的职务被免去了,他从国务委员变成了顾问委员会主任。任何一个政治家只要完成这两件事中的一件,就足以名垂青史。如果姚崇是一个政治投机者,或者只是一个“救世宰相”,完全没有必要做这两件事。武则天时期,姚崇圣是尽快繁华,做对了也不好。做对了可能会得罪武则天;消灭蝗虫的事情也是如此。对于不可抗力,不作为不会对姚崇的名誉产生负面影响。而姚崇做到了这一切,有他的官命做保证,全部成功。这就是伟大政治家推动历史的作用。参考资料有《旧唐书》、《新唐书》、《子同治鉴》、《唐姚辉》等。本文引用了《旧唐书》中的原始史书。用数学和工程思维模式解读历史,企图今昔对比。理工男学历史,欢迎关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