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如何高效学习中国历史?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的难点在于历史事件太多,需要记住历史事件的年代、地点、人物、重点、意义、作用、背景。

我们需要在三年内记住六本历史教科书。从夏商到21世纪,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不仅包括中国的历史,也包括世界的历史。

怎么记住这么多内容?

理解记忆法:要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原因,有些内容必须先了解,才能更快地记住。

有许多历史事件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发展。这时候就要化繁为简,用公式法来记忆。

初中历史还有其他的记忆方法。以下是老师总结的记忆方法,希望对大家学习有帮助!

1,一定要在理解上下功夫

历史学习要想多记,多记,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的知识才不会忘记。

历史课和其他课一样,你必须注意听讲。

有些学生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他们能理解课文内容,只要考前背一下就能应付。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虽然有些简单的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更复杂的内容是死记硬背不了的。有很多历史知识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这些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影响等等。

所以要把握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上课不专心听老师的分析讲解,就没有用脑子积极思考。如果你幻想考前临时抱佛脚,那你在临场发挥的时候难免会心烦意乱或者狂妄自大,而别人则是无奈和迷茫。

2.善于化繁为简,化繁为简。

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非常复杂,我们无法死记硬背。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尽可能地简化复杂的东西,以便记忆。主要方法如下:

(1)简化记忆法

简化复杂的内容,丢弃次要的内容,记住关键词,然后展开,最后达到全记忆。

比如,要记住中国近代史上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是很复杂的,但仔细推敲一下,这个条约有四条,每一条只要找一个关键词就可以归结为“割、赔、开、关”四个字,然后展开。

“割”就是把香港岛割给英国;“赔偿”指赔偿265,438+0万银元;“开”即开沙(市)、冲(清)、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海关”是关税协定。

这样记忆就能很快达到。

(2)公式记忆法

在回答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就像解决数学学习问题一样,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基本的公式,然后根据公式进行记忆和回答。

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

之后=准备+发生+结果。

意义=功能+特点+影响。

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作品)+影响力。

作品=作者+写作年份+内容+意义(或影响力)。

这样就可以把复杂的内容简化概括,形成网络记忆。

也就是说,抓住几个点作为支点,然后展开,就能快速记住基本内容。

掌握这种方法,在记忆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国内外名著时,可以事半功倍。

(3)比较记忆法

人类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有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其具有各自的特点。

比较记忆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防止其妄自尊大。

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种重要的记忆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①比较性质相同但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如秦与隋的比较,汉唐的比较。

②比较一些表现相似但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区分不同的性质,形成不同的概念。

③对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比较,以区别异同。

比如近代中国的很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④中外比较。

比如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的比较,中国和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比较,中国古代经济技术发展和西方的比较。

(4)列表图示法

它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以表格图形的形式,使前后相近的知识连贯起来,形成体系,使许多史实和复杂的内容清晰连贯,达到化繁为简的效果的一种方法。

列表法最大的优点是简洁醒目,是帮助记忆的有效方法,尤其是在复杂史料的记忆中。

如古代变法(变法)、重大战役、科学文化成就;近代史上五次外国侵略者侵华战争和中国近代史上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世界历史上的三大宗教,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5)联想法

可以分为纵向关联和横向关联。

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一历史知识的要点,使之连贯,即基于某一历史事实,既能联系到发生在它前面的历史事件,又能联系到发生在它后面的事件。由点到线,就能记住这些历史知识的内容。

比如日本人占领中国的领土台湾省,在《马关条约》中,我们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魏文至益州(即台湾省),杨迪三次派人到台湾省,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清朝设立台湾府。从这一系列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简单来说,直到二战后期,《开罗宣言》才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直到二战胜利,台湾省才回归祖国,日本占领中国和台湾长达50年。

这样,关于台湾省的历史知识就衔接起来了。

横向联想法:就是把国内外同一时期发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者不同时期的类似历史事件联系起来。

一起学习中外历史,需要我们把重点放在中国的历史上,把中外历史知识联系起来。

例如,当我们谈到中国明代的甲骨文时,我们会联想到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欧洲的拉丁文字。

(6)弦线法

有并列关系的事件或人物可以用串法记忆,即按照课文的顺序把相关内容串联起来,只记住每个内容的第一个字。

比如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以简化为“青、募、农、党、安”;二战后期的四大重要国际会议,可以简化为“开、德、雅、浪”。

用这种简化的方法,你可以很快记住课文的内容。

(7)公式法

通过综合权衡,将一些杂乱的内容整理成整齐押韵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背诵。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西方列强不让富,先进技术难以引进。

清朝有顽固分子,阻挠破坏,搞西化。

整个运动缺少核心,几个督抚,几个督抚。

技术装备简单介绍,根本原因在于体制。

3.巧记人名、地名、年份。

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多。如果把这些去掉,就不会成为历史。

学习历史,记住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自然要下很大功夫,但不仅仅是死记硬背。还有一些历史上重要人物的可行名字,可以抓住加强记忆。

比如汉朝的皇帝都姓刘,宋朝的皇帝姓赵,晋朝的皇帝姓司马。

(1)记住名字

记人名有两种方法:串法和谐音法,特别适合记外国人的名字。

谐音法是根据外国人姓名的谐音汉字来理解他们的姓名,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变成有意义的名词或词组,便于记忆。

有的人不妨给他们起个外号,用谐音法(外号)尽可能流畅生动地记住名字,防止低俗、庸俗。

对于历史人物,不仅要记住发音,还要正确书写。如果写错别字,之前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

比如的“桓”写成“恒”,“嬴政”写成“嬴政”等等。

(2)记住地名

很多地名,尤其是古今同义词、外国地名,在历史学习中经常被记住,让学生感到头疼,成为学习的绊脚石。

这些地名怎么记?

首先,在学习历史地名时,一定要借助地图集加深理解,把握地理方位,形成正确的空间表象。

如果学习“中国古代对外经济交流”这一章,有很多地名要记。你必须在书本或地图集前找出它的位置,才能记住它。学习隋代大运河,只有看地图集才能记住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点(从东北到卓君,从东南到余杭)、四个断面(从北到南),否则就会把方向弄错。

中外历史上的军事地名,要借助地图集和其中的各种标记来记忆。

其次,记地名要仔细看课本上历史地图下面的古今地名对照表,以免把古今名称相同但不是同一个地方的地名弄错。

比如南宋赵构在应天称帝,教科书上注明应天为“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这里的应天在江苏南京。

两个“应天”不是一个地方。没有看课本或地图集上的注释,就会被误认为是一个地方。

(3)年表

时间概念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

中外历史绵延几千年(从原始人算起的话两三百万年),也有一二百年需要重点掌握。记住这些重要的年份,既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最难的方面。